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对新的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他得到丰富和发展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
本质
游戏的本质就是同化顺应之间的不平衡
同化>顺应:游戏行为
同化<顺应:模仿
功能
对新的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他得到丰富和发展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发展阶段
0-2岁(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无游戏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游戏的发生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保持“有趣的情境”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仪式化”现象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嬉戏性行为的偶然结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象征性图示
1.表象的增加 2.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3.向真正的适应发展
2-7岁(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性的顶峰
直觉思维阶段(4-7岁)—象征而接近现实
随着思维发展,儿童扩张的需要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满足的机会
向规则游戏过渡
向结构游戏转轨
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作为一种从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形式存在于儿童游戏的各阶段中
评价
价值
反对把游戏看作一种本能活动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强调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
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从认知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对于传统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局限性
只强调发展智力对儿童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
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
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的不同
思维的参与并带有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
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
最初的游戏形式
假装、假扮、幻想的世界
儿童游戏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出现相应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