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分为早期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早期游戏理论派别有五个派别,现代游戏理论有三个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早期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派别
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能力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启示与评价 启示:保证儿童游戏时间提供充分机会 评价:试图说明游戏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缺乏实验证明 无法解释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
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拉察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启示与评价 启示:动静结合,有张有驰 评价:无法解释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无法解释儿童的游戏排除了许多智力参与的游戏
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格鲁斯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准备
启示与评价 启示: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游戏,让儿童学习 评价:提出高等动物必须经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只能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 过分依赖本能
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阿普利登
主要观点,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生长
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重视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启示与评价 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评价:缺乏科学依据
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主要观点,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种力量,认为游戏是欲望的表现,求解放与周围环境一致重复
对早期游戏理论的评析
贡献: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思考并解释儿童游戏意义 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游戏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局限:受进化论影响,从本能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 以工作作为游戏对立面解释游戏 主要是主观词面的产物,缺乏科学实验基础
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在人类社会中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精神分裂,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故该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论
弗洛伊德(宣泄说)
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儿童的行为更多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要受快乐原则驱使 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童
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理性思维发展,批判性或理性限制了游戏的自由表达
儿童游戏 对立面 现实 成人游戏 对立面 工作
佩勒(角色扮演)
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模仿那些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就使幼儿想像成人一样愿望得到满足
埃里克森(掌握论)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信任感基础
门宁格(宣泄说)
游戏为发泄天生的攻击性驱力提供途径 游戏最重要价值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机会
认知发展学派
皮亚杰
本质
是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的不平衡状态
功能
对新的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他得到丰富和发展 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发展阶段
0—2(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表征的增加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向真正的适应发展
2—7(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随着思维发展,儿童扩张的需要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满足的机会
向规则游戏过度
向结构游戏转轨
7—11(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评价
优势
反对把游戏看作一种本能活动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发展的价值
不足
过度强调发展智力对儿童的影响,忽略其他
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活动的形式
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作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主要观点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对游戏产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没有教育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停滞不前 游戏有社会历史起源,培养儿童参加未来劳动
维果茨基
发生
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
特点
想象的情景
想象的情境是任何一种形式,游戏活动的属性任何带有想象情境的游戏,同时也是有规则的游戏,如果没有规则和儿童对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
发展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要求儿童把角色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规则相联系
游戏的发展价值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列昂杰夫(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
起源
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
本质
游戏是活动过程本身,是活动主导形式
主导活动
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系,那些准备使儿童过度到新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都在其中发展
游戏特点是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游戏行为产生
接触到实物世界的所有行动
更广阔的成人世界有所行动
游戏行为永远是概括行为
艾里康宁(角色游戏理论)
儿童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游戏主题来源于生活
个性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
为人们理解讨论社会性提供新视角
忽视了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评析
深深影响了前苏联学前教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将成果运用于实践,有效指导教师开展游戏
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活动,组织一日活动构成有机整体游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局限:过度强调教师导演作用 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和自主
游戏的觉醒和原交际理论
游戏觉醒理论
理论背景:从学习内驱力理论演化而来
基本观点:环境刺激是源泉 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应用价值: 启示幼儿园应合理设计环境 对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有指导意义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物贝特森
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过程,交际过程中,双方识别理解对方表现隐含意义
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的不同
思维的参与并带有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
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
结构游戏存在于儿童游戏各个阶段
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或完成活动 顺应: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同化比顺应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