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新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知识梳理,主要包括两宋、少数民族、元三部分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梳理,很详细,需要的自取。
这是一篇关于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北宋、改革、南宋、经济与社会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多民族政权并立 与 元朝统一
两宋
北宋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地方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 中央占据绝对领导优势
派文官出任知州,转运司统管财政
中央
重文轻武,文官制度 分化事权,强化集权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文官制度原因
吸取前代教训 租佃关系导致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科举制发展 教育事业兴盛
三衙分权,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影响
利:改变了分裂局面,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弊:三冗两积,财政压力大,军队战斗力下降
军事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跟换驻地
采用文官政治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宋初面临问题
地方拥有军权,财权,行政权 威胁中央集权,皇权衰落
改革
范仲淹变法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失败原因: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 配套措施不足 思想动员不到位
王安石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失败原因:用人不当 管理腐败,加重人民负担
南宋
偏安江南,南北对峙
经济与社会
农业
原因:国家无闲田 笼络人心 税制改革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手工业
发展变化(唐宋)
南方手工市镇增多 瓷器生产专业化 造船业推动对外贸易繁荣 印刷业与一冶铁业
促进租佃制发展 推动土地面积扩大,经济立法与发展 加大贫富悬殊
分类
官营
特点:产品不投放市场,技术传承有封闭性,工匠无人身自由 不计成本,明中叶前期占主导地位
民营
特点:产品投放市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能力弱 注重成本,明中叶后期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
特点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城市林立 货币种类增多 海外贸易发达 边境区域商业有一定发展
商业革命的体现
市场扩大
边境市场 市坊制度打破 海外市场繁荣
贸易增长
货币发行增多
商业税成为重要财源
城市发展
城市商业功能增加
商业娱乐丰富
经济中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少数民族
西夏
“蕃汉分治”
辽
“契汉分治”
原因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意义
对汉族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 利于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汉化过程)与民族交融
金
“猛安谋克”
特点:行政,军事,生产合一
农业
边疆进一步开发,农业进步显著
元
统一
先后灭掉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少数民族政权
巩固统一
认识:有战争但和平交往是主流 各民族在发展中互相学习,交融 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国,创造文化 “多元共荣,和而不同”
措施:
修驿道
行省制
作用:开发边疆,加强中央集权 防止地方割据实力的出现
特点:“犬牙交错”
“大而不专”
集体决策,互相制衡 御史台监察
“二元化”
一省两院:枢密院,御史台 既是中央,也是地方(平衡中央与地方)
民族关系
方式:设置管理机构
“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产生新民族回回
特点:因俗而治(既保留民族特色,又有汉制)
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