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复旦大学药理学总结(完整版)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编辑于2022-11-10 15:26:25 上海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药理学
学时:24理论+24实验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药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
自主神经系统药理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心血管系统药理
内脏系统和血液系统药理
内分泌系统药理
病原微生物药理
免疫系统药理及自体活性物质药理
肿瘤药理
药理学的概念
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span class="bold">包括病原体</span>)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医学与药学的桥染
药物
指对机体原有的<span class="bold">生理功能</span>或<span class="bold">生化代谢过程</span>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化学物质&药品
药品符合应用、便于使用、贮运安全
毒物
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和机体(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
作用、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理学的发展
传统本草阶段
《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近代药理学阶段
德国R.Buchheim(1820~1879)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现代药理学阶段
植物来源的药物
紫花洋地黄:地高辛
颠茄:阿托品
柳属:水杨酸
秋水仙:秋水仙碱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与新药研发
设计→合成→筛选→初步安全有效性研究→候选化合物→药物制剂→临床前安全有效性(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Ⅲ临床试验)→申请证书→上市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概念
药物作用
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药物
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
举例:肾上腺素
兴奋
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抑制
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
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关部位发挥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
原发作用(洋地黄-强心)
间接作用
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洋地黄-利尿)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span class="bold">某组织、器官</span>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span class="bold">作用性质</span>和<span class="bold">作用强度方面</span>的差异,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强心苷→心脏,毛果芸香碱→眼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
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对症治疗——治标
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不适和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
治疗剂量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间接作用)
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二重感染)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病情加剧,又叫反跳
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接触致敏原)
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
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药物的量效与构效关系
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
量反应
血压,血糖等
药理效应或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
无效量→治疗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最大效应(效能):
效应强度(效价):
质反应
死亡等
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半数有效量ED50
量反应,最大效应一半时剂量
质反应,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
治疗指数
TI=LD50/ ED50
TI数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距离
效能
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
性质相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比较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
对酶的影响
酶促或酶抑制剂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免疫增强或抑制药
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
受体的概念
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能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暂时结合,识别、传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配体与药物
配体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
受点
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特定部位 ,也即<span class="bold">配体结合位点</span>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span class="bold">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span>和<span class="bold">药物的内在活性</span>
激动药
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
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药
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
拮抗药
阻断药
受体的特性
饱和性:
特异性:
可逆性:
高灵敏度:
多样性:
受体调节
了解
定义
指受体在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下,其数量、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的变化
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向下调节,拮抗剂向上调节
Hill方程
θ:占用位点的分数,在占用位点处配体可以结合到受体蛋白的活性位点
L:游离的(未结合的)配体浓度
Kd:表观解离常数来源于质量作用定律(对于解离的平衡常数)
KA:产生半数占用时的配体浓度(配体浓度足以占用结合位点的一半数目),亦为微观的解离常数
n:希尔系数,描述了协同性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简单扩散
药物的扩散90%是<span class="bold">被动扩散</span>
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较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
滤过
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易化扩散
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
依靠载体
有竞争性和特异性
药物转运体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其他转运方式
胞饮
胞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span class="bold">血循环</span>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
药物因素
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机体因素
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
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吸入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
胃肠道给药
以<span class="bold">被动扩散</span>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span class="bold">小肠</span>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
首关效应(首过消除)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span class="bold">门静脉</span>进入<span class="bold">肝</span>,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span class="bold">肝药酶</span>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
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span class="bold">肺</span>吸收进入<span class="bold">血液循环</span>
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药物分布
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span class="bold">检测部位</span>的过程
区分:处置(代谢、排泄)
影响包括
药物的理化性质、器官血流量、膜的通透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不能通过细胞膜
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且能通过细胞而分布至体内组织
饱和性
一个药物结合达到饱和以后,再继续增加药物剂量,<span class="bold">游离型</span>药物可迅速增加,导致药物药理作用增强或不良反应发生
竞争性
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竞争,使其中某些药物<span class="bold">游离型</span>增加,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明显增强
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通常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态之中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碘→甲状腺,钙→骨骼
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向组织转运多,组织浓度较高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
