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六艺”教育的形成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与实践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统学校的变革西周的教育制度“...
编辑于2022-11-28 10:36:28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西周
西周的教育制度
特点:学在官府
只有官学
教育场所
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内
大学
小学
乡学:在地方(乡学也是官学)
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的形成
“六艺”教育内容
礼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御
书数
春秋
私学开始兴起
原因
意义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极限,知识下移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
教育与法律:教育比政令行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德道教育(首位)
知识教育(为道德修养服务)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教学方法
教学的三个过程:学,思,行
①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
③学思并重
④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内容
仁(最高的道德概念,孝悌为本)
礼(忠恕)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内省,乐道
教师观
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温故知新,爱护学生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教育作用
政治:施仁政
性善论
善端
培养目的
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
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理想人格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
持志养气
反求诸己
改过迁善
刻苦锻炼
存心养性
教育思想
深造自得
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专心有恒
荀子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教学目的
将是最终培养成圣人
教育内容
儒家经籍
教学思想
重视“积”“渐”(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
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极端的尊师
墨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充分肯定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作用
素丝说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兼爱)
兼士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
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
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教育方法(原则)
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两派
稷下黄老学派
庄子为代表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及教育作用
自然无为
绝学无忧
教育的目的
“逍遥”的理想人格
“无功”“无名”
论学习
复归于朴,绝学无忧
教循自然
法家的教育思想
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韩非是法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禁私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倡导“耕战”的学派
重农
战国
教育场所:稷下学官
特点: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
学生守则:管仲的《弟子职》
教育内容:有6亿专项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功能
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提出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诱导启发
长善救失
两汉
教育场所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西汉最高学府
标志着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完成
我国第一所具备完备官制的学校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
官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库
聚-序
私学
书馆:蒙学,基础教育
经馆:著名学者讲学
教育内容: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举孝廉考德行)和征辟制
儒家教育思想的改造-董仲舒
教育实践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教育作用(人性论)
性三品
圣人之性(自觉向善)
中民之性(教育向善)
斗臂之性(刑罚)
论道德教育
德育作用
立政之本
德育内容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 “义”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必仁且智”
做到“仁”与“智”,即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强勉其道”
子主题
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教育场所
国子学:西晋在中央官学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二学四馆
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设立专门的学校: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时期
教育场所
六学:国子学,太学,西门学,律学,书学,太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教育内容:重振儒术,三教(儒释道)并重
选举制度:科举制(科举制自隋炀帝605年开设进士科,到1950年清灭科举。共存1300年整)
学校教育制度特点
学校体系的形成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和事务部门的结合
学校内部有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教育内容丰富,扩大知识范围
专业教育受到重视
教育等级制度明显
宋元时期
文教政策
三次兴学
教育场所:书院盛行,书院产生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出院既不是官学,也不是私学,半官半私
教育制度
苏湖教法
三舍法
文斋等第法
积分法
书院
第一书院:白鹿洞书院
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的前身),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
特点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促进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
书院官学倾向已经出现
教育内容:程朱理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选举制度:科举制
蒙学
蒙学教材
类别
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材繁荣
私塾
启蒙教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理学”教育思想
三价合一
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教育思想
“陆王心学”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与实践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批判传统
包容广大
务实致用
传统学校教育改革设想
颜元
漳南书院
六斋志学
文事斋
武备斋
经史斋
艺能斋
理学斋
帖括斋
教学方法
“习行”
“习动”
明清时期
教育场所
中央官学:国子监
地方官学: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学乡村设有社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选举制度:科举制
产生于隋,废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产生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仅凭门第取适,不适合隋社会发展
为巩固政权
科举制为庶族地主地主提供了通道
随将西魏进士方法进行改造扩大
考试的方法
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选示大权,人才质量,统治基础,笼络人心
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与学校相互促进
便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客观
重视才能文物官选拔相结合
消极影响
限制学校教育作用
学校成为附庸
科举制度有很大的欺骗性
受贿,作弊,为功名而学,非有才之人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钳制思想 畸形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