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酶与酶促反应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酶与酶促反应笔记,包括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的工作原理、酶的调节、酶促反应动力学等内容。
负超螺旋:使之更加疏松,负超螺旋形式产生了DNA双链的局部解链效应,有助于复制转录等、真核生物DNA被逐级有序组装成高级结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酶与酶促反应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单体酶:由一条肽链构成
溶菌酶
牛胰核糖核酸酶A
寡聚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肽链(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
蛋白激酶A
磷酸果糖激酶-1
多酶复合体:某一代谢途径中,按序催化完成一组连续反应的几种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彼此聚合
多功能酶(串联酶):一些酶在一条肽链上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催化功能
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因子
单纯酶
缀合酶
酶蛋白:决定酶促和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催化机制
辅因子:决定酶促反应的反应类型
辅酶:由非共价键与酶蛋白相连(疏松),超滤透析即除去
辅基:由共价键与酶蛋白相连,不易除去
作用
参与传递电子质子或基团
起运载体作用
多为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
B族维生素
金属酶(与酶紧密结合,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
金属激活酶(为酶的活性所必需,可逆结合)
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
活性中心:特异性结合,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三维结构
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内
结合基团:识别结合底物与辅酶
催化基团: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化学反应
活性中心外:不参与催化作用,维持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或作为调节剂的结合部位
可发生空间结构变化(诱导契合),酶分子表面裂缝内部疏水,利于催化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发育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均不同的一组酶,活性中心的三维结构相同相似
动物的乳酸脱氢酶(LDH)由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两张类型的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5种同工酶。
心肌中LDH1含量最多,其对乳酸亲和力较高,催化其转化为丙酮酸并进一步氧化分解为心肌供能
骨骼肌中LDH5含量最多,其对丙酮酸亲和力较高,催化其转变为乳酸,进行糖酵解
肌酸激酶(CK)是由脑型(B型)和肌型(M型)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酶
CK2常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
酶的工作原理
酶具有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显著特点
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
绝对特异性:作用于特定的底物分子
相对特异性:底物分子中特定的化学键或基团
酶具有可调节性(活性和含量的调节)
酶具有不稳定性(作用条件要温和)
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
更有效地降低活化能
与底物形成中间产物(与底物结合为释能反应)
诱导契合作用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
酶的催化机制呈现多元催化作用
酸碱催化
共价催化
亲核催化
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一级反应--混合级反应--零级反应
Km值=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为酶的特征性常数,与酶浓度无关
Km越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转换数衡量
底物充足时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双重性(与反应时间有关,非特征性常数)
pH通过改变酶分子及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种类等因素影响,非酶的特征性常数)
抑制剂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不可逆性结合(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结合)
有机磷农药(羟基酶)特异性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
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巯基酶)与巯基酶分子中的巯基结合
①乙酰胆碱拮抗剂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②二巯基丙醇
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结合
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程度取决于其与酶的亲和力和底物浓度
动力学特点;Vm不变,Km升高
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浓度,底物浓度改变对其不影响
动力学特点:Vm降低,Km不变
反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浓度与底物浓度
动力学特点:Vm降低,Km降低
酶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
别构效应
化学修饰调节
酶原转换为酶
酶含量调节
酶蛋白合成可被诱导或阻抑
酶的降解
组织蛋白降解的溶酶体途径(不依赖ATP)
组织蛋白降解的胞质途径(依赖ATP与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