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版 (二、三张)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版 (二、三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二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第三章中国广播电视的起步和发展。
编辑于2022-11-06 04:28:50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二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体制:三种模式
总起
一.广播电视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
广播电视的发明与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能源;二,电子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渠道;三,传递音频与视频的信息码解码方式
二.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依赖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对广播电视业的投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发展环境与内容资源
三.广播电视的发展依赖于巨额的广告营销收入
四.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直接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程度
一.媒体体制与社会体制
大众传播媒介特性:组织化、工业化、批量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大众媒介与社会系统密不可分:广播电视正是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种媒介体制模式
自由主义模式(盛行爱尔兰和北美):市场机制和商业性媒介占据相对支配性
民主法团模式(盛行于欧洲大陆北部):有着较长的商业性媒介和那些与有组织社会和政治团体相联系的媒介共存的历史与其相对活跃,但在法律上受限的国家角色。
极化多元主义模式(盛兴于欧洲大陆南部地中海国家):媒介被整合进政党政治,商业性媒介较弱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家的强大角色
二、广播电视的所有权与体制
国有/国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以中国为代表
国有国营型的广播电视机构属于全体国民所有,但通常是由政府直接来建立、管理、控制。
我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种模式
其特点是:所有广播电台或电视台都是为国家所有
经营
通常是直接由政府出资兴办,代表政府立场,负起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的责任
经费
其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同时依靠部分广告收益
公共机构经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以英国为代表
强调公共服务,承担为公众传播新闻、提供文化娱乐节目的责任
公共利益原则:独立、平等、全面、多元、不迎合
公共广播电视比商业广播电视更具官方色彩
有学者将欧洲和北美的公共广播电视分为四种:政府模式、专业模式、国会或比例代表模式、公民/法团主义模式
经营
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机构,通常是由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负责运营、管理
经费
其运作费用主要来自收取广电的视听费用或通过政府捐助或民间善款等来维持
经费主要来自,收音机、电视机用户的 执照费,少量的民间、私人和企业的捐助,少量的国家财政拨款,少量广告收入,一些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主频道节目不得播放商业广告。有一些允许少量的商业广告或者赞助商企业形象广告,但明确规定赞助不得影响节目内容如BBC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
以美国为代表
经营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是由财团或个人所有与经营,以盈利为重要目的
经费
主要收入来源是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及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三、广播电视机构理论类型的比较
国有/国营型
开办与终止:由政府或执政党直接决定开办户终止
经费来源:1.政府或执政党拨款;2.商业运营收入的补充等
广告播放:1.基本不放或播出少量商业广告;2. 播出公益或政令发布、政策宣导广告
负责人产生方式:由政府或执政党直接任命、指派或认可;本身属于政府或政党序列
节目取向:节目总体较严肃,格调健康
节目管理方式:事前限制,事后追惩和强制近用
公共机构经营型
开办与终止:国家想公共机构发放特许状或委托状准许开办;因上述文件届满而自动取消或因特定事由被收回、取消而终止
经费来源:1.执照费或收视费;2.民间捐助;3.部分政府财政拨款;4.商业收入补充等
广告播放:1.基本不播出商业性广告;2.播出公益广告或政令发布广播;3.播出少量商业广告或赞助商形象广告(节目赞助明确不得影响节目内容)
负责人产生方式:由公共机构为任、延聘,或经国家机关通过、备案
节目取向:节目取向较严谨,格调健康
节目管理方式:通过法律及特许状管理:事后追惩、强制近用
商业型
经费来源:1.商业广告、节目销售等经营性收入;2.其他投资收入
广告播放:1.播出商业广告;2.根据需要播出其他性质的广告
负责人产生方式:投资者或股东大会产生或认可
开办与终止:由投资者按法律、法规申请开办或终止经营
节目取向:节目取向从严肃到娱乐化都有,没有明显倾向
节目管理方式: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事后追惩、强制近用
第二节 商业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模式
总起
四个维度
1、媒介市场的发展
2、政治平行性,即媒介与政党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3、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4、国家干预媒介体制的程度和性质
一、以商业型为绝对主体的美国模式
经营
个人或财团
由于国家公共事务的需要,设立了少数国有、公有型广播电视机构
经费
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通过法律管理
特点
以盈利为目的
以收视率为目标
以迎合受众为基本原则
垄断竞争是基本模式
从美国的情形看,商业广播电视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基于一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联播网在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
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节目购销中介公司)提供大量节目
商业广告的经济支撑
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
联邦通信委员会对商业广播电视网的管理与控制原则
反垄断原则:对于财团拥有广电台总量以及执照的审核联播网和辛加迪的关系,节目和广告内容等的限制性条款
公正法治原则:形式上保持新闻时政节目的公平性,要确保节目的公正准则(不同的意见观点都能在广电上发表)
美国广电管理体制中出现去制度化
政府放宽对广电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共利益而曾经作出的种种限制
二、去制度化:反媒介集中与垄断的措施逐步放宽
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是现代产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有助于提供不同媒体的整合程度,提升媒介集团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配置合理化,降低成本
信息制作传播一体化有助于减少传播流程
媒介集中的负面影响
巨型媒介集团控制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信息传播途径的一致化,受众的知晓权得到侵犯
随着大量原本与传媒毫无关系的大财团、大公司进入传媒界,可能会对新闻事业产生一定威胁,财团更关心利润,忽略新闻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由于受到财团的控制,新闻将面临越来越多不能触犯的利益。另一方面,为了商业利益,媒介无休止的满足受众需求,娱乐化严重。
三、美国模式:以商业模式为主,其他形式补充
美国商业电视体制运营内部机制三部分
1、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节目传输与组织机构)
2、节目制作者(实际策划制作机构)
3、广告商(广告主及广告代理商)
国有广电机构:美国之声
公共广电机构:美国《芝麻街》儿童节目
平衡商业广播电视媒体可能出现的媚俗、迎合受众的现象
美国政府不直接向公共广播电视拨款这一制度在政府拨款与直接干涉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之间,设置一道防火墙与充气垫,防止政府直接以拨款控制方式来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性
第三节 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西欧/日本模式
一、以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原先较为单一的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政策的改变主要表现
自由化
国家干预,引入私有、商营者,打破公有广播电视的一统天下,形成竞争格局
商业化
广告和其他商业性收入的比重增加
去规制化
国家政策放宽,去除为保证公共利益作出的限制
二、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平衡:以英国为例
1922年11月,BBC开始广播服务早期属于商业性质的公司,以出售收音机和收听许可费来支持节目,收取收音机执照费以弥补经济缺口
1923年4月,英国政府成立希克斯委员会以检查商营BBC的合理性
1926年12月31日,BBC由商营改制为公营机构
1927年,公营的BBC开始广播
1934年5月,英国成立了第一个电视对策委员会——塞尔斯顿委员会,对电视事业的发展进行评估
