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境问题知识梳理,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编辑于2022-11-02 23:22:35环境问题
概念
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随着全球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人类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分布
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城市地区
主要问题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问题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形成原因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
主要问题
以生态破坏为主
形成原因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主要问题
以环境污染为主
形成原因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类型
资源短缺
含义
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产生原因
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
表现形式
土地资源短缺
原因
自然原因
生态退化,自然灾害的损害,导致土地减少。
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②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等问题;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危害
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措施
①依法确保土地资源不减少;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治理并防治土地污染
水资源短缺
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少或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影响降水的因素);②蒸发量大(影响蒸发的因素);③下渗严重(如石灰岩易渗漏)或地下径流少(土层薄、坡度大、下渗少,持水保水性差);④地表径流少(如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等)
人为原因
①人口、城市众多,生活用水量大;②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规模大,用水量大;③水资源浪费严重;④水资源污染严重
危害
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措施
开源
❶修水库;❷跨流域调水;❸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❹海水淡化;❺人工降雨
节流
农业:推广种植耐旱作物;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再利用、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生活:节约用水;抬高水价,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其他: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配;制定水法。
能源资源短缺
原因
自然原因
①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
人为原因
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②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危害
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措施
①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②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③控制高能耗工业;④能源循环使用;⑤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⑥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生态破坏
成因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后果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许多动物和植物也灭绝了。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
原因
自然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❶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❷自然条件的变化,使野生生物不能适应于环境;❸生物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影响着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❹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❶滥砍乱伐: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使动物种类减少,以至濒临灭绝。❷滥捕乱杀;❸环境污染:如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大大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的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❹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许多河湾、湖泊、湿地改造成农田。森林贮量骤减、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❺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当地的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环境污染
概念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类型
大气污染
概念: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大气质量下降
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源: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交通。
类型:光化学烟雾、雾霾、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
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措施: 1.根本原因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净化后排放;③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3.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水污染
概念: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导致其特性改变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物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禽畜粪便等。
危害: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
措施: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海洋污染
概念: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导致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的现象。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特点。
污染物及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农药和化肥、石油污染、热污染和固体废弃物。
特点: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特点
赤 潮
成因
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②强烈光照、较高水温利于赤潮生物繁殖; ③水体交换不便的港湾和沿岸海域。
影响
①藻类过度繁殖易导致海水缺氧,影响海洋生态系统,致使鱼类缺氧死亡或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 摄食这些有毒生物的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 就引起人体中毒, 甚至死亡;沿海地区多为旅游胜地,旅游业受到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
成因
含氮、磷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布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危害
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使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土壤污染
概念: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的现象。
污染物来源: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后果: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危及身体健康;
治理:采取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净化灌溉水源、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等施。
固体废弃物污染
概念: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
噪声污染
概念: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为噪声。噪声不但会对听力造成损伤,还能诱发多种致癌致命的疾病,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所干扰。
污染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
放射性 污染
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污染源: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医疗放射性、科研放射性
危害:放射性损伤危害大时会使人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甚至发生中枢神经损伤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