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和学习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包括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感知与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和学习
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数
自然数和自然数列
自然数:每一个自然数都是一类等价的非空有限集合的共同特征的标记,它可以表示非空有限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
自然数列具有有始性,有序性,无限性
零和扩大的自然数列
0不是自然数,自然数列中不包括0,0是空集合的标记
基数和序数
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数称为基数
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次序的数称为序数
数字
让幼儿认识数字就必须理解数字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纯粹的数字认读。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字的认读和书写教育时,应当避免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和方法。
计数
3个部分:1.用正确的顺序有声或无声的说出数词。2能确认可用于计数的若干单位物体。3能把数词和计数的单位物体一一对应。
5个原则:1,一一对应。2,固定顺序。3,基数原则。4,抽象性原则。5,顺序无关原则。
数制
数位计数制
根据二进制与十进制数的互换,可以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猜想游戏
非数位计数制
数的组成
组合:等量,互补,互换关系
分解
数的运算
结合法则,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加法的定义与运算法则:交换律
减法的定义与运算法则:求有限集合与它的子集的差集的基数
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
内容:依次说出数词,从集合中区分出每一个元素,使每个数词只与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相对应,说出总数。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阶段:1,口头数数2,按物点数3,说出总数4,按群计数
动作
手的动作: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
第一阶段(3岁左右)——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通过感知和运动把握客体的数量,只有对少量物体的初步的数概念,还未真正具有数概念
第二阶段(4-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已经到达了较低水平的书概念的指标
第三阶段(5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数概念,并未开始从表象向抽象的运算过度
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说出数目名称
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
知道这个数字的组成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感知与学习
10以内的数
基数
认识相邻数:大班
区别单双数:大班
认识0:幼儿自身感知式操作体验并且在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
序数(中班)
多种样式的教具排列,帮助幼儿明确方向
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序数含义
点数:出示一定数量的实物或实物卡片,要求儿童拿出与其相等数量的物体
小班:5以内的数;中班:10以内的数:大班:按数群计数
目测数:3-5个左右
按数群计数:操作法
唱数最先发展起来
数字符号
数字的认读
记住字形
区分形近数字
数字的表征(中班)
数的组成教育
操作为先,体验为主
归纳规律,提升概念:互换关系,互补关系
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4岁以前:基本上不会,能解答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应用题
4岁以后:能借助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
5岁以后:能够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逐一加减,能将学到的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运用到加减的运算中去
5岁半以后: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解答口头应用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幼儿在加减运算中思维抽象水平得到了发展。幼儿学习减法要难于加法。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运用
口述应用题的作用
为掌握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的特点
易受情节干扰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学前儿童有关加减运算的感知和学习
实物加减的教学
通过演示或操作明确题意和运算方法
不出现列式与符号
口述应用题的教学
从结构分析入手
从读题的过程入手
从仿编入手
列式运算的数学
识别符号及其含义
看图列式
得数为0的列式运算
加法交换律
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
原理
形式:神奇卡片,万能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