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酶化学
概念:是研究酶促反应机制、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酶促反应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值来表示,单位mol/(L•s)等等
编辑于2022-10-17 23:59:24酶
概念
酶是有活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1982年,T.Cech发现了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称核酶。
酶的分子结构
几个有关名词
酶促反应:由酶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物称为酶的底物。
产物:酶促反应生成的物质。
酶活性: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的必需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
概念:是酶分子结构中的一个特定部位,该部位可以选择性结合底物并催化其发生专一反应生成特定产物。
特征
1. 活性部位存在于酶分子的表面,呈裂缝状或凹陷,占酶分子体积的小部分。
2. 活性部位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三维结构(空间区域)。
3. 活性部位决定了酶的专一性和催化反应的性质。
4. 活性部位的构象并非固定不变,因底物的诱导可发生一定的改变。
5. 活性部位的多为疏水性R基形成,具有显著的极性、疏水性、酸性。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作用是识别与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催化基团:作用是降低底物分子中特定化学键的稳定性,进而发生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转化为产物。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参与维持酶活性构象(如二硫键结构)或参与酶活性调节(如羟基)。
酶的辅助因子
概念
是某些酶在催化反应时所需的有机分子或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它们与无活性的酶蛋白(牢固或松散)结合成有活性的全酶。
绝大多数辅助因子直接参与催化反应,起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的作用。
分类
化学本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多数是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及其活性形式。
无机离子:主要是金属离子
特性:带正电荷,能形成很强但不稳定的化学键,有的金属离子由不止一种稳定的氧化态。
在酶促反应中金属离子可促进底物结合和定向,或与中间产物形成共价键,或作为Lewis酸碱增强底物亲电性或亲核性。
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程度和作用特点
辅酶:与蛋白质松散结合甚至只在催化反应时才结合,可用透析或超滤法去除。
以金属离子为辅酶的酶称为金属激活酶
辅基:与蛋白质牢固结合甚至共价结合,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法去除,在催化反应时也不会离开活性中心。
以金属离子为辅基的酶称为金属酶
单纯酶和结合酶
单纯酶
催化反应不需要辅助因子的参与。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核酸酶。
结合酶
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构成,活性中心内的部分必需基团来自辅助因子。如:L-乳酸脱氢酶和L-苹果酸脱氢酶。
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几类酶
1.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只有一个活性中心。
2. 寡聚酶:多个亚基,多个活性中心,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3. 多酶复合体;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4. 多功能酶:一条肽链构成,有多个活性中心,催化不同的反应。
5. 多酶体系:在生物体内,一组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一条代谢途径。
同工酶
概念:是指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由不同基因编码的一组酶,其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酶动力学、活性调节各有差异,其辅助因子也可以不同。
存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种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或表达于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
例子
乳酸脱氢酶(LDH):最早发现有同工酶的酶,主要有5种,均为四聚体,由H(心肌型亚基)亚基和M(骨骼肌型亚基)亚基构成。
心肌细胞含LDH1最多
肝细胞含LDH5最多,其活性不受丙酮酸变构抑制
LDH1
亚基:H4
LDH2
亚基:H3M
LDH3
亚基:H2M2
LDH4
亚基:HM3
LDH5
亚基:M4
肌酸激酶(CK):有3种同工酶,均为二聚体,由B亚基(脑型亚基)和M亚基(肌型亚基)构成。
CK1为BB型,主要位于脑细胞内。
CK2为MB型,位于心肌细胞内占心肌肌酸激酶的25%-30%。
CK3为MM型,主要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内。
心肌肌钙蛋白:有Tn-C,Tn-I,Tn-T三种
通过检测血清Tn-I,Tn-T评价心肌损伤既灵敏又特异。
Tn-I,Tn-T水平在心肌梗死发病2-6小时开始升高,高水平可维持4-10天。
增高2倍有意义
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酶促反应特点
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1. 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2. 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可逆反应的平衡。
3. 在催化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并且极少量就可以有效地催化反应。
特性
高效性:酶能使化学速度提高10⁵-10¹⁷倍。
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
概念:这类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发生一种化学反应。
eg:尿素酶只能催化尿素水解。
相对专一性
概念:这类酶可催化一类底物或一类化学键发生一种化学反应
eg:胰脂肪酶既能水解甘油三酯,又能水解棕榈酸视黄酯。
立体专一性
几何专一性
延胡索酸酶能催化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水化生成苹果酸,不能催化马来酸(反丁烯二酸)水化。
光学专一性
L-乳酸脱氢酶只能催化L-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不能催化D-乳酸脱氢。
反应条件温和
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高温、强酸、强碱会使酶变性失活。
可调节性
活性调节
含量调节
酶促反应机制
