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国教育
法国教育、大学区已由29个减少到17个。 设立了公共教学部,负责法国全国的教育,包括学制、课程设置、考试和教师任免,以及毎周、每日教学活动的安排等。
编辑于2022-10-20 21:16:53法国教育
17—18世纪
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下层社会子女免收学费,富人聘用家庭教师开启子女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1618—1764年间耶稣会所办学院占统治地位
18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耶稣基督圣乐会成为主要力量
高等教育
22所大学,远超欧洲其它各国,最古老的是巴黎大学也最保守
其它教育
建立私立实科学校:路桥/军事/矿业/女子
女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在欧洲各国前列
宫廷教育:面向上层贵族子弟,培养善于应世接物的官吏
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
1、认可人人智力天生平等的观点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唯物主义认识论”。
2、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持“教育万能论”。
3、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主张教育国家化。
4、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5、教育关注现实利益,教育内容是实用知识。
6、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评价:推动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并直接影了19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狄德罗
1、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但他否认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启发人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的罪恶现象,唤起对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爱。
2、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推行强迫义务教育,中学和大学应当向一切人开放。
3、认为学校和家长都应注意学生的道德修养
4、指出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思考、实验,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拉夏洛泰
1、认为国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教育要达到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目标。
2、按年龄划分三级教育制度,各间段的学习都要求注重本国语和科学学科,使青少年获得作为良好公民应该具备的实际知识。
3、认为良好的教师必须是严谨的、有道德的并且懂得如何读书的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优秀课本的重要性
评价:关于国家办学的论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启发了同时代的和后来的人们,为后来法国国家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启示。
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1、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2、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3、在男女平等,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不过它们毕竟代表大资产者利益的,一些方案中的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保障初等学校教师工作稳定性及生活水准;中等教育方面设立了一批中心学校,在欧洲首创了中学的自由选修制度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创办了一大批高等科技专门学校和科学机构,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等。
19世纪
教育发展概况
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以帝国大学的名义建立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 2.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教育管理长官,具体负责学校的开办、取缔、教职员任免、提升与罢黜等项事宜 3.帝国大学下设由30人组成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4.全国共划分为29个大学区,每一个大学区设总长1人,并设由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 5.帝国大学全面负责整个帝国的公共教育;未经帝国大学首脑的批准,不得在帝国大学之外成立任何教育机构或学校。 6.在教师管理上,公立学校教师被视为国家官吏,薪金由国家支付。
初等教育
《第一费里法案》《第二费里法案》
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
内容 1.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 2.对不送儿童入校学习的家长予以罚款 3.免除公立幼儿园以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与住宿费用 4.从教师工作的人必须获得国家颁布的证书 5.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
中等教育
国立中学:6年,寄宿制,学生毕业时获学士学位并有资格出任国家官吏
市立中学:地方政府创办,主要学习古典语言基础,历史以及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
现代中学:普法战争后,中等教育现代化成为中等教育发展主题,四年制学校更名为“现代中学”,主要提供现代语教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女子中等教育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等教育
课程结构变化:文科成为独立的专业,神学的地位大大降低,法、医、理科的发展受到重视
涂尔干论教育
论教育功能
①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即教育在于使每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
②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示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③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的传递。
道德教育非宗教化:从形式上把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分离,而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挑选和整理潜藏在宗教概念中的道德实体与人们世俗生活中经验性的道德实体。 让我们的儿童在国立学校里接受一种纯粹世俗的道德教育。
论教育学的社会学依赖: 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务,教育受社会各系统的制约,从而决定了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 与其他科学相比,教育学更紧密地依赖于社会学。 社会学在确定教育目标问题上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教育手段的选择。 正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其“社会化”,教育的目标具有社会性,那么,能够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的手段具有同样的特性。 强调,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必须经常回过头来研究社会,从中发现自己思考教育的原则,将社会学的指导性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并赋予教育活动以社会意义。
20世纪前期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大学区已由29个减少到17个。 设立了公共教学部,负责法国全国的教育,包括学制、课程设置、 考试和教师任免,以及毎周、每日教学活动的安排等。
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背景: 1.不平等的双轨制遭到人们抨击;2.法国试图衔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人物:法国教育部长让.泽
内容:在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 1.把中学的初级阶段改为独立的公立学校,与初等统一学校相衔接,实现初等中等教育的统一 2.设立方向指导班,指导兴趣,培养能力 3.通过方向指导,依据学生的能力和表现在第二年进行分流,分别进入古典中学、现代中学和技 术中学
评价: 1.极大的冲击了双轨制 2.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 3.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中学课程的改革
19世纪末: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行,以古典课程为主
20世纪初,法国教育部门提出中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 前四年: ●古典课程:以拉丁语为必修课程,希腊语为选修课 ●现代课程:不设古典语言课程,着重法语和自然科学 后三年: ●四类专业课程任选一 ●拉丁语和希腊语/拉丁语和现代语言/拉丁语和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 最后一年:均集中学习哲学或数学,为取得大学入学考试文凭作准备 评价:强调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的价值,以及互相补充,确立了法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
