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亲密关系》第7章 友谊
《亲密关系》(第6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7章 友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7章 友谊
友谊的定义
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
友谊与爱情的差异
友谊和爱情关系的构成因素是一样的,但各个因素的结合不同
浪漫的爱情还包括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比友谊强烈得多的排他性的愿望
友谊的成分
尊重
信任
如果有人留意我们的愿望,无私、可靠地对待我们,信任就能建立起来
资本化
得到有益于亲密关系的热烈而有价值的反应——提升积极事件带给我们的快乐
社会支持
类型
感情支持;身体安慰;建议支持;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感情支持具有实际的生理效应 有效的社会支持使人们感到与帮助者更亲近 有些人更擅长于提供社会支持
无形的支持:悄然施行而不为受援者所察觉
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朋友所欣赏的帮助和支援的类型取决于TA目前的需要、你的能力和友谊当前的状态
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 我们对所获帮助的判断“可能既拥有客观事实的内核,又裹有认知所装饰的外壳”
最重要:应答性
应答性:在认知层面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和支持
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认为某人对你的需要和欲望表现出关注、尊重、热心和支持
友谊的规则
人际关系的规则:朋友应(不应)履行某些行为的共同文化观念
我们越是恪守这些规则,我们与朋友的关系就越是亲近、满意。而且,在友谊失败的大多数情形下,总会发现有人违背了这些规则
友谊的毕生变化
童年期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接纳需要;青春期前期的亲密需要;青春期的性需要
青少年期
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与伙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
青少年时期的四种依恋方式
寻求亲近
抗议隔离
避风港湾
安全基地
成年早期
进入大学:在家乡建立的友谊逐渐消失,被随后在校园中新建立的人际关系所取代,这一过程并不能迅速完成
社会交往的平均亲密程度增加
大学毕业之后: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
中年期
二元退缩: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
社交活动的重心的确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共同的朋友上
老年期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友谊随年龄的这种变化是因为老年人有着与年轻人不同的人际目标 年轻人:指向未来,旨在获取信息 老年人:指向现在,也更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当年老体衰时、能力下降时,友谊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
友谊的差异
同性友谊的性别差异
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 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
男性友谊缺乏亲密——典型的性别角色对男性施加更多情感约束
异性友谊
成为朋友的原因和他们接近同性朋友的原因一样
遭遇特殊障碍:必须做出选择——保持纯洁的异性友谊,还是转变为爱情
性挑逗是人们喜爱异性友谊的方面
朋友之间发生性关系会引起混乱并使人们的关系变得复杂
在婚姻之外能提供伴护和关爱的异性朋友,能减少配偶一方的情感负担。然而,即使没有牵涉到性事,夫妻一方与潜在情敌的亲密联系都可能就对另一方构成威胁
个体差异
自我监控
性取向
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互依赖(而非各自独立)的人
友谊发展的障碍
社交网站
更充分地自我表露——有助于你与现实中真正的朋友保持更亲密的接触
满是熟人的大型社交网络有时也会因负荷太多而适得其反
羞怯
特征:惯常羞怯者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倾向于怀疑自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和合群的行为相比,羞怯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冷淡和排斥的反应 羞怯行为只会使个体的羞怯感更为严重
更多的镇静和自信; 相信自己并期望交往能顺利进行,又能失去什么; 结交新朋友时尽你所能地努力寻找对方的特点
孤独
孤独感的产生
社会隔离: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
情感隔离: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
UCLA孤独量表
孤独正是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恶果;通常是一种短暂的状态
与孤独有关的个人特征:基因;人格特点;不安全型依恋;自尊;表达性;大丈夫式的男性
孤独者所怀疑和讨厌的人往往恰恰是他们要向之寻求接纳和尊重的人
孤独的问题
孤独和羞怯相似,都存在可能的自我延续倾向,但孤独的效应可能更加强烈
孤独产生于人际障碍,而抑郁则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失落和挫折,但他们能相互激化对方
克服孤独: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
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 期望他们愉悦友善 耐心地承认友谊的建立需要花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