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素质
这是一篇关于综合素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第三节教师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Z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般来说,教育观: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体:教育是对以下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干什么、为了什么,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提出:20世纪8 90年代;目的纠正“应试教育”弊病(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
1993.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思想
2006.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律层面、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提素个性创两全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公正
促进全面发展≠平均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所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的外延
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
纵向:各级:幼儿、小学、中学、高等教育
横向:各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
社会意义: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基本特征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国家政策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考评方式三级两程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教学目标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
3||| 实行三级课堂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适应
4|||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评价主体多元化:互评、自评
内容综合化
过程动态化
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学习过人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主动)学生教学、智力操作活动、学生思维方法加训练
“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 “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过程、学科特征研究方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重结论轻过程” “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教学相长、重结论与过程的意义
“关注学科” “关注人”:学科本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反之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第二节 学生观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两独一发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互补性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体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动性、积极性、尊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
2||| 阶段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能搞“成人化”教育
3|||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适时而教
4||| 互补性:身身互补,眼盲耳聪;身心互补,身残志坚。扬长避短
5||| 个别差异性:发展水平、高度不同,教育要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全面发展的内涵:成绩+其他。体力与智力,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发展为基础;不等于各方面平均发展、同步发展
实施途径
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作用
教育公正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
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
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背景、身心发展水平
第三节 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