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框架。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编辑于2022-10-10 14:45:28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的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事业。邓小平的讲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全会决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及意义
(1)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
(2)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3)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二)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从 1978 年开始,安徽、四川的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0年 5 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8年 8 月 12 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 10 月,邓小平访日。
1979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 1 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
1980年 1 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加紧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
与此同时,祖国的统一大业也在稳步推进,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 年 9 月 30 日,叶剑英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的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旗帜。
1982年 11 月至 12 月,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4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是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的标志。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完整概括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框架。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及平息。
(2)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4)对外工作的全方位推进。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2001年 12 月 11 日,经过长达 15 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在 2000 年 2 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建党 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其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轰动,全党和全国掀起学习高潮,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
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1993 年 4 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8 年 11 月 21 日,提出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001 年 9 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目标是更高水平。具体来说,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的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事业。邓小平的讲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全会决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及意义
(1)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
(2)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3)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二)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从 1978 年开始,安徽、四川的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0年 5 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8年 8 月 12 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 10 月,邓小平访日。
1979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 1 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
1980年 1 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加紧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
与此同时,祖国的统一大业也在稳步推进,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 年 9 月 30 日,叶剑英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的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旗帜。
1982年 11 月至 12 月,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4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是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的标志。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完整概括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框架。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及平息。
(2)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4)对外工作的全方位推进。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2001年 12 月 11 日,经过长达 15 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在 2000 年 2 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建党 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其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轰动,全党和全国掀起学习高潮,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
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1993 年 4 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8 年 11 月 21 日,提出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001 年 9 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目标是更高水平。具体来说,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