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公基党史
本文按照1915新文化运动、1919五四运动、1921.7.23拱-大、1922中共二大、1923中共三大、1924国民党一大、1925中共四大等顺序总结了党史。
编辑于2022-11-04 11:57:48 河南中共党史
1915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原名为《青年杂志》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性机关刊物
中央诞生后第一个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
李大钊
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人 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为中国革命带来天火
首个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主题:民主和科学
1919 五四运动
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921.7.23 中共一大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参会人员:13人(南陈北李未参与,毛泽东参与)
确定党名称:中国共产党(这一词由蔡和森提出)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党的最早组织)
陈独秀—书记 李达—宣传主任 张国焘—组织主任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922 中共二大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
制定了第一个党章
1923 中共三大
全体共产党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建立各民族阶级的统一战线
是党内合作
1924 国民党一大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5 中共四大
领导权问题与工农联盟问题
1925 孙中山逝世
1927 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 标志着大革命用胜利走向失败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
清共共识—>宁汉合流—>白色恐怖时期
1927 中共五大
批评陈独秀右倾错误
1927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
揭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日
1927 八七会议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
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
翟秋白担任领导工作
1927 秋收起义
文家市决策:提出战略重心转移(城市->农村)
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革命军的起点
打土豪,分田地,抢粮食,诞生集体所有制
1927 三湾改编
工农红军政治工作开端 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略
是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1927 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
1928 中共六大
地点莫斯科
提出现阶段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9 古田会议
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党指挥枪等问题
重申了党对军队实行军队领导的原则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发端于南昌起义 奠基于三湾改编 定型于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931 九一八事变
中国抗战、日军侵华的起点
1934.10-1936.10 长征
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5 遵义会议
纠正王明,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
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 一二九运动
学生运动 “停止内战,合作抗日”
1935 瓦窑堡会议
解决左倾错误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强调,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十九大新党章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936 西安事变
两党被迫合作
1937 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侵华爆发
全面抗战开始
1937 洛川会议
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分析形势, 制定全面抗日的路线
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 (党外合作)
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和战区,开辟敌后战场
“减租减息”作为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
1938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2 延安整风
开端:《改造我们的学习》 (科学解释“实事求是”一词)
主观主义—学风(核心) 宗派主义—党风 党八股—文风
1945 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第一次科学概括毛泽东思想
党第一次完全自主修改党章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地点: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恢复发展生产
两个务必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经济建设政策: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第一次专门关于党的自身建设,整顿党的思想的会议
1956 中共八大
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方针: 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1962 七千人大会
解决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问题
确立恢复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6 八届十一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
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1、秋收起义 2、七届二中全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明确了新时期 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先在党内胜利完成
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
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观点
1982 中共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87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已经进入/必须坚持/不能离开 还处在/不能超越)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经济建设(核心) 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2 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1992 南方谈话
到访的四个城市: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要纠结于姓资姓社问题,计划,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出自198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97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 中共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12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一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
定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目标
具体表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手段:五位一体建设
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加文化自信)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概念: 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行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制度
2014 十八届四中全会
全面依法治国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领导(根本保障) 人民当家做主(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基本方式)
法治理念: 党的领导—-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执政为民—-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2015 十八届五中全会
十三五规划
五大新发展理念: 创新—-第一动力 协调—-内在要求 绿色—-必要条件 开放—-必由之路 共享—-本质要求
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一将:将成本 一补:补短板
两个确保: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县退出衡量指标—-贫困发生率
2016 十八届六中全会
全面从严治党
一个主题:全面从严治党 两个板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重点监督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红线: 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绝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 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侵占群众利益
四大考验: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种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我党最大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
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核心意识的两个维护 1、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领导 2、坚决维护习近平主席的领导
2017 中共十九大
结合习思想学习
国防军队
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站,军种主建新格局 (五大战区:东、西、南、北、中 五大军种: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军队的“战斗力标准”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主题教育活动
2013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县处级以上干部) (三严: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 三实: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
2016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 (两学: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 一做:做合格党员)
2019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活动
2021年开展学习党史的系列活动
反对特权
严厉整治形,官,享,奢,四风
反腐败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 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 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 强化党的自我监督、群众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的历史方位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的根本成就
我党的鲜明品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制党
经济 (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三期叠加:增速换档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消化期
实现: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 微观主体有活力 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
劳动者大军“三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协商民主是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势和独特优势
对港、澳的方针: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
外交
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生态系统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8 十九届二中全会
修宪
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五大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2018 十九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原因:“两个还不完全适应” 1、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2、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为导向 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
原则: 党的全面领导(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人民为中心 优化协同高效 全面依法治国
20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完善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1、首次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 2、2035年基本实现:十九大 3、完善和推进:十九届四中全会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根本制度: 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文化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 根本军事制度: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020 十九届五中全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民生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六稳:稳就业、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
经济
新四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文化
科教文卫体: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新四个全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逻辑) 全面深化改革(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组织保障)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1、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2、经济: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3、政治: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4、文化: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5、社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6、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各方面的举措
1、科技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3)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安全 (4)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经济 (1)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实体经济 (2)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3、乡村振兴 (1)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4、文化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5、生态 (1)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6、强军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20 十九届六中全会
2022 中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是 1、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