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生儿窒息思维导图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
编辑于2022-10-11 10:03:29 河南新生儿窒息
定义
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一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病因
1、孕母因素:全身性疾病、妊高症、吸毒吸烟等
2、胎盘和脐带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受压、绕颈等
3、分娩因素:难产、产程中药物使用不当等
4、胎儿因素:早产儿、巨大儿、先天性畸形、羊水或胎粪吸入气道、胎儿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病理生理
1、呼吸改变
(1)原发性呼吸暂停: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经治疗后可恢复自主呼吸
(2)继发性呼吸暂停:缺氧持续存在,出现几次深度喘息样呼吸后出现呼吸停止,如无外界正压呼吸帮助则无法恢复而死亡
2、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
3、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
缺氧导致血PaCO2升高,PH 、PaO2值降低
临床表现
1、胎儿缺氧(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160次/min
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变慢或不规则,<100次/min,羊水被胎粪污染成黄绿或墨绿色
2、新生儿Apgar评分法
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总共10分,8--10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一分钟评分可区别窒息程度,五分钟及十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3、各器官受损表现
(1)呼吸系统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等
(2)心血管系统:心肌受损,心源性休克心衰
(3)泌尿系统:急性肾衰时有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肾静脉栓塞时可见肉眼血尿
(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5)代谢方面:常见低血糖电解质紊乱
(6)消化系统:有应激性溃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治疗要点
1、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
2、早期预防估计胎儿娩出后有窒息危险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和物品
3、及时复苏:按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是根本)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是关键)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和环境(保温)
评价和保温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4、复苏后处理:评估和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肤色,经皮氧,饱和度及窒息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
常见护理诊断
1、自主呼吸受损: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以及抢救时暴露过分有关
3、焦虑: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新生儿复苏
1、准备工作
(1)人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应由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共同合作进行
(2)物品:需要准备复苏气囊、气管插管喉镜、消毒的镜片、辐射台、毛毯、胎粪吸引管等
(3)药品:肾上腺素、纠酸、扩容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纳洛酮
2、复苏程序: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顺序,不能颠倒
A畅通气道:
(1)新生儿娩出后及置于远红外线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
(2)温热干毛巾揩全身,减少散热
(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
(4)立即吸净口,咽,鼻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s
B建立呼吸:
(1)触觉刺激:拍打足底和摩擦婴儿背来促使呼吸出现
(2)正压通气:无自主呼吸建立或心率<100次/min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通气频率为40--60比/min,呼吸比1:2,30s后再评估,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小100次/min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次/min,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90次/min,深度为4--5cm按压有效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D药物治疗:
(1)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2)药物的应用遵医嘱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根据病情酌情用药
3、复苏后监护:监护主要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等,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2、保温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使用热水袋保暖时避免烫伤,维持患儿肛温36.5--37.5℃
3、家庭支持
耐心细致的解答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的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
新生儿窒息
定义
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一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病因
1、孕母因素:全身性疾病、妊高症、吸毒吸烟等
2、胎盘和脐带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受压、绕颈等
3、分娩因素:难产、产程中药物使用不当等
4、胎儿因素:早产儿、巨大儿、先天性畸形、羊水或胎粪吸入气道、胎儿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病理生理
1、呼吸改变
(1)原发性呼吸暂停: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经治疗后可恢复自主呼吸
(2)继发性呼吸暂停:缺氧持续存在,出现几次深度喘息样呼吸后出现呼吸停止,如无外界正压呼吸帮助则无法恢复而死亡
2、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
3、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
缺氧导致血PaCO2升高,PH 、PaO2值降低
临床表现
1、胎儿缺氧(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160次/min
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变慢或不规则,<100次/min,羊水被胎粪污染成黄绿或墨绿色
2、新生儿Apgar评分法
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总共10分,8--10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一分钟评分可区别窒息程度,五分钟及十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3、各器官受损表现
(1)呼吸系统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等
(2)心血管系统:心肌受损,心源性休克心衰
(3)泌尿系统:急性肾衰时有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肾静脉栓塞时可见肉眼血尿
(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5)代谢方面:常见低血糖电解质紊乱
(6)消化系统:有应激性溃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治疗要点
1、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
2、早期预防估计胎儿娩出后有窒息危险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和物品
3、及时复苏:按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是根本)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是关键)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和环境(保温)
评价和保温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4、复苏后处理:评估和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肤色,经皮氧,饱和度及窒息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
常见护理诊断
1、自主呼吸受损: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以及抢救时暴露过分有关
3、焦虑: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新生儿复苏
1、准备工作
(1)人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应由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共同合作进行
(2)物品:需要准备复苏气囊、气管插管喉镜、消毒的镜片、辐射台、毛毯、胎粪吸引管等
(3)药品:肾上腺素、纠酸、扩容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纳洛酮
2、复苏程序: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顺序,不能颠倒
A畅通气道:
(1)新生儿娩出后及置于远红外线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
(2)温热干毛巾揩全身,减少散热
(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
(4)立即吸净口,咽,鼻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s
B建立呼吸:
(1)触觉刺激:拍打足底和摩擦婴儿背来促使呼吸出现
(2)正压通气:无自主呼吸建立或心率<100次/min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通气频率为40--60比/min,呼吸比1:2,30s后再评估,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小100次/min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次/min,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90次/min,深度为4--5cm按压有效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D药物治疗:
(1)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2)药物的应用遵医嘱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根据病情酌情用药
3、复苏后监护:监护主要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等,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2、保温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使用热水袋保暖时避免烫伤,维持患儿肛温36.5--37.5℃
3、家庭支持
耐心细致的解答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的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