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关系、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好态度对品德的培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判 单)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行为成分——指行为倾向
品德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认知成分+行为成分的统一
道德的心理结构
三因素说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愧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1 直觉的道德情感
即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的直觉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 想象的道德情感
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 伦理的道德情感
即以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
道德行为
四要素说
道德认识——基础,核心
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动力色彩和催化剂
道德意志——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关键,衡量标准
五要素说
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
六要素说
前五+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实质是相同的;但态度的涉及范围较大,品德的内化程度较高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1 个体的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
2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限制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在10岁以前,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之为他律
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具有客体性
服从规则,不敢改变
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
抵罪性惩罚
惩罚的目的就是为了抵罪,且惩罚越严厉越公平
eg;迟到就罚抄作文
在10岁以后,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之为自律
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具有主体性
规则可以改变
考虑行为动机
报应性惩罚
不需要外部强制性的措施,社会的排斥,同伴的嫌弃会构成惩罚
eg:打人的人会被集体孤立
自我中心阶段(2-5或0-5)
无道德规则阶段
权威阶段(6-8或5-10)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或自律/合作道德阶段(8-10/10-11,13)
自律道德阶段开始萌芽
具有平等的观念——指绝对的
判断好坏的标准——是否公平
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互相给予的可逆性特征eg;我要准守,你也必须要准守
公正阶段(10-12/11 12岁以后)
利他主义形成——指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 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考虑行为的动机
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过渡到平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斯(汉斯)的前传
前习俗阶段(9岁以下)—利己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为了避免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力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
eg: 谁让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
习俗水平(9-16)—遵守规范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好孩子”规范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尽本分,法规不可变”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完全的自律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规可变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依据原则和良心定向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
伦理道德是品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初二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过程
依从
包括:从众,服从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
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
特点:一定的自觉性,稳定性,主动性
内化
指观点上和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特点: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坚定性 eg:别不这么做我,我也还是会这么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
条件:(一)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与原有的认知不同,或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个体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以达到一个新的统一)(认知失调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先决条件) 态度定式 道德认知 (三)个体 智力水平 受教育程度 年龄
良好态度对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学生提供正面论据。
高年级学生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
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呈现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只呈现证明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一样的理论
利用群体约定/利用同伴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共同讨论)
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的 (判断)
惩罚不等于体罚
角色扮演
小组道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