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与人生
信仰是内心的光,不但照亮了你的人生之路,也会使你的命运之屋打开一扇窗户。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走,不辩方向、没有目的'、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
编辑于2022-11-07 14:22:09 辽宁信仰与人生
前言部分:
1.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人生从小到大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对每个问题解决,又会成为人生路上的足迹,将我们导向不同的未来。
有句话叫作“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想提升,总有新的问题解决。
过患:一旦停止学习,人生就失去了活力。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学习的内容取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生问题分为现实问题和永恒困惑
现实问题包括:基本生存,及家庭、感情、事业、地位、人际关系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永恒问题:生命的真相——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科学不能给予答案
追问生命真相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
2.了解宗教的意义
科学不能取代宗教的原因:科学发达的今天,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不清、内心烦恼束手无策、生命的目标无从确定。
了解宗教,能指明一条向内寻找道路——由调心,而安身立命;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3.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原始社会以来,信仰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流传至今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及各种民间信仰。
信仰的影响力: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有信仰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就个人而言,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为人出世的方式。
4.介绍本节课的探讨的主题:佛教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引起下文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前言部分: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社会所需
密不可分。宗教是世界民族建立道德准则的基石。
错误观念:有人觉得宗教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生活必需。
过患:社会中,如果不讲道德,缺乏做人规范,终将导致人人自危的结果。
现状:今天有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有让人叹息甚至恐惧的不良风气。
原因:究其根源,就在于道德缺失,在于我们对道德的认识不足。
小结:道德是维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一切关系的行为准则。
2.道德是个人所需
错误观念:道德只是社会的需求,而非个人所需。
举例子:1.当大家都遵守道德时,我们会为了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是自觉选择。2.当大家都不遵守道德时,遵守道德意味着吃亏。能看到财富、房子、汽车的价值,看到眼前实实在在的价值,却看不到道德蕴含的价值:没有利害关系时,愿意谈谈道德;面对利害冲突,需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作出选择时,就会轻易舍弃道德。
提出问题:当人人都不顾道德时,能相信什么
方法:要想重建道德,使之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关键是认识道德的价值,建立道德思想基础。
(1).立足于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的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
举例子:儒家推崇有德君子,就是作为道德标杆的存在。
利益: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向往君子之德,就会自觉遵循道德,因为那是成为君子的途径,于己是见贤思齐,于人能得到肯定。
过患:脱离这一背景,道德就会被架空。不仅如此,在欲望的驱动下,各种不道德行为反而肆意生长。
举例子:社会上流行“道德多少钱一斤”的调侃。
原因:在人们心中,财富成了最迫切、最重要、甚至压倒一切的目标,而道德已得不到什么养分。
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重建价值体系
方法:当有德君子真正受到推崇,目标导向才会随之改变。
举例子:这是以结果纠正行为,就像社会上开始重视学历后,高考、中考甚至小升初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现状:但在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仅仅依靠思想引导来提倡道德,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道德也来自对神的信仰。
举例子:基督教国家是依对上帝的信仰建立道德;伊斯兰教国家是依对真主的信仰建立道德。美国总统和首席大法官在就职仪式上,都要手按《圣经》宣誓。
人们相信宇宙中有万能的主宰神,既决定现实幸福,也决定未来归宿。这是把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形成捆绑——想要得到今世乃至永生的幸福,就必须信神并遵守道德。