1936年11月2日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1937年获得第二个十年的广播电视特许状。自此,BBC正式进入公营型广播电视体制的时代
1954年成立——独立电视剧ITA,管理独立商业广播电视,1971年,ITA改名为独立广播电视局IBA审批商业性和地方性的独立广播电台,从此英国不仅有商业电视也有商业广播,公商并营确立
三、公益与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节目的差别
公共与商业的节目构成策略不同
公共内部也有不同宗旨但是公共广播电视内部共同目标是,共通的教育性和非商业性
差别是,公共广播电视并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节目编排来追求更多的观众,公共广播有为特殊受众服务的义务,但是不意味着不需要吸引观众
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编排原则通常有以下四个方向
1.根据“公共电视”定位来规划节目性质与类型
2.根据“观众收视研究”结果,对照节目在目标观众中的收视偏好情形,并根据此来修正节目本事或调整编排方式
3.采取“反向编排策略”与其他商业广播电视机构的节目不同,以减少同质节目互相竞争
4.规划年度招牌节目(年度大戏)以及策划受众喜爱的“重点节目”
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的意义
从广播电视实践来看,工益性广播电视与商业性广播电视节目相互补充,通常即能满足受众多元化节目的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在过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下容易产生的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四节 国营/国有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国模式
一、国有属性不变,引入商业运营机制
与纯粹国有/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相比具有新特点
1.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收入在广播电视业中开始占据 重要地位。
2.节目的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为执行,但仍主要承担着执政党和国家喉舌的功能。
3.广播电视机构激烈竞争,但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协调下,并不会陷入盲目的恶性竞争
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情况来看,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以广告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撑
二、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三位一体管理职能
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政管理三位一体广播电视体制。广电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机关,只能由国家批准建立
宣传、技术、行政后勤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基本符合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客观规律
离开了广播电视的事业建设,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将难以实现,反之偏离了宣传中心的广播电视事业,会偏离广播电视事业的根本方向
广电宣传与事业建设相互联系
三、对中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认识
概念: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考虑要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频段资源、传播效应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进行合理配置、管理运作的所有经营管理和统称,这是广义上的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概念。从狭义上,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是专指出售广播电视广告时段的有关经济活动和管理运作
广播电视的属性和功能是双重的
由广播电视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它总是有一定的政府、政党、集团所控制,并依照其意志来进行管理运作,这表现在我们一贯强调的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
广播电视相对于社会经济活动范畴,具有明显的产业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广播电视,是深化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必然
广播电视产业性
一、广播电视的基本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这一层面而言,属于服务性行业
二、广播电视属于服务行业中起社会信息中介作用的信息行业
三、广播电视属信息服务行业,则广播电视经营运作等必然受到供求平衡,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制约
要实现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
首先,必须实现电视资源的有偿使用、依法管理
其次,要有法律体系控制广播电视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航道
再次,实现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的前提是坚持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
四、中国广播电视经营现状
只考虑到传媒的喉舌功能对传媒的经济功能认识不足,主要表现是
各地各级媒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条块分割,媒体资源分散,缺乏优化配置,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政企不分,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妥善平衡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平衡
市场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宏观调控方式单一,法制建设滞后
缺乏传媒业高级管理人才
五、中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1.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强化喉舌功能,树立舆论导向
2.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3.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4.遵循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起步和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概况
一、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
1922年年底,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与其它外资联合创办
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1923年1月26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播出了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
1924年5月开洛电台成立
1929年10月开洛电台结束播音
1926年哈尔滨建成第一座广播电台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7年3月19日,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第一台被认为是中国国民自己兴办的民间商业性质的广播电台
二、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7年,国民党全面占据权利的核心,中国进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1932年5月,国民党又建成一个新的广播中心,引进德国进口的全套广播设备,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世界第三的无线广播电台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商业性电台:以播放娱乐节目与广告为主,通常规模较小
2.教育性电台:多由民间学管或教育机构兴办,受众范围窄,节目内容也较为单一
3.宗教性电台:这类电台与海外宗教势力及官方维持着密切联系,这类电台的经营资本较为充裕,但由于节目内容集中于相应的宗教教育的散播,其听众范围较为有限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抗日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在重庆全面复播。抗战期间,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国统区内,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
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
1940年创立于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
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
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
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外国人办的
