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编辑于2022-10-24 15:57:23 福建省教育与人的发展
1. 身心发展
1. 概念
1.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2.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教育的直接目的
1.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3. 包括
1. 生理发展
2. 心理发展
4. 特殊性主要表现
1. 社会性
2. 主观能动性
5. 在、、、过程中实现的
1. 社会实践
6. 规律
1. 顺序性
1. 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2. 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3. eg
1. 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3. “欲速则不达”
4.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5.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
2. 阶段性
1. 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2. 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教育
3. eg
1.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
3. 年龄特点
4. 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3. 不平衡性
1. 表现在两方面
1.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2.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2. 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2.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1. 关键期
1. 是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茨提出的
2. “印刻”
3. 也称“最佳期”,“敏感期”
4. 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5.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倘若错过关键期,训练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 时期
1. 2-3岁
1. 口头语言发展
2. 4-5岁
1. 书面语言发展
3. 5岁
1. 智力发展
4. 9岁
1. 儿童品德转折或质变/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年龄
5. 小学三年级
1. 小学生品德发展
6. 小学四年级
1.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7. 初二年级
1. 抽象逻辑思维
2. 品德发展关键期
8. 初二、初三年级
1. 空间想象力
1. 迅速发展
9. 3岁以前
1. 直观动作思维时期
10. 3—7岁
1. 具体形象思维时期
11. 7岁以后进入
1. 抽象逻辑思维时期
12. 人的一生中发展最快的两个时期
1. 婴儿期
2. 青春期
3. eg
1.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时过然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4. 互补性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
2. 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3. 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
4.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潜能,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5. eg
1. “身残志坚”
5. 个体差异性
1.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3. 主要体现
1. 认知
2. 性格
4. eg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 理论
1. 内发论
1. 含义
1. 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自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 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
2. 代表人物
1. 强调“万物皆备于心”的孟子
2. 推崇“性本能”的弗洛伊德
3. 强调“基因复制”的威尔逊
4. 强调“成熟机制”的格塞尔
1. 双生子爬梯实验
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霍尔
6. 优生学,遗传决定论的鼻祖的高尔顿
2. 外铄论
1. 含义
1. 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 地位
1. 强调教育的价值,
2. 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3.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3. 代表人物
1. 强调“化性起伪”的荀子
2. 墨子
3. 提出“白板说”的洛克
4.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等
3. 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1. 也称“实践论”
2. 含义
1. 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实践
1. 地位
1. 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
2. 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8. 因素
1. 遗传素质(的作用)
1. 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刨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1. 成熟
1. 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2. 格塞尔➡️成熟机制➡️决定作用➡️身心发展的顺序
3. 表现
1. 生理方面
1. 生殖能力
2. 心理方面
1. 独立自主的意识
3. 其他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4.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塑性
1. 可塑性
1. eg
1.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 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6. 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减弱
7. eg
1.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生来会打洞”
2. 环境
1. 含义
1.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2. 作用
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3. 实现
1. 个体的主观努力
2. 社会实践活动
4. eg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孟母三迁”
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
3. 学校教育的作用
1. 主导作用
1. 人物
1. 教师
2. 作用
1. 主导
2. 关键
3. 原因
1. 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2. 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3.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 条件
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收到外界刺激时会能动的表现出应激反应
2. 教育自身的状况
1. 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及其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3. 家庭环境的效应
1. 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氛围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及成长产生影响
4. 社会的发展状况
1. 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等
2. 独特功能
1. 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加速功能
4. 特殊功能
5. 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6. 社会化和个性化
4. 个体主观能动性
1. 含义
1. 个体能动的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2. 作用
1.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 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4. 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5.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前提
3. 分为
1. 第一层次生理活动
2. 第二层次心理活动
3. 最高层次社会实践活动
5. 案例分析总结语
1. 就人的一生来说,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2. 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只强调个别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