过患弊端:这种道德有强大的背景。如果你不信万能的神,依此建立的道德就会失效;如果半信半疑,道德的力量同样会被打折。所以当神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后,即使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由信神带来的道德约束力也在随之减弱。
对比在“世间哲学”和“对神的信仰”基础上建立的道德观,佛教的道德观的独特之处
(3).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正见:佛教是基于人性论和因果来确立道德的价值。这种道德观不需要借助外在权威,而是可以从自身实践来检验的,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人性论:基于对自身的认识,说明人为什么要遵循道德。让自己变的更好的方法: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五蕴假合,由一大堆想法和情绪组成。由不同的观念,造就我们的心态,再由心态造就人格和生命品质。
其中,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而不善心所和不道德行为,则使人格和生命品质由此堕落。从心行的产生,到人格的建立,要遵循客观规律,即:心灵因果。这种因果是即时的,当下就能感受到;同时也在不断积累,并由这种积累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也就是说道德行为具有现前和究竟的两种利益,反之亦然。
正见:当我们认识到,善性能使自己得到正向成长,而不善行会在生命中留下不良记录,基于对自己的负责,就会自觉选择道德行为。
举例子:不是为了做给谁看,迫于社会压力,害怕某种外在力量的惩罚。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正见:修心才是根本,遵循道德才是保健。这是由内而外的养生,是从今世到尽未来际的养生。
举例子:它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和谐。比如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于人于己都有莫大利益。只要多一个人遵循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的道德行为,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定。其中,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而不善心所和不道德行为,则使人格和生命品质由此堕落。
利益:当我们在遵循道德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改变,就会因此得到正向激励,产生进一步实践的动力。这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所能给予的。
从佛教的道德观来说,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的。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前言部分
幸福不是物质能解决的,关键在于健康的心态,幸福是由心感受的。
现状:现代人熟悉物质追求,从房子、汽车,道衣服、食物,“买买买”已是生活常态。而网购的普及,更使人不受任何束缚,随时可以在线购物。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能借此排遣空虚,缓解压力。所以,对物质的追求正以几何级数增长。但精神追求,多数人会觉得陌生,抽象,甚至有些过时。
事实上,物质并不可以解决一切。今天的人并没有因此满足,反而日益迷茫。
举例子:在过去的穷困年代,我们以为有钱就能幸福,现在很多人有了钱、房、车,有了以往希求的种种,并不幸福。
过患:当内心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当内心有种种疾病的时候,是没有能力感受幸福的。疾病会损害健康,同样,心理疾病会破坏幸福,是幸福的天敌。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包括对永恒问题、完善人格和文化艺术的追求,都离不开信仰
现状:近年来,政府也在大力提倡两个文明建设。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心理问题正日益显现,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健康的精神追求包括三个方面
1.对永恒问题的追求(即:对永恒问题的思考)
举例子:比如我是谁?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这是哲学和宗教致力解决的。
追求的意义:这是让我们从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找到人生的意义,而不是随业流转。
不同观点
世间科学主要是解读物质现象
哲学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是推理、玄想、而非实证,无法直达本质。
举例子: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不断推翻之前的理论,至今莫哀一是。
神教把一切终极答案归于造物主,对非信徒来说,其实是属于“不可知论”
正见:佛法告诉我们:要解答这些永恒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以智慧亲见的真相。学佛,就是在佛法指引下,像佛陀那样,以追求真理、走向觉醒为己任。
2.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即:造就健康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举例子:对心性的认识,在中西方哲学中,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自古有很多争议。儒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所以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正见:佛法同样认为众生有两面性,既有佛性,有觉悟潜质,也有魔性,有三毒烦恼。关键取决于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也取决于我们发展什么。佛陀发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举例子:在修行成就之前,我们被魔性牢牢掌控,被贪婪、仇恨、嫉妒、自私等不良心理主导不断制造烦恼,轮回生死。