五、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全国的广播事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迅速恢复,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1949年4月南京解封前夕,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停止播音,后改为“中国广播公司”
第二节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一、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时期(1949之前)
主要是在边区、解放区内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从无到有,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0年中共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30播出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年)
完成对旧中国已有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实现全国广播系统的规划与建立,当时强调广播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艺娱乐的功能,当然仍然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此时人民广播事业取得初步发展
新闻总署确定了广播的方向为,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挫折停滞时期(1966~1976)
文革期间,整个社会秩序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广播事业也基本处于挫折、停滞状态,广播事业除了在少数技术层面上的进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复苏、振兴时期(1977~20世纪80年代中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路线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广播电视事业才真正再度振兴。从中央电台到地方电台,广播重新获得了发展机遇,出现新气象、新成就,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广播节目纷纷出现
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从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播的复苏、振兴,过度到80年代以后的全面繁荣阶段,此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而是一个相对渐进的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与飞跃,在这一时期广播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播出量增加;题材、体裁、内容丰富,听众参与成为常态;技术力量、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1940年中共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广播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对人民广播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和改造
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增加了发射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初具规模
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全国农村的有线收音站建设初步覆盖完成
完成对民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陆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家经营
四、改革开放前的广播事业
1950年4月,政务院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法令
从1967年开始,地方电台的主要播出内容是转播中央台的内容
自1969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要经过广播事业局的直接管理
文革时期,广播被当作转播重要政治内容的“高音喇叭”,并没有被真正当作意识形态传播的源头,它与报纸、杂志相比,似乎处于从属地位
广播的地位、功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高度异化,但从技术层面而言,人民广播事业仍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1974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进入调频广播的新阶段,播音质量明显提高
1976年,大众传播被重新认识,在广播领域逐渐恢复了原先人民广播的有些优良传统,节目样式、内容也有了很大改变
五、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告诉高速时期,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1980年,我国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自己走路方针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被视为我国广播改革的第一次浪潮
以其,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以及继承我国广播传统,借鉴海外精华,适应珠江三角州听众
1990年,南京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引进电话热线,引起广播界和新闻界的重视
1992年10月,邓小平南方谈话,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随之开播,在当时首创了一个直辖市,两家平级的广播电台并行运作,相互竞争的新局面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
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遍及全国,顺应了广播的窄播化
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趋向类型化专业化
广播的听众意识,服务意识被唤醒,服务听众理念得以树立
第三节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一、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
北京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1958年9月2日,经过四个月试播期之后,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1958年7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试播一个月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参与演播
初期电视节目都是现场直播
1959年国庆时,北京电视台通过电缆传送,现场转播了天安门的文艺晚会实况,这是我国第一次现场电视转播规模较大的文艺演出
1960年10月,北京电视台着手精减人员,压缩播出时间。
1965年,北京电视台元旦文艺晚会中,播出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两场戏曲表演,这是我国电视台第一次使用录像技术制作播出电视节目
1958年10月1日上海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这是我国第二座电视台
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试播,随后到1960年低,全国共有电视台试播台和转播台29座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
在技术层面上,电视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录像设备的小范围使用,1966年北京台首次使用
2.初步建成全国电视微波传输覆盖网,1971年起开始通过微波线路传输电视节目,到1985年全国建立完成
3.电视实现到彩色电视的过度
三、中国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 ,成为每天晚上的主新闻节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指标与风向标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定位为我国国家电视台CCTV,省级台已经全部建成,港澳除外全国电视网初具规模
1978年6月25日、26日和7月2日,央视首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转播阿根廷的第十一届世界杯的半决赛和决赛实况
1978年12月,央视电视台开始启用ENG电子新闻采集设备
四、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至今)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确立与深化,我国广播电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电视传播规模迅速扩大
1983年,全国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电视台数量、节目套数及播出时间都大幅度增加
ENG技术普及、制播技术改善、有线电视发展、卫星转播应用范围扩大
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节目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新闻纪实类节目丰富
综艺节目:艺术高、内容精品化
电视剧数量成增长、种类丰富
壮大了制作队伍: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
海外电视剧引进丰富,但是同质化、精品不多问题也严重
体育类节目发展
引进海外模版
出现新兴节目形式
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为常态
广电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频道不断丰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