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打印版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编辑于2022-10-27 19:51:26 广东一图概览全书,超全超详细,如 学习力—休息让你事半功倍: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精力快速回升。
一图阅览《刻意练习》全书,超全超清晰的思维导图,【困难点】最重要的障碍是思维上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会让人疲惫不堪,甚至还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这个过程。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图概览全书,超全超详细,如 学习力—休息让你事半功倍: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精力快速回升。
一图阅览《刻意练习》全书,超全超清晰的思维导图,【困难点】最重要的障碍是思维上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会让人疲惫不堪,甚至还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这个过程。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普 心 第 十 二 章 人 格
人格的 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禀性
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代表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做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
自我控制
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人 格 理 论
特质理论 (29世纪40年代 美国)
奥尔波特的 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
指个体身上独有的特质,分类
首要特质
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着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中心特质
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身上有5~10个
次要特质
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 人格特质理论
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并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有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影响)
动力特质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风格,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是决定人如何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现代的 五因素模型 (大五模型)
大五模型
责任心
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开放性
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
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
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麦克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特征来确定的
弗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
T-型人格
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时,就是T-型人格
对立类型理论
A-B型人格 福利曼和 罗斯曼
A型 人格
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具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 人格
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漫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格往往A型人表现更好
内—外倾人格 (荣格提出)
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倾人格; 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倾人格
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
多元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体液说
粘液
黏液质
黄胆汁
胆汁质
黑胆汁
抑郁质
血液
多血质
盖伦
巴甫洛夫
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现代的 气质学说
胆汁质
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
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黏液质
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他们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阴阳五行说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
整合理论
艾森克
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型
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影响范围很大,属于一般因子
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具有比较强的概括性,属于群因子
习惯反应层,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常与某一情境下的行为有关,属于特殊因子
特殊反应层,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偶然性与随机性较大,属于误差因子
在模型建立之初,艾森克认为处于类型水平的一般因子有两个:内外倾和神经质。其中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它可以与内外倾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人格维度图,各种人格特质可以分别放在四个象限中。后来,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个一般因子:精神质。并编制了用来测量这三个因子的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主题
认 知 风 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的差别
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
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级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认知加工方式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发现)
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
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向前图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改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冲动性—沉思性
卡根提出,认为认知风格主要体现在问题思考的速度上。
冲动性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常使用整体性信息加工策略
沉思性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常使用细节性信息加工策略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继时性认知风格
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答案
同时性认知风格
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人 格 测 验
自陈量表
定义
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人格量表,是让被试按自己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真实情形回答
优点
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简单,计分方便
缺点
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校标,效度不易建立;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难免出现反应偏向。因此,其信、效度都不如智力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于1942年编制,该量表包含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所有题目均采用是否来回答。这个测验所重视的是被试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该测验不但可以做临床诊断依据,还可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并以莫瑞的人类15种需要为基础,由此构成了15个分量表,共225个题目,每个题目通常包括两个以“我”为开头的陈述句,用“强迫选择法”,要求被试从两者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出其中一个
投射测验
定义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给理论为依据的。投射测验一般由若干个意义模糊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点
罗夏克墨渍测验(RIT)
由瑞士精神科医学家罗夏克编制,测验材料包括10张墨渍卡片,彩色图形和黑白图各5张。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记录被试的言语反应,同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通过分析被试做反应时所使用的墨渍部位、反应依据、反应内容等,来发掘被试潜藏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主题统觉测验(TAT)
由莫瑞编制。全套测验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假定被试根据图片情境所编出的故事会和其生活经验由联系,因而不自觉地把自己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进而把这些内在的东西“投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被试自编的故事,由可能对其需要和动机做出鉴定
投射测验的优点
弹性大,被试可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随意做出反应。测验材料便于对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目前投射测验广泛应用于精神医学的临床诊断方面
缺点
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对待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适用于个别施测,因而花费时间大
情境测验
定义
情境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测验可用于教育评价、人事甄选上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
特别设计一种情境,使被试产生并面临情绪上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记录被试是如何应对的,从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质
无领导小组情境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斯蒂芬逊
WAI方法
麦克里兰
人 格 成 因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目前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研究,对遗传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几点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以估计约有50%的人格差异可以归结为遗传差异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鱼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鱼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文化因素
人都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自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说明了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环境因素
人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庭的生活条件、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人格特征的形成。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礼、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另外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是通过家庭实现的
早期童年经验
童年时期的经验对一个人一生人格的发展都会带来长期的影响。一般来说,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早期的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的发展其决定的作用,它会和其他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场所,教师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方式、风格和人格特点,学校和学生班集体都具有特定的风气,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都是儿童成长的环境,都是对儿童人格成长发生影响的元素
自然物理因素
一个人生长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等自然物理因素,虽不会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但会对人格的形成带来影响。在高寒地区,以游猎为生的爱斯基摩人,和以农田耕作为生的平原地带的民族自然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
自我调控因素
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它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自尊与自卑等的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环境因素只是人格的外部原因,内因则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具有创造的功能,它能改变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取,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变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