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土地资源调查
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编辑于2022-11-08 12:37:36土地资源调查
定义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 和测绘制图等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 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目的和任务
目的
1、摸清“家底”
2、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3.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4、土地调查是土地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5、土地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任务
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
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
二调
目的
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 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 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 2)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 土地状况; 3)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 4)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5)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 与快速更新机制。
三调
目的
任务
1)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 地、湿地、商业服务业、工矿、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 2)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 3)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 4)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整合相关自然资源专业信息; 5)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权属 和相关自然资源信息为一体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 系统; 6)健全国土及森林、草原、水、湿地等自然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历史规律
1.调查的对象由过去只关注耕地逐渐扩大到各类土地类型 2.调查的内容由过去只注重面积,逐渐关注土地质量 3.调查的方式,由过去的概查、逐层汇报数值转向详查和面积 控制量算、与汇总 4.调查的方法,由过去的清丈,发展到目前以大比例尺航片为 主要数据源的现代调查技术。
方法
比例尺大于1:5000
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面测量(经纬仪、平板仪、GPS、全站仪)
比例尺1:1万~1:5万、部分1:10万
航空相片或高精度的卫星影像作为底图调回
比例尺小于1:10万
卫星影像为底图
一般流程
准备工作
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准备资料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
1.勘察路线的确定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野外地类调绘5.补测
内业工作
转绘
面积量算
编图和图面整饰
成果整理
检查验收
内容、自查与上级单位检查、跟踪检查(监理)与抽查
内容
构成要素的调查
土地构成要素的野外调查与分析主要包括:
A. 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对调查区域的土地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逐项分析和实地考察。 B. 补充调查和验证 C. 定性分类 D. 定量分级或分等 E. 成图和列表 F. 建立数据库等过程
气候
太阳辐射(光)
光照强度(照度)
光照长度(日长)
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温)
温度
积温
无霜期
降水(水)
年降水量
干燥度
地质地貌
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坡向、其他地形因子、地貌类型(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
地质
岩石类型、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沉积物
水文
地表水
地下水
土壤
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
综合性状
土壤肥力
水分状况
地表特征
土壤分布
区域特征
地带性
植被
社会经济特征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分区
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
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子主题
土地权属调查
国有、集体所有,要勘察不同权属单元的边界
农村:权属的边界由上级行政单位下发
城镇:调查每一宗土地的边界和权属信息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如:以县为单位)或 自然区域(如: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农、 林、牧、渔、居民点等)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 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 查
特殊的调查
区域土地调查
专项土地调查
土地动态监测
土地变更调查
“一调”后每年统一的土地变更时间点为每年10.31;“二调”中统一的土地变更时间点为2009.12.31;“三调”统一的土地变更时间点为2019.12.31。
土地构成要素调查方法
气候
对于局部区域或地貌部位的小气候条件,则要实地观测,特别是在地 形起伏较大的调查区内,气象台站因所处地形位置使观测资料代表性受限, 因此,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与不同地形部位同时进行气温、土温、湿 度、降水、风速等项目的测定,与气象台站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以了 解变化趋势,还可利用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推算出山地不同高度气候要 素的变化。 我国气象站数据获取: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
概要
地学
地质
地质调查方法 除搜集调查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 图和相应的资料外,还要注意收集地质钻孔和打井的资料, 以了解调查区岩性、成土母质和风化壳类型。在此基础上, 进行土地类型调查制图时有必要到野外实地绘制相应的断 面图以表述不同岩石类型和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 要记载特殊土宜植(作)物与岩石类型或沉积物类型的关系
地貌
1)地形图、航片和卫片的判读与分析。2)实地描述。借助高度表、罗盘等仪器或根据经验估测山地、丘陵和阶地的相对高度、宽度和切割状况及平原的微地形变化,等等。3)绘制断面图。为概括地形的组合特征,选择典型地段绘制断面图,图型的高度和水平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断面方向应采取直线并标明方位和断面线通过的山峰、村庄等名称,并注明各种地形的地表物质组成或土壤类型。4)地形描述。为补充断面图的不足,可实地勾绘地形轮廓,素描记录下地形图、断面图所不能反映的一些地貌特征,素描统一要按一定比例,并标明地点、方位,照相也是地形描述的手段之一。5)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出调查区地形类型特征及其土地类型分布的关系。
水文
1)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和深度、水位、流量及季节性变化。分析其对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农业灌溉和排水能力。水文站点推测流域径流量,往往是流域平均值,对于具 体流域,有条件要实测。大的河流湖泊面积可直接在地形图上量测,小的要实测。 2)调查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及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及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潜育化的影响。井水水位要在抽水停止时的静水位量测。 3)调查水利措施。调查水库数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灌排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渗漏状况,以及灌排能力。 4)采样分析。采集地下水样,必要时还要采集地面水样,测定其化学组成,以研究其与土壤盐渍化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子主题
土壤
通过对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志以及土壤理化性状 的分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对调查区的土壤性状有一个 初步的了解。 实地调查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按土壤调查的技 术规程要求挖掘剖面。描述记载剖面特征和采样分析。实地 调查还要注意访问农民,了解该土壤利用的特点、生产水平、 改良利用的经验,等等。
植被
1)确定代表性植物群落。记载时,通常将优势种排在前,亚优势种依次排列于后。 2)估测植物种属的丰富度。特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个体数占90%很多:个体数占70%-90%多:个体数占50%-70%相当多:个体数占30%-50%零散分布:个体数占10%-30%较少:个体数占10%以下单株:只有单株 3)目测覆盖度。覆盖度即地表被植被覆盖的程度,用目测法估算植物的覆盖度,有时 还能测定优势植物的个体总数和覆盖度。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 4)调查植物的利用价值。在草原区要注意牧草的种类、品质、产量和利用的可能性,有害植物的种类、分布和长势;在林区要注意记述树木的胸高直径、林积量、林下 幼树和地被物等。 5)特种土宜植物调查。有些植物在一定的地区生长状况良好,产量和品质均优,是为“特产”。要注意调查这些植物的立地条件和植物-土地的相关关系。土宜: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