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
胎盘屏障
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官血窦间的屏障,其能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
所有药物
阻止<span class="bold">水溶性</span>或<span class="bold">解离型</span>药物进入胎儿体内
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仍能通过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血-关节囊液屏障等
局部直接注射
生物转化
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
方式
第一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
肝药酶
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系P450酶系统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药酶诱导剂:
药酶抑制剂:
专一性酶
对特定基团
例: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等
★<span class="bold">酶的诱导和抑制</span>
排泄
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简单扩散
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其他途径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时量&时效曲线
以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纵座标,用药后时间为横座标,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
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药峰时间,药峰浓度
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
时量曲线的意义
时量曲线的形态的意义
时量曲线的时间段
潜伏期、显效时间、达峰时间、残留期
曲线下的面积
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滴注
稳态浓度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药物消除动力学
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非线性消除
药动学参数及应用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Vd)
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意义
Vd反映<span class="bold">药物在组织中分布</span>,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
若体内药量为x,分布达平衡时血浆浓度为C→<span class="bold">Vd=x/C</span>
推测药物分布范围
推测药物剂量
消除半衰期(t½)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问答】请描述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方面的因素
剂量和剂型
剂量
同一药物,同一剂型在不同剂量或浓度下
作用强度不同
用途不同
剂型
同一药物,剂型不同,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液体吸收快,肠溶片、缓释和靶向制剂各有特点
同一药物,剂型不同,药物的作用不同
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副作用和毒性不同
给药途径和时间、次数
同一药物,给药途径不同
起效时间不同
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 直肠﹥皮肤
作用效果不同
给药时间
饭前用药起效快,饭后用药刺激性小
根据用药结果选择用药时间,催眠药,利尿药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昼夜差别
半衰期短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
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间隔
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即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被另一种药物所改变,使前者的药动学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其结果是药物的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峰浓度等均可发生改变
协同作用
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
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增敏作用
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
拮抗作用
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药理性拮抗
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与该受体结合
生理性拮抗
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生化性拮抗
酶诱导作用
化学性拮抗
络合作用等
药动学方面
妨碍药物的吸收
胃肠道pH改变
形成络合物
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酸性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
加速或减慢生物转化
影响药物排泄
尿液酸碱性可影响酸碱性药物的重吸收
水杨酸等主动转运分泌药因竞争载体影响排泄
药效学方面
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效应器或同一生化过程
生理性拮抗或协同
产生相同或相反效应
受体水平的拮抗或协同
作用于同一受体
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药物体外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引起沉淀或析出结晶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易产生沉淀
相互作用引起药物失效
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官能团的变化
药物与容器的相互作用
塑料可吸附静注药物
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
小儿
组织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皮肤、胃肠、体液比重、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肝肾功能
老年人
组织和生理功能减退
胃肠、肝肾功能、药物敏感性
性别
女性<span class="bold">体液占体重比率比男性低,脂肪反之</span>
妇女生理期
遗传异常
遗传基因异常
病理情况
胃肠疾患
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营养不良及其他
精神因素
安慰剂:影响自主神经的功能
机体对药物反应
变态反应,过敏体质患者
耐受性
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药效会逐渐减弱,须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躯体依赖性
因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欣快感,中断用药即产生戒断现象
精神依赖性
用药后产生某种愉快感觉,使用药者精神上渴望周期或连续用药
快速耐受性
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出现的症状
第二篇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问答】
概述
神经系统的分类
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弧: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span class="bold">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span>
乙酰胆碱Ach
去甲肾上腺素NA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生理功能
乙酰胆碱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直接作用于受体
传出神经药物(递质)+受体→效应
影响递质
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和转化
影响递质的转运和贮存
★<span class="bold">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span>
第六章 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胆碱受体激动药及抗胆碱酯酶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
激动M、N受体类
乙酰胆碱
选择性差,不稳定,无实用价值
药理活性
M样作用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激动M3受体,释放NO
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
胃肠道,泌尿道
平滑肌收缩
腺体
分泌增加等
N样作用
激动N1受体,神经节先兴奋后抑制
激动N2受体,骨骼肌兴奋
主要激动M受体类
★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
从毛果芸香碱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
★<span class="bold">眼</span>
缩瞳
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治疗虹膜炎
降低眼内压
治疗青光眼
由于瞳孔括约肌收缩,虹膜向中心方向拉紧, 前房角间隙变大,房水易于回流,眼内压下降
★<span class="bold">调节痉挛</span>
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肌肉向中心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调节于近视
腺体
唾液腺、汗腺分泌增加
毛果云香碱的作用用途
治疗青光眼
改善防水循环,降低眼内压
虹膜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和晶状体粘连
口腔干燥
促进腺体分泌,干燥综合征
主要激动N受体类
烟碱(尼古丁)
药理作用广泛,复杂,无实用价值
有毒理学意义,与各种疾病关系密切
抗胆碱酯酶药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胆碱酯酶复合物→水解较慢
★<span class="bold">新斯的明</span>
药理作用
眼:
腺体:
心血管系统:
胃肠道:
膀胱平滑肌:
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
重症肌无力
临床应用
重症肌无力
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的解毒
不良反应
过量时可产生<span class="bold">“胆碱能危象”</span>
胆碱能危象: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胆碱酯酶复合物→较难水解;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表现
急性中毒
M样症状、N样症状、中枢症状
M样症状
缩瞳,
腺体分泌增多,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
胃肠道,
泌尿系统
心血管系统,
N样症状
N1受体被激动,神经节兴奋
在胃肠道、腺体、眼等方面,结果和M样一致
在心血管,<span class="underline">心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span>
N2受体被激动,骨骼肌兴奋,肌束颤动
常自小肌肉如眼睑始,严重者<span class="bold">呼吸肌麻痹死亡</span>
中枢症状
脑内