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1-3章总结
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也同毛泽东一样,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底子,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又有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经历。这些对他们新闻思想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编辑于2022-09-28 22:59:34 北京市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至三章小结)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
一、新闻传播活动演进轨迹
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社会交往。
早期人类在共同的劳作中,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激发出及时了解外部变动信息的动机与行为。
最初的传播活动是发声和身体动作:手势、声音、信号,以共识为基础。
传播活动的演进
口头传播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影响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多种因素
社会交往的需要
媒介技术的发展
传播制度的平衡
商业利益的驱动
专业主义的完善
二、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使命
向社会大众普及新闻传播知识;
对有志于新闻传播的学子进行新闻就业训练;
为在岗的新闻从业者提供职业终身教育
美国
报学阶段
新闻学阶段
大众传播学阶段
中国
始于20世纪初叶
20世纪20—40年代是勃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40年来,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的目的
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增强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
三、推进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建设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的方法
一、认真研读论著,务求学懂弄懂,掌握精神实质。
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借鉴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成果,在比较分析中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观点论证的考察分析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政治、社会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经济上: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勃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缓慢发展起来;德国传统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农场主受到压迫盘剥;不合理的制度阻碍束缚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制度的腐朽;德国政治十分腐败;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与冲突日趋尖锐。
社会上:资产阶级反抗运动的加剧;青年知识分子运动的兴起;英国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较为开放的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研究条件。
列宁时期
经济上: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
政治上:政治制度的改革;工人阶级受到政治经济双重压迫;
社会上:工人运动兴起;一批民粹主义者转变立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斯大林时期
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经济实力大为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三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政治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国内的和平环境;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
社会上:苏联社会文化的发展;列宁的新闻思想得到实践与发展。
毛泽东时期
经济上: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求生(建国前);建国后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建国后)
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受到压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国前)建国后国内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国后)
社会上:中国文化底蕴丰厚;工人运动的兴起;新文化的兴起;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建国前);建国后民众团体工作的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发展(建国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和江泽民的新闻思想,以及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以后的新闻思想,也分别有着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成为他们新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动因。
二、文化教育背景和家庭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知识的钻研,对合理知识结构的具备;
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运动中对理论的检验;
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经济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法国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国革命民主杰出代表的影响;
同时代思想家、政论家和报刊家和报刊活动家的思想成果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作用。
列宁时期
俄国民族主义者和伟大思想家的名著作品对列宁的影响;
列宁在大学时期的刻苦学习;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钻研与对马克思恩格斯论敌作品的反思。
毛泽东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籍典籍对毛泽东的影响,湘学士风对毛泽东的极大影响;
近代有识之士(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的见解对毛泽东的启迪;
西方先进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李大钊对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著作的钻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也同毛泽东一样,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底子,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又有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经历。这些对他们新闻思想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第二节 理论承传: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新闻传播观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精神交往的论述(16世纪初叶到17世纪)
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英国)、托马索·康帕内拉(意大利)、托马斯·闵采尔(德国)、杰腊德·温斯坦莱(英国)、德尼·维拉斯(法国)
代表著作:《乌托邦》(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
主要内容:
指出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流的必要性;
主张在人际关系中实行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提倡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法国空想主义者的新闻传播观(18世纪)
代表人物:让·梅叶、摩莱里、加布里埃尔·博诺·马布利、格拉古·巴贝夫
直接影响:法国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的观点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启蒙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主要新闻传播观点:
以“理性”学说论证平等和民主;
探索新闻传播的原则;
使报刊成为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
三大空想主义者的新闻传播观(19世纪初叶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大师:昂利·圣西门(法国)、沙利·傅里叶(法国)、罗伯特·欧文(英国)
代表人物: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法国)、埃迪耶纳·卡贝(法国)、狄奥多·德萨米(法国)、威廉·魏特林(德国)
主要内容:
高度重视舆论作用;
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
揭露批评资产阶级报刊和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虚伪性。
第三节 新闻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经验
我们间略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长达半个世纪的报刊沾动,这些沽功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菜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体现与兄思和恩格斯早期报刊思想汶种思想的核心是革命民主王义艾化泡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沾功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想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至此,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阶段已告完成。
列宁实践经验
列宁30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决定了他的新闻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他提出了通过办报建党的主张;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刘又强调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重点论证了党和政府的报刊的性质与任务,提出了报刊是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的工具的著名论断。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将沿看这杀线索,分别分析他的代表性新闻论者。
毛泽东实践经验
就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而言,根据他从事和领导新闻工作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界,1949年以前毛泽东主要提出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论证党的报刊同党组织、同群众、同实际工作的关系。1949年之后,毛泽东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强调党和政府领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将列宁曾经初步涉及的有关社会主义报刊工作的若干理论问题深化和拓展。
邓小平和江泽民实践经验
邓小平和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他们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亲自参与和领导新闻宣传工作,就新闻宣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有许多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见解。长期和丰富的新闻宣传实践,为他们有中国特色的与兄思土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总结
相应的经济政治动因.厚实的文化教育背景,长期的新闻工作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不可缺少的时代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哲学基础
一、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
什么是联系
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
多样性
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
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差别为前提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要经过中介的
普通联系与新闻传播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必要性。
2、正是人们的精神交往,激活了社会新闻信息的流动
3、捍卫新闻信息传授的自由权利,成为普遍人权的早期目标
二、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
什么是存在决定意识规律?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存在决定意识与新闻传播
1、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们有明确目的和动机的社会行为,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意识活动
2、新闻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人们反映和评论外部世界的产物
3、没有外部世界、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新闻传播活动就失去了反映客体和报道依据,新闻作品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客观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事实的取舍
新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
新闻传播者的意识活动及其产物新闻作品,使物质状态的客体变成了精神状态的观念成果
马克思:“正是由于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身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
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三、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
矛盾的特点
同一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对立统一在新闻传播中的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立统一法要求新闻传播者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
坚持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指导新闻传播活动,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事物,把握事物运动的走向。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对传播效果的考量,必须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和把握利弊得失,要把对事实的选择和对效果的设想放到一定的条件下。
要求新闻传播者全面地观察事物,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系
质,量,度
质变与量变
概念: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一定的量和质,量和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量和质是不断变动的,新闻报道的正是事物的这种量变与质变。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不断地质量互变,事物就不断前进发展。
度
概念:体现事物质和量对立统一的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新闻传播方法论:新闻传播者如果能及时、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个“度”,也就能准确地度量和报道该事物的量和质,这样的报道也易达到全面和可靠的传播效果,这就是报道“适度”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定新闻事业性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含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换两个层面,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辩证关系
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的
经济基础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但是,上层建筑又有相对独立性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即它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新闻传播事业
两种主要的新闻传播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事业性质及功能定位
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新闻传播事业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即国家机器,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形式。
精神生产支配者的作用: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这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批判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于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政治法律 哲学 宗教 文学 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他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影响到经济基础。
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积极的原因,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归根结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五、人民的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的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巨大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首创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事业的观点,规定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开门办报方针
出于对群众力量的充分肯定和为人民服务的热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他思想资料
马克思经典作家要求新闻传播者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努力为读都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要求新闻传播者要谦逊,要努力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