导图社区 6血量调节、器官循环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与体循环血管相比,肺动脉及其分支短而粗,管壁薄,肺动脉壁的厚度仅约主动脉壁的1/3;且肺循环血管全部都位于胸腔负压环境中,因此肺循环的血流阻力明显小于体循环。即,肺循环是一个血流阻力小、血压低的系统。
编辑于2022-09-22 21:54:49 广东血量调节、器官循环
失血后的调节
血量
正常值:约占体重的7-8%,70-80ml/kg体重(60kg约4.2-4.8L) 分类:循环血量-在心血管流动;储存血量-肝、肺、静脉
作用:维持正常血压;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流量
急性失血后的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失血30s内) - 失血→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交感神经兴奋→恢复血压 - 主要引起3方面的效应: •阻力血管收缩(大多器官,特别是腹腔脏器的小动脉强烈收缩)→缓冲动脉血压下降+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保证心脑的供血) •容量血管收缩 - 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呼吸运动加强 - 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1h内) -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组织液回收多于生成→促进血浆量恢复
•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生成增加(失血约1h内) - 缩血管 - 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 - 血管紧张素II还可以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
•血浆蛋白质 - 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时间恢复
•红细胞 - 骨髓造血细胞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
失血后果
冠状循环
人的心脏分为4个腔,其血液循环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途径,冠状循环属于体循环的一部分。心脏自身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冠脉循环,仅心内膜最内侧厚约0.1mm范围内的心肌才能直接利用心腔内的血液供应。
途径:冠状动脉→心肌周围毛细血管→上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作用:给心脏自身输送养料和氧,并送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生理特点
冠脉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CBF主要受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 心机代谢↑→耗氧量↑→局部组织中O2分压↓→ATP分解为ADP和AMP↑→腺苷↑→强烈的舒张小动脉作用→血流量↑→冠脉血管扩张
神经因素:直接作用<继发作用 冠状动脉受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直接作用: •交感神经+→NE→冠脉α受体→冠脉收缩 •迷走神经+→ACh→冠脉M受体→冠脉舒张 -间接作用: •交感神经+→NE→心肌β1受体→心肌“三正”→耗氧量↑→代谢产物↑→冠脉舒张 •迷走神经+→Ach→心肌M受体→心肌"三负"→耗氧量↓→代谢产物↓→冠脉收缩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增强心肌代谢水平使CBF增加,直接作用于冠脉α或β受体作用不明显;甲状腺激素也能提高心肌代谢水平,使冠脉舒张,CBF增加。;NO和CGRP具有较强的舒张冠脉作用,使CBF增加;而AngII和大剂量VP则能使冠状动脉收缩,使CBF减少。
肺循环
进入肺的血管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中的支气管血管部分。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任务: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转变为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 体循环:肺段远端的周围性支气管静脉在肺泡附近与肺循环中的肺小静脉汇合,使部分支气管静脉血可通过吻合支 流入肺静脉,再进入左心房,结果使主动脉血液中掺入1%~2%的静脉血。 - 体循环中的支气管血管则主要对支气管和肺起营养作用
特点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与体循环血管相比,肺动脉及其分支短而粗,管壁薄,肺动脉壁的厚度仅约主动脉壁的1/3;且肺循环血管全部都位于胸腔负压环境中,因此肺循环的血流阻力明显小于体循环。即,肺循环是一个血流阻力小、血压低的系统。
血容量大,变化也大:肺组织和肺血管可扩张性大,顺应性大。故肺血管变化范围大,因此肺循环血管可以起到储血库的作用。
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较低:较低的有效过滤压使肺毛细血管使肺毛细血管有少量液体持续进入组织间隙。
肺内血流分布不均匀:-直立位受重力影响 -仰卧位受重力影响小 -正压机械通气
肺循环调节
神经调节
刺激交感神经-(直接作用)-肺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 -(整体情况)-体循环血管收缩→血液挤入肺循环→肺循环血流量增加
刺激迷走神经-(直接效应)-肺血管舒张
体液调节
肺循环微动脉收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ngII、TXA2、PGF2
肺循环微静脉收缩:组胺、5-羟色胺
舒张肺血管:乙酰胆碱
增加局部血流量:NO
肺泡气低氧
急性或慢性低氧都能使肺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相反,体循环中低氧通常引起血管舒张的情况。所以快速登上高海拔地区,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发生肺水肿;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常可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负荷长期加重导致右心室肥厚。
脑循环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它们在颅底形成Willis环(脑底动脉环),然后各自发出分支营养脑组织。 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半球3/5、眼部 -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2/5,小脑,脑干 -脑底动脉环:•椎动脉压<颈内动脉 •一侧动脉受阻→部分代偿 毛细血管:-下丘脑的网状结构血管丛最丰富←麻醉药物和氧 -一部分毛细血管形成脉络丛伸入脑室内,分泌脑脊液 -脑毛细血管和脑脊液最后都汇入静脉系统
特点
血流量大,耗氧量大:占心输出量的15%-20%,而重量只占2%;
血流量变化小:颅内容积固定,脑血管舒缩受限制 -惊厥→中枢强烈兴奋→脑血流增加50% -麻醉→脑活动深度抑制→脑血流减小30-40%
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血流分布不均匀:-大脑皮层灰质80ml/(100g.min) -大脑皮层白质20ml/(100g.min) -局部活动↑→代谢↑→血流↑
脑血流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
稳态条件:平均动脉压60-140mmHg(正常80-100mmHg)之间,脑血流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保持恒定 (高血压患者自身调节的上限可上移到180-200mmHg) 平均动脉压低于下限→脑血流量明显↓→脑功能障碍 平均动脉压高于上限→脑血流量明显↑→脑毛细血管压过高→脑水肿
神经调节
脑血管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但刺激或切断这些神经后脑血流量均无明显改变。在多种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也无明显变化。
CO2分压与低氧的影响
CO2分压↑和低氧-(直接影响)-血管舒张【明显】 -(整体情况)-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收缩【不明显】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