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的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框架式思维导图,包括它的时间、阶段、基础、流派、贡献和局限性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经典的游戏理论
概述
时间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30年代左右
阶段
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基础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直接影响下开始
总结
出现了最早的游戏理论
流派
“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物
席勒【德国】
斯宾塞【英国】
主要观点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精力相对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娱乐论”
拉扎鲁斯【德国】
游戏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以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复演论”
霍尔【美国】
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影响,把进化论思想引入人类心理的领域
19世纪新兴的胚胎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是动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过程的复演
把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的具有复演种系进化的过程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不同年龄儿童复演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是可以遗传下来的
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活动做准备
“生活预备说”
格罗斯【德国】
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为成熟做的预备性练习
儿童生来就具有某些本能,但不够完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练习,使本能生活更加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
评析
贡献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游戏”做出解释
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游戏的分类、发展阶段、特征描述等方面影响深远
具体分析
席勒
区分不同的游戏形式
体力游戏:物质过剩
象征性游戏:审美过剩
出现在
霍尔的“复演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格罗斯“生活预备说”
布鲁纳的游戏思想
局限性
研究范围限制多
只能对一部分游戏行为做出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两个认识“误区”
儿童游戏=小动物游戏
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
否认了儿童的社会性
未真正揭示游戏的本质
仅从生物学角度解决了部分问题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彪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