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际关系学
把人际关系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系统,要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素、要对人际关系系统复杂的因素和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构成要素的种类、数量等。
编辑于2022-10-20 21:24:4403291人际关系学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
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物质关系、精神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二、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人类之所以结成生产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最大的利益需求,即生存、发展的需求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既是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为其利益服务的
三、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其决定性因素
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感情上的亲疏(对等性行为、对立性行为)
地位上的尊卑(互补性、对等性)
人际关系的特点
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第三,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历史性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客观性
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现实人际关系的调整与改变是不能凭想象去实现的,只有在人际交往的客观活动中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一,人际关系的确立条件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主体——人
人际需要
人际接触或互动
第二,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客观性
家庭关系
亲缘关系
地缘关系
第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客观存在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物质生产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或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性
结合性情感
分离性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结合性情感越强烈,分离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反之,结核性情感越薄弱,分离性情感越高,交往程度越低
复杂性
人际交往的层次纵横交错,人际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变动性
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
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网际关系新特点
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等
第二节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人际关系学的概念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性质、特点、规律等的研究、探讨和分析,进一步了解社会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凸显了他的综合性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隐性要素
人际关系的功能,如促进个体社会化、交流情感有利于自我完善、有利于身心健康,优化社会环境、强化整体效应等
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内容划分,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等
按钮带划分,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屈原关系等
按其他形式划分,有不同性质的关系、不同特征的关系、不同倾向的关系、不同程度的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分析,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为交往主体自身的社会因素等
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念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社会群体因素等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礼貌原则、互利原则、人道原则、择善原则、适度原则、相容原则、积极原则、理解原则、自律原则等
除了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外,还应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技法
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自傲心理、自私心理、猜疑心理、孤僻心理、报复心理等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
基本人际关系的调适技法
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
人际关系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适用于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如文献法、观察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社会测量法、统计法等
人际关系评估方法主要有,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测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等
第三节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
理论方面
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
实践方面
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把人际关系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系统,要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素
要对人际关系系统复杂的因素和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构成要素的种类、数量等
注重横向的比较研究,分析人际关系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区别与影响,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人际关系的特征和规律
全面的、综合的分析人际关系与各类系统的联系。系统是由个体、整体、联系三要素组成的,系统联系是普遍的、绝对的。通过了解相互的联系,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学科的本质
客观性原则
尊重事实,不主观片面。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分析判断不一,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研究探讨人际关系成败案例时,要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或人云亦云,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研究结果或结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大众起到正确的、科学的、客观的、有益的指导作用
对人际交往规律的揭示要真实客观,规律要真正能指导实践
发展性原则
在研究历史进程中,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阶段人际关系形态的历史演变状况,探寻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就个体而言,不同年龄段的人际关系状况会有很大变化,我们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观察、研究这种变化,以揭示和掌握人从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生中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规律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观、客观、内在、外在,这些影响因素无一不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我们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是如何使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从中发现可循的规律
人类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探讨
坚持发展性原则,还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预测发展趋势,揭示发展规律,以引导人们的人际关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统一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既要以人际关系现象和已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找出规律,形成观点,将经验总结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又要通过具体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实用性
还要用成熟的理论指导人们实际交往的实践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方法是指把握人际关系现象与规律的基本历史线索,把握人际关系发展的历史的逻辑
逻辑的方法是指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出发,来揭示出人际关系现象所包含的一切矛盾
多学科方法论的统一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
文献法
所谓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收集方法
查阅文献目录及索引
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
网上查询
抄录与复印
文献
第一手文献,指的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访问、调查记录等直接收集获取的资料
第二手文献,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查阅他人的文字等资料研究成果间接获取的资料
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像资料、有声资料、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从文献载体性质划分,可归纳为五类
印刷型,以纸张为载体
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
机读型,以计算机、电子出版物为载体
声像型,以音响电子产品为载体
实物型,以实物为载体
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运用过程中的严格要求
必须在被调查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中进行,否则便失去了真实性,
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
对观察的内容必须有详细的记录,
观察必须防止主观片面,
观察的结果应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法
所谓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社会调查法
所谓社会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体的调查方法
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等
社会调查法获取资料的工具是问卷
自填式问卷是这样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交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问卷
访问式问卷是由调查员按问卷的问题已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案,被调查者回答如实的填写的问卷
社会测量法
所谓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统计法
所谓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统计是通过计算一些数据如百分比,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的。把复杂的资料简单化,明晰化。
归纳性统计是根据调查样本结果来归纳或推论总体的性质。
人际关系评估法
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测量。
对某一群体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
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人物推定法
自然观察评估法
心理评测法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
孤独量表
第二章 人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第二节 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第三节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第四节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结构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内容)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纽带)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其他形式)
第六章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
第十一章 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第一节 异性关系的交往技法
第二节 代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第三节 竞争关系的交往技法
第四节 涉外关系的交往技法
第十章 基本人际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一节 同学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二节 同事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三节 家庭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四节 亲属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五节 朋友关系的调适技法
第九章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
子主题 完善主体的技法
子主题 影响客体的技法
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技法
第七章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第一节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概述
第二节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