方法:我们想要成就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就要通过修行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仰止唯佛陀,完善在人格”
3.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属于现世的精神生活)
举例子:和信仰密切相关。西方艺术史中,很多著名作品直接取材于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大量的壁画和雕塑本身就是为教堂创作的。中国传统艺术中,从石窟造像到唐人写经,是人们为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所作。
举例子:中国的书画、诗文讲究意境,就是思想境界,这也离不开佛法。
小结:从探索永恒、完善人格到文化艺术,不同层面的精神追求都离不开信仰。对国人来说,佛教的传入,既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不足,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前言部分:无常的世间保有超然的心态,需要有智慧
现状:在生活中,对感情、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的执著,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和压力,让人不堪重负。进一步,我们还会对这些执著对象产生永恒的期待,无法面对它们的变化,更不能接纳失去的痛苦。
过患:这就使得我们拥有越多,反而越焦虑,越恐惧,越没有安全感。因为拥有越多,变化的概率就越大,失去的机会就越多,遭受的打击也越频繁。
现状:今天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发生的事件都可能波及整个世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同时,现代人的活动范围日益增大,每天乘车搭机,奔波在不同场所。这都使得生活中充满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
引起下文:不能对外境过分依赖,如何能在无常的世间保有超然,云淡风轻地面对一切?需要智慧
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佛法给我们提供了智慧
1.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举例子:儒家关心现世成就,看重成家立业、荣华富贵,当我们有这样的定位,必然会对家庭、感情、事业产生依赖。只要有依赖,就会被所求对象的变化左右,不得自在。
正见:佛教对人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轮回观和心性论,正好弥补了儒家文化的不足。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所以不必纠结于一时得失,而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生命,看到现在拥有的一切,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正见:世间所有现象,包括人自身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决定的,是条件关系的假相,因缘和合,事物就显现;因缘消散,事物就败坏。因为一切都是缘起的,只要其中一个条件变化,结果就会随之变化,所以变化才是常态,不必害怕更不必拒绝。
正见:事实上,变化也意味着机遇,好的固然可以变坏,坏的同样可以变好,关键是我们创造什么因缘,佛教所说的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作出最佳选择,然后在因上努力,并接纳任何结果。成功固然值得欢喜,失败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可以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在因上调整。
2.从缘起法认识空性
正见:缘起的另一个内涵是无自性,也就是空性。
引用《心经》的解读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是指存在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空的,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
引用《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管多么风光还是失败,就像曾经的一场梦。只不过在梦中,还会伴随各种影像和爱恨情仇。当我们真正看清事物的真相后,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正见:除了在认识上看破有为法的虚幻,我们还要通过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住于空性。
利益:这样,我们同样可以工作生活、接人待物,但不会有任何粘着,如《金刚经》所说。当心没有粘着时,就像虚空一样,尽管云彩飘来飘去,但虚空如如不动,湛然澄澈,不会被干扰,也不会被玷污。
真相:其实,心本来就有无住的智慧,有不粘着的能力,只是被无明遮蔽。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通或修行证悟空性,开启折中智慧和能力。那么在面对各种念头和外境时,就能时时保有超然。
利益:当我们真正体征空性,安住于空性,不仅能接纳现实中的一切变化,即使是面对生死,也能自在无碍。
举例子:过去很多祖师大德能坐脱立亡,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体征了不生不灭的觉性。对他们来说,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没有什么害怕的,生死都不在话下,就没有什么焦虑的。
利益:传统文化离不开佛教。中国人很有福报,既接受了儒家思想,能积极入世,又接受了佛法智慧,能保有超然。
过患:如果没有出世的情怀,那么得意时会执著,失意时会受挫,都会让人很累。
方法:能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得意时不执著,失意时不在乎,不论世间如何流转变化,都能成为修行的功课,安然接纳,历经炼心。很自在。
小结:佛法安心的智慧对任何行业都有很大意义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为什么需要慈悲大爱?
