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十次危机
新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经济高度,不是一蹴而就波澜不惊的,很多过往在我们看来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往往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决策的局限性,并不是美中等过每一次决策都是完全正确的。 真实还原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让我们窥见新中国辉煌成就背后的筚路蓝缕,发展奇迹之下的迫不得已,危与机相随,繁荣与代价同在,发人深省,让人不禁审视当下。
编辑于2022-09-30 17:55:19 四川省一切国家行为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中苏两国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诡异波动的关系之下,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内循环,是指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从理念上讲,内循环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冲击,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空间。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切国家行为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中苏两国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诡异波动的关系之下,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内循环,是指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从理念上讲,内循环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冲击,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空间。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十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
1949-1951
土改+局部战争>恶性通胀
背景
国民党带走全部按黄金
恶性通胀
资本投机
推高物价
炒作
土改
88%的农民忠于党
城乡矛盾对立
表现
恶性通胀
财政赤字
工农业下降
失业+
措施
取缔金圆券
重建信用体系
朝鲜战争
苏联援助
土改
抑制物价
农业合作社
第二次危机
1952-1960
苏联援华中断代价
背景
苏联援建
156工程
50年代上半期
全盘苏化
1957
苏中断援华
1958
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地方工业化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制度路径依赖
人民公社
表现
1959
财政赤字
大规模失业
三年自然灾害
1961
经济萧条
措施
第一次上山下乡
建设水利工程
部分恢复小农经济
第三次危机
1962-1970
三线建设
背景
发达国家产能过剩
对外转移产业
失业增加
矛盾激化
对外战争
转嫁国内矛盾
对美苏
去依附
第三世界榜样
三五计划
四个现代化目标
文革
表现
经济下滑
建设资金一半用于三线建设
财政赤字
外资引进的二次危机
措施
第二次上山下乡
成果
位置
国家战略腹地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多山
三线
大三线
目的
应对全面战争
国防工业等转移后方
攀钢
绵阳
九院
成都
成飞
德阳
东方电气
偏远山区
重庆
防空洞
小三线
本省偏远地区
尾声
内地建立一套国家军工生产体系
意义
核战争安全措施
现代化偏远地区普及
第四次危机
1969-1975
第二次外资中断代价
背景
美
越南战争
深陷泥潭
与中关系缓和
放弃布雷顿体系
金本位转为
石油本位
中苏关系恶化
核威慑
中国判断20年没有大战
转为经济建设
引进四三方案
表现
赤字危机
城市失业
措施
邓小平
主持经济
紧缩策略
第三次上山下乡
利用毛的威望
第五次危机
1978-1980
外债与赤字
背景
中国
进入工业化中期
恢复联合国席位
日本对华
低息贷款
八二方案
财政压力激增
洋跃进
知青返城
治安恶化
严打
过渡期政府
高规格补贴
城市
补贴
福利住房
农村
提价
免税
表现
财政赤字
失业
无法向农村转移危机
危机处理能力弱
措施
改革开放
农村
政府退出集体化农业
甩包袱
家庭联产承包
农民从事工商业
乡镇企业兴起
城市
发行国债
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
国企
拨改贷
利改税
就业维稳
国企吸纳就业
严打
第六次危机
1985-1989
调整资本依赖
背景
美国
金融资本
收割全世界
1985
广场协议
日元升值
中国还款额倍增
价格双轨制
倒爷
物价闯关
恶性通胀
提高利率
引发三角债问题
滞胀危机
取消粮票
货币化时期
表现
1988
通胀
1989
滞涨
1990-1991
萧条
措施
转嫁乡镇企业
两头在外
让出国内原材料和产品市场
减少公共品的维持费用
第七次危机
1991-1995
跳出中国崩溃论
背景
苏联解体
东欧危机
加快经济化
放弃票证时代
货币化
推行股份化改革
资本化
通胀
邓小平南巡
调动地方积极性
四小龙产业转移
全国房地产热
表现
1993
恶性通胀
外汇
财政
金融
赤字
1994
CPI24.1%
措施
三大改革
汇率改革
一次性贬值57%
分税制
中央地方税一人一半
信用扩张
国企改革
抓大放小
第八次危机
1997-2001
东南亚金融危机
背景
美国
军事信息
星球大战
民用化
互联网泡沫
索罗斯做空
引爆金融危机
中国
产能过剩
银行不良率高
技术性破产
表现
过剩危机
通货紧缩
萧条
措施
基建
金融改革
银行商业化
剥离不良资产
第九次危机
2007-2010
次贷危机
背景
中国
生产过剩
西方生产不足
中美互补
第一产业资本大国
2005
新农村建设
五通
2007
次贷危机
美国量化宽松
全世界通胀
表现
通胀
股灾
提前三农投入
2010经济反弹
措施
4万亿救市
基建
家电下乡
外需转内需
稳定汇率
出口退税
第十次危机
2013-2018
生产过剩,国家战略转型
背景
美国
产业外移
资本扩张
贫富差距大
高债务
易债务危机
中国
投资拉动经济失灵
产能过剩
环境污染
措施
一带一路
陆权战略
缓解产能
扶贫攻坚
乡村振兴
概念
现代化
人类近代历史中的一个资本和风险同步向城市集中,并周期性爆发危机的阶段性过程。
成本转嫁论
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造成的危机代价,主要是向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转嫁。二战开始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在参照西方追求现代化过程中,不再可能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大多数堕入“发展陷阱”。能够跳出“发展陷阱”的国家,大都可归因于有某种条件对内转嫁成本。
工业化路径
首先需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剥夺过程。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对内剥夺+对外负债。对内剥夺:从“三农”领域或资源环境提取剩余。对外负债:外资依赖。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并非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一般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有),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和“土地均分制”的基本财产关系制约下,乡村中内在形成的“农户理性”和“村社理性”,得以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城市工业化的危机代价对乡村转移,是在城市实现“软着陆”的条件。
制度派生论
制度不是主观决定的,而是派生的,派生于产业资本转移的内在机制及不同执政者应对危机的不同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