1923年。雷昂贝哈赫,加重古典主义教育的色彩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背景:职业教育发展 1919年,议会通过阿斯蒂埃的职业技术教育方案
内容: ●国家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 ●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担一半,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想得到国家的承认和补金,必须接受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18岁以下的青年都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雇主必须保证青年每周有4小时工作时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三部分:补充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的各门学科+获得劳动技能的劳动学习
评价:使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由国家管理的事业 被称为法国“技术教育宪章”
二战后
《朗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内容
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原则: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上的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任何学科价值平等; 尊重儿童的性格,提供完备教育; 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提出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初等学校)、方向指导阶段(方向指导班)、决定阶段(学术型、技术型、艺徒制三种中学)
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在学术型学校结业可以进入一年制的大学预科进行学习,然后进入高等学校
评价:《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未被实施,但为法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战 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要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59年的《教育改革法》和《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
《教育改革法》 内容: 1.实施10年义务教育,规定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6-16岁 2.6-11岁为初等教育,面向所有儿童 3.11-13岁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进行为期2年的观察期教育,称为“观察期” 4.13-16岁为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进入四种类型:短期职业型,长期职业型。短期普 通型、长期普通型。短期型均为三年制的,长期型分为四年制和五年制。 5.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评价: 该学制不够灵活、难以操作,没有完全付诸实施,但至今仍是法国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
《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规定:国家采取“简单契约”或“协作契约”的形式,分别给予私立学校财政补助;但私立学校必须采用公立学校的生活规则和教学大纲,接受国家监督。
1968年的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改革:开始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推行能力分组的改革实验。 能力分组实验主要有三种类型:1.将在法语、数学和现代外国语方面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别分在一组, 2.把对社会科学表现出有同样能力的学生分成-组 3.是在科学、绘画、音乐、手工操作等课业上实行混合能力分组。
高等教育改革:196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运动的直接推动下,11月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 该法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项办学原则: 1.大学是享有教学、行政和财政自主权的国家机构; 2.取消大学院系建制,设置“教学与科研单位”,集合若干“教学与科研单位”为一所多科性大学(即综合性文理大学); 3.各大学由教学和科研人员、行政和技术人员、工人和学生代表组成大学审议会,参与大学
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 1975年,通过了《哈比法》。 内容:(1)关于教育管理体制,“建议”规定中学校长由教育部长任命,学校内成立各种组织,如小学设家长委员会和教师委员会,中学设中学理事会、班级教师小组和教学委员会,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与教学工作。 (2)关于教学内容,“建议”要求在小学增设加强自然、社会环境及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综合性教育的“启蒙课”,增加有关收音机、录音机、照相机和复印机使用等知识。初中加强实验科学和技术教育。 (3) 关于教学方法,“建议”要求运用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开展各种教学实验,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为了克服学业失败和缩小教育不平等,1981年法国政府在学业失败率较高的城区或乡村划分出一定的地理区域,实施特殊的教育政策,即“教育优先区”政策。 2.1982 年法国共设立363个教育优先区,涉及8%的小学生和10%的初中生。法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人门”计划。 3.1985年,法国中小学开始实施新的教学大纲。 4.1986年,法国公布了师范教育改革法令,将师范专科学校学制年限由年改为四年,分为两个阶段。 5.1989年7月10日,法国颁布《教育指导法》,该法成为法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20世纪90年代
1.继续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进一步将政策实施范围由小学推广到各类中学。 2.1992年,法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课程宪章》。 《课程宪章》指出,法国今后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的形式颁布,各地必须认真实施;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全体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既有从小学到高中课程融为一体的纵向综合改革,也有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横向综合改革;等等。 3.师范教育改革:(1)逐步在各个学区设置大学的教师培训学院( IUFM ),统一对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 (2)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设置专门的津贴。 提高 了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切实落实各种津贴补助;为通过大学的教师学院培养的新教师制订了新的工资标准。 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进入21世纪以来
2003年9月15日成立了 “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 提交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报告 提出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具备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行为准则,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005年4月颁布《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该法提出,法国教育改革的蓝图在于建设“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以信任的学校”“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高质量的学校”“一个更开放的学校”。为实现此目标,该法提出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为:设立教育成功个人项目,增加奖学金学生数量,促进男女学生平等,等等。
为解决法国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业失败率问题,萨科齐( N . Sarkozy )时代的法国政府决定自高一时加强高中生的“方向指导”,确定高中方向指导的“发展性”和“可逆性”原则,为那些学业水平不达标或者提出改变方向申请的学生提供辅助性或补救性的辅导和指导。
2007年10月,为实现文科、理科与经济和社会科之间的平衡,降低高中学生留级率和学业失败率,法国教育部部长达尔克斯( X Darcos )发布高中课程改革设想,建议引人丰富开放的引导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接受高层次学术教育的素养。
2008年10月,达尔克斯公布改革的阶段性决议,在高中实施更为自由的选课制度。
2010年1月28日,法国教育部正式实施“新高中”改革方案《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此次高中改革主题有三: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和学好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