前言部分
大爱的含义:是相对小爱而言。
举例子:小爱即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是人们熟悉并追求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丈夫等亲缘关系,及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
过患:这些围绕自我建立的小爱,固然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但问题同样在于这个“自我”。因为人有自私的本性,即佛教所说的我执。当一个人过分在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会与他人造成对立。
举例子:在社会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即使在父母和儿女、丈夫和妻子等至亲之间,也会因意见不合、财产纠纷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至于兄弟反目、朋友恩断义绝、合作伙伴相互坑害之类的矛盾,更是屡见不鲜。当人们与身边亲友都无法和谐相处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戾气。
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日益增大。当双方都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财富时,这种差距很容易引发对立,使一些人产生“仇富”心态,影响社会安定。
解决方法:特别需要倡导爱的教育,让人们学会爱,进而从小爱提升为慈悲大爱。
举例子:只有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不是靠少部分人做,而是在全社会形成互助的风气,才能减少贫富对立,给社会带来温暖。这就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1.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1.儒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文化的产品。其中包括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家庭、社会、书籍的影响,它们共通造就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究伦理纲常。
举例子:“五伦”就是针对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五种基本人伦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相处之道。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仁爱。
举例子: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爱并不关乎亲缘,而是出自人的良善本能。进一步,还要将这念人人具足的恻隐之心向外延伸,发扬光大,从关爱亲友到关爱社会。
过患:儒家在倡导“仁者爱人”的同时,还提出“爱有差等”。可见,这种仁爱广大,却是有差别的,是根据和“我”的亲疏远近、利益关系来分配的。
2.基督教
利益:基督教倡导博爱,并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帮助贫苦大众。
过患:但被爱的只是人,却把同为生命的动物当作人的事物。即使在人类中,被爱的也只是教徒,而同样是人的异教徒却受到诅咒。此外,因为一神教的排他性,还会引发宗教之间的战争。这些矛盾都和“我”有关。
小结:只要有“我”,就会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有亲疏、好恶的分别,有民族、国家的分别。当内心有这些界限,就会产生二元对立,彼此冲突。所以说,有“我”的爱,再大也是有限的,不能遍及一切。
2.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正见:佛教所说的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无分别的,只要有一个众生被排除在外,就不能圆满慈悲。
理论基础:是无我。无我是否定的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定。
“无我”的智慧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关系
无我的智慧:这就需要智慧的引导,帮助我们真正找到自己,同时体会到,“我”和六道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有体认无我的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帮助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关系:菩萨之所以能成就无缘大悲,同体大悲,正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手和脚那样。只要众生有需要,有困难,便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慈悲,无条件地给予帮主,没有任何期待,不求任何回报。这样的慈悲是无限的,没有一个众生是菩萨不愿帮助的。(即大乘的菩提心)
大乘佛子的标志: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除了发愿,更要通过不断练习,把菩提心修行落到实处。修习菩提心是有次第的。
举例子: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关系远近、喜欢与不喜欢;从对人嘞再到一切众生
在座上座下的练习过程中,不断超越我执,超越贪嗔、好恶、有限的设定。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前言部分
错误观念:国人避讳谈“死”,视为不吉的话题。由又或者,总觉得死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生死观:对死亡问题的解决最为彻底。
现状过患:不思考死亡,不为死亡作任何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痛苦、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在抢救和折磨中无奈离去。这是今天很多人的生命结局,悲哀、草率。
“好死”为五福之一。要想无忧无惧安然离世,就要了解死亡的真相,未来的归宿。
现状: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以及唯物论的“人死如灯灭”,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都没有解答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死真的是一了百了吗?真的不需要作任何准备吗?“怎么死?去哪里?”
