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梳理,包括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两部分内容。
2024一轮复习, 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4一轮复习,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不同服务业类型的主要区位 因素的差异性。
2024一轮复习,综合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不同工业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不同地区工业 生产与布局的差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
演变
采集—狩猎社会
人口数量
少
生产力水平
低下且发展缓慢
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对自然的态度
崇拜、敬畏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社会
增多
提高
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工业社会
急剧增加
机器和矿物燃料大规模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定胜天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愈发严峻,人地矛盾激化
①人地矛盾进一步深化与发展;②“和谐论”产生,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信息社会
得到控制但人口基数大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谋求人地和谐
环境问题得到治理
①人地协调论向可持续发展论转变;②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传统发展观念
特点
①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问题
①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②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变化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可持续发展观念
概念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
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与其它物种之间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共同性原则
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共同决策和行动。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
目的
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结果
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化。
两大模式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包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生态农业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公众参与
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⑥严格保护耕地;⑦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⑧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