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笔记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四个小节的知识点笔记,主要内容有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等。
六大会计要素的各个科目是会计记账的基础,负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收入:主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国际分工(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
含义: 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分工的延伸与发展,是超越国际的专业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产生及发展: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 社会经济条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转化成可供消费和出口的产品 人口规模:提供生产所需劳动力是消费的基础 国内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超过国内市场容量-出口、国内原料不足-进口 社会经济结构差异:生产结构、消费结构 类型: 依据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分类 垂直型(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水平型(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发达国家之间 混合型(综上两种) 根据分工发生的产业(产品)区间分类 产业间(部门间专业化分工)如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间的分工 产业内(中间产品与组装产品的分工)如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由发达国家企业控制 产品内(不同工序和区段拆散分布不同国家进行)
世界市场(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
含义: 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构成: 国际商品市场(包括以商品交易所为代表的有或无国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商品交易所、拍卖、国际博览会、贸易 国际资本市场(包括以股票与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长期信贷市场和以国际货币市场为代表的短期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由一批从事外汇买卖的银行等金融组织、外汇经纪人和外汇的供求者构成) 形成与发展: 机械大工业的发展(决定性作用) 产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机器大生产(促使世界市场的价格机制发生变化)(商品生产、原材料供应)-商品交换关系推向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力)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确立条件: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开办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社会化大生产-工艺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市场的形成 特点: 统一性、竞争性、扩展性
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
地理大发现(萌芽期1500-1760)
含义: 15-18世纪(航海大时代)西欧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统称 影响: 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 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引起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
英国产业革命(初步形成期1760-1870)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 影响: 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使世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使世界市场内容不断丰富)
第二次产业革命(最终形成期1870-1900)
标志: 电力的发明与运用(工业重心转移:轻纺工业-重化工业) 影响: 促使重化工业及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促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 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展方式发生变化 加剧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激烈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经济
一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影响: 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事件: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正式成立(1922年)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大危机(1929-1933) 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自由放任政策)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美英法等国家强利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美国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罗斯福新政(1933-1939):复兴、救济、改革 在实践上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凯恩斯从理论上拉开了以政府调节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和两极格局
国际经济秩序: 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国际经济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 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常设机构:战后成立的联合国 经济领域中协调的标志:布雷顿深林协议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深层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队经济发展: 经济恢复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 高速增长期(20世纪50年代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黄金时期) 石油危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巨大影响所产生的的经济危机 影响:中断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其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停滞膨胀”,即“滞胀” 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滞胀及其后期的缓慢增长时期 “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此后的经济调整时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矛盾: 结构型经济失衡加剧 失业率居高不下 贫富差距扩大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独立后的经济政策: 经济制度的选择 消除外国对本国的经济控制 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 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畸形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债务问题 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与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新时代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 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功力制度保障 成为推动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