酶促反应高效性的机制:酶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度机制。
酶-底物复合物学说
1. 邻近效应
2. 表面效应
3. 酸碱催化
4. 张力催化
5. 共价催化
酶促反应专一性的机制
1. 锁钥学说
2. 诱导契合学说
3. 三点附着学说
酶与医学的关系
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酶导致疾病:先天性或遗传性酶异常: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 化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导致的 蚕豆病等。
疾病导致酶异常:AMI导致CK2升高,肝炎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胆道梗阻导致ALP升高。
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酶作为诊断指标
血浆功能酶:如凝血因子,纤溶系统,肾素等。
外分泌酶:如胃蛋白酶、胰腺蛋白酶,淀粉酶等。
酶作为诊断工具
细胞酶:如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等。
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酶的命名和分类
习惯命名法:底物名称+反应类型+酶 如乳酸脱氢酶
系统命名法:包含所有底物和反应性质信息,多底物时,名称较长, 有时选定一渐变推荐名称。 如L-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推荐命名为天冬氨酸转移酶。
酶的国际系统分类法
酶的调节
调节对象:关键酶
一般位于代谢途径的起始或分支处
催化单向不可逆反应
活性较低,活性最低者又称为限速酶
是可调节酶
调节方式
酶的结构调节(活性调节)
变构调节
概念:特定分子(小分子代谢物、金属离子、调节蛋白等)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变构酶 :能通过变构调节的改变活性的酶
变构部位 :变构酶活性中心外与特定分子结合的部位。
变构调节剂
变构激活剂:提高酶活性。
变构抑制剂:降低酶活性。
变构调节剂可以是酶的底物或产物,其他小分子代谢物、金属离子或第二信使,也可以是调节蛋白,包括激活蛋白和抑制蛋白。
化学修饰调节
概念:又称共价修饰,在其他酶的催化下,通过酶促反应,使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与特定修饰基团发 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化学修饰。
常见类型: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 乙酰化和脱乙酰化 甲基化和脱甲基化 腺苷化和脱腺苷化 -SH与-S-S互变
酶原激活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 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酶原和酶原激活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 酶原是酶的安全运输形式
(2) 酶原是酶的安全储存形式
(3) 酶原激活参与发育控制
(4) 酶原激活参与细胞凋亡
酶的水平调节(含量调节)
酶蛋白合成调节
组成酶:酶含量较恒定,不受组织、代谢物水平和生长条件的影响
诱导酶:代谢底物增加酶蛋白的合成,如半乳糖苷能诱导半乳糖苷酶的 合成,使半乳糖苷分解。
阻遏酶:代谢产物减少酶蛋白的合成,胆固醇能减少HMG-COA还原酶 (胆固醇的合成酶)的合成,使胆固醇合成减少。
酶蛋白降解调节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酶蛋白被多聚泛素化后被蛋白酶体降解,该途径消耗ATP,故又称依赖ATP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
溶酶体途径:酶蛋白在溶酶体内被组织蛋白酶降解,该途径不消耗ATP,故又称不依赖ATP的溶酶体降解途径。
酶动力学
概念:是研究酶促反应机制、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注意
1. 酶促反应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值来表示,单位mol/(L•s)
2. 研究反应刚开始(60秒内,底物消耗不到5%)的速度,称为初速度V。
3. 底物浓度》酶浓度
4. 控制变量法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酶浓度,使酶全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则酶促反应速度V₀与酶浓度E成正比。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单底物反应的米氏动力学
V₀=Vmax[S]/Km+[S]
Km和Vmax的意义
Km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是酶的特征常数:Km只与酶的结构、底物的种类和反应体系的条件有关,与酶浓度、底物浓度无关。
Km反应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越小,亲和力越强
从Vmax可以计算出酶的转换数
Km和Vmax的测定
林-贝氏方程: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过高时会改变酶活性构象,进而导致酶蛋白变性失活,使酶促反应速度减慢。
降低温度不会引起酶蛋白变性失活,但会使活化分子数减少,从而使酶促反应速度减慢。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过酸过碱会导致酶蛋白变性失活。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不可逆抑制剂
巯基酶抑制剂
丝氨酸酶抑制剂
概念:丝氨酸酶是以丝氨酸羟基为必需基团的一类酶。
eg: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甲胺磷、乐果等杀虫剂。
可逆抑制剂
抑制剂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非共价结合
竞争性抑制剂
概念:可逆抑制剂(I)能与酶(E)的活性中心结合,进而抑制底物(S)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抑制酶促反应。
特点:Km增大,Vmax不变。
eg: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
增加底物浓度理论上可以削弱甚至消除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剂
概念:所抑制的酶在与底物结合后才暴露出抑制剂结合位点,因此抑制剂I只与酶-底物复合物ES结合,使酶E失去催化活性。抑制效应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消除。
特点:Km和Vmax都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剂
概念:抑制剂I和底物S可以同时结合酶E的不同部位,进而不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但妨碍酶活性构象的形成,从而抑制酶促反应,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消除。
特点:Km不变,Vmax减小。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概念:激活剂是指通过与酶或底物非共价结合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的物质。
多数是金属离子,少数是阴离子,也有些是有机化合物。
eg:Cl¯是唾液ɑ淀粉酶的激活剂,牛磺胆酸是脂肪酶BAL的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