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马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 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2-09-23 20:45:17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唯物与唯心
同一性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马克思联系、发展、全面)
不彻底性
自然界(唯物)
人类社会(唯心)半截子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人、我、心、感觉)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孟子“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道、理、天、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
马克思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基础
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运用与证明
剩余价值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顶端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诞生
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
实践是马哲基本首要的观点
唯物论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运动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错误主张1: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形而上学 错误主张2:否认相对静止--不可知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静止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一维,空间三维
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劳动在意识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意识的能动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通过实践改造
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客观规律与主动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辩证法
两个观点
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
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普遍性
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多样性
形式多样
条件性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需要创造条件)
整体与部分
地位功能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田忌赛马)
联系
相互依存
1.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相对于它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 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相互影响
1.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 2.”大局”意识、处理好局部
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方法论: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方法论:
1.做好量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防微杜渐(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3.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实质“扬弃”
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1)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3)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斗争性
相互分离、相互排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内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孟母三迁,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
处处有,时时有(“讳疾忌医”:蔡桓公和扁鹊)
矛盾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怎么看”依据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
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
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五大范畴
原因和结果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可能和现实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和现象
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历史唯物主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生产力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其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者
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
五种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种划分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概念
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均是客观
直接现实性
把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东西,(把设计图纸变为建筑
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农民种粮食,工人生产)
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革命、阶级斗争
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概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大规律
认识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工具推动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正确的认识促进,错误的认识阻碍
真理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只有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绝对性和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