探讨死亡真相,解决死亡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也是佛陀当年出家的原因,是佛法修行的重点。
佛教是怎么认识死亡的
1.死亡并不是结束
真相:佛陀证悟时发现: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而是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今生只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就像一片浪花。这一期的生死,也不过是一片浪花的生灭而已。浪花有生有灭,但大海如如不动。如果我们能从生命之海看生死,体会到生命的无限,而不是局限于浪花,就不容易焦虑了。
举例子:中国的“悟空号”发现,在宇宙中,我们看到物质世界只占5%。心理学家也说,生命有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其中意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潜意识才是深藏海底的巨大山体。
现状:我们的视野非常有限。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从宏观的视角认识生死。
生命的真正归宿:出了轮回,还有佛法所说得涅槃、往生和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涅槃是对迷惑烦恼的彻底平息,是证悟不生不灭的境界。涅槃不等于死亡,活着一样可以证悟涅槃。
净土法门也是解决死亡焦虑的重要途径。对今生没能证悟的修行人,阿弥陀佛所发的悲愿,让学人可以通过信愿行李磊资粮,由一心念佛,借助佛力往生极乐。有这样的光明前景就不会畏惧死亡和任何不舍。
此外,菩萨的无住涅槃是证悟后为大悲所驱动,继续在轮回中救度众生。
菩萨道修行的目的:要建立无尽的悲愿,以轮回为战场,在十方世界不断地救度众生,帮助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
引用《普贤行愿品》所说来说明大愿带来的利益:转被动为主动选择,转生死焦虑为悲愿无尽。
2.临终关怀
是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的方法。佛教中“念死无常”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真正的修行人,时时都在为死亡做准备。想到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就不敢有任何懈怠。
佛教把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出生时是生有,在世时是本有,死亡时是死有,此生结束到下次受生之间叫作中有,就像在世间结束一份工作,还没找到下一份工作的中间阶段。
临终一念的重要性:当一个人离开世界时,如何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决定生命走向除了往昔业力,临终一念也很关键。
举例子:如果生起善心,就能使善业尽快成熟;如果发愿往生,资粮具足,就能蒙佛接引;如果临命终时被人各种恼乱,生起强烈的贪着或嗔恨,就会堕落恶道。
正见: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要在生死关头为临终者做好心理引导,让他放下尘世的一切牵挂,了解未来去向,对弥陀悲愿充满信心,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同时,通过念佛或称三皈,帮助临终者调整心行,安住正念。(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助力)
现状:西方也有安宁关怀,对医学上不再有治疗意义的重病患者,在减轻他们身体疼痛的同时,给予心灵疏导和关爱。这种关怀也包含信仰的引导,使他们安然并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现状:今天的世界变化快,丰富多彩,各种媒体、娱乐、游戏、科技产品,以及发展中的人工智能、虚拟世界,使我们对外界的依赖日益严重。
举例子:除了工作,很多人时刻刷着手机,刷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静静面对自己,甚至失去了休息的能力。
举例子:虽然身体早已疲惫,却无法入睡,还在难以自控地刷着。
现状:在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立条目,并明确诊断标准,以帮助精神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对游戏产生病理性依赖。此外,手机综症、晚睡综合症等时代病,也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过患: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人类对自我的迷失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多心智越来越不正常。与此对应的,则是被科技武装起来的、前所未有的破坏力。这就使得世界危机四伏,防不上防。
解决方法:就是从人心入手。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的安定。佛法智慧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造就健全人格。
佛教在西方国家影响越来越大。
举例子:很多心理学工作者都在学习佛教的教理和禅修方法,将之运用于学科建设和临床治疗。
正见:人也是一个产品,需要通过正确方法来打造。一方面,是通过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的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另一方面,是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这样,就能在正见的指导下,造就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最终成就高尚的生命品质,成为佛菩萨那样美好的自己。
正见:学佛不是向外求,对三宝建立依赖的目的,是导向内心。我们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但不仅是指佛像、教法、僧众这些外在的住持三宝,还有内在的自行三宝,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我们依止善知识,正是为了通过听闻正法,依教奉行,最终认识自己,而不是把佛菩萨或善知识当作偶像崇拜。
总结:本节课主要从佛教的角度,通过建立道德准则、引导精神追求、使人心心态超然、培养慈悲大爱、解决生死归宿、找回自己等六个方面,讲述了信仰的作用的目的。
第三步:(提出正见):佛教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佛教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探讨健康的精神追求(即:永恒问题、完善人格、文化艺术)离不开佛教信仰;佛教信仰让我们学习缘起性空的智慧,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认识到无我,建立慈悲大爱;佛教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生死真相,了解无尽的轮回观;找回自己,开发本自具足的觉性。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价值,认真学习佛法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正确的信仰。
第四步:(树立观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价值。我也拿到生活中检验过,对于永恒问题的困惑,科学都不能解释清楚,而佛法的轮回观却能使人不再迷惑;还有现代人在精神上有很多困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刷手机,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没有休息的能力,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等等,让我摆脱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刷手机可以让自己休息等错误观念。认识到本节课的正见所说,信仰对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