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军队文职管理学专业课考试-《计划与决策》
自己整理的军队文职考试管理学专业课资料,同时也是自用的。可适用于公务员、考编、文职考试等考试,重点清晰、知识点完善,主页有管理学一套的思维导图整理。
自己呕心沥血整理的军队文职综合知识考试资料,同时也是自用的。可适用于公务员、考编、文职考试等考试,重点清晰、知识点完善,按这个框架准备即可,主页有综合知识考试一套的思维导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基础知识
概念
明确追求目标及相应的行动方案
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
古人”运筹帷幄“
类型
时间长度
短期计划:1年内
中期计划:1-5年内
长期计划:>5年
职能
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
针对的对象范围
综合性计划:各个方面
专业性计划:某一专业领域
内容详尽程度
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
内容
5W1H:what、why、where、when、who、how
层次体系
目的或使命
eg.大学是为了培养人才和研究方向,医院是为了救死扶伤
目标
生产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总目标和部门目标等
策略或战略
总的行动方案,为了实现总目标而做的重点部署和资源安排
政策
是决策的指南,规定了行动的方向和界限
指导人们思考,留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程序
对所要进行活动规定的时间顺序,规定了如何处理未来活动的例行方法
程序可以视为是一系列的规则所组成
规则
一种最简单的计划,按照一定的情况采取或不采取某一特定的行动
方案
一种综合性的计划,包括为了实现既定方针所必须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委派、资源安排及其他要素;方案可大可小
一个方案的实施可能需要许多的派生计划支持
预算
用数字来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计划,可以用货币、工时、产品单位等表示
性质
目的性
先导性(处于管理职能的领先地位)
普遍性
效益性
意义
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
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步骤
估量机会→确立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备选方案→拟定备用或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具体方法
甘特图法
又称为横道图、条状图
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及持续时间
通常是二维坐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活动及进度
优点:直观、及时查看进展
滚动计划法
根据情况变化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多适用于中长期计划
近细远粗,有机结合短、中、长期计划,随时更新
优点:保证计划更符合实际;保证短、中、长期计划衔接一致;使计划富有弹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缺点:计划编制工作量较大
网络计划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解成各种作业,依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利用形成的网络对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控制
依据网络图可以确定出关键路线或关键作业
适用于项目性的作业
线性规划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研究在现有资源下,为达目的,如何兼顾整个活动所有环节间的关系,为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取得做好的效果
是在一些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步骤:确定影响目标大小的变量→列出目标函数方程→找出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找出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可行解
投入产出方法
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现代计划方法
利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对物质生产部门之间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再生产进行综合平衡的一种现代的科学方法
目标管理
内涵
提出: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1954)
含义:管理者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特点
明确的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
过程
目标体系的建立
分析内外部环节、自身优势威胁
上级管理者与员工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总目标
总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个人
形成目标连锁体系
目标实施
权力下放、自我控制
目标成果的评价
定期检查、评价
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相结合
一般采用综合评价法:目标的实现程度、目标的复杂困难程度、实现目标的努力程度
决策的基本知识
为实现一定目标,从两个或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佳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有2个或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选择1个
必须知道每种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
选取原则:“令人满意原则”或“足够好原则”
非最优或最佳
本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决策是管理的起点,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
基本步骤
问题发现和诊断→确定目标→拟定备选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
按重要程度
战略决策
高层领导制定:事关大方向,全局性、长远性
eg.方针、目标与计划、技术的引进与改造、组织结构改革
战术(策略)决策
中层领导制定:局部性的具体决策
eg.财物决策、销售计划的制订、产品开发方案的制订
业务(日常管理)决策
基层管理者制定:日常活动中有关提高效率和效益、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决策
按重复程度
程序化(常规、重复)决策
eg.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
非程序化(非常规、例外)决策
eg.突发事件的处理、重要科研项目的开放决策
按可控程度
确定型决策
各种条件已知,易于分析、比较、抉择
风险型决策
大部分条件已知,每个执行方案多有可能出现多种结果,每种结果可用概率来确定,存在风险
不确定型决策
与风险型类似,但结果的概率未知,完全凭借决策者个人经验、感觉、估计做出决策,受决策者个人气质影响
按参与主体
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
优点:更高质量决策;更高接受度。缺点:决策效率较低
决策模式
理性(科学)决策模式
来源: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假设
决策追求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佳方案
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决策者始终是理性的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赫伯特·西蒙: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渐进决策模式
林德布洛姆:把决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决策行为的不断修正
中心思想:政策制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小范围的调适、修订与完善,从而获得新政策
平衡(折衷妥协)决策模式
决策中追求多元间的平衡放在重要地位的指导方针
该模式的采用必须符合决策的边界条件(目标与起码要求)
平衡或折衷有2种:正当的(符合边界条件)或错误的(不符合边界条件,无原则的折衷)
随遇决策模式
最低要求的决策模式,只有一个笼统的总目标
基本思想:“碰上什么只要合适即可”
适用三种情况:决策目标不高且环境不确定性大;次要决策;相当难解决的问题,只求能够解决
权变决策模式
明确认识管理方法的选用受哪些条件的影响,视条件选用
最主要影响因素: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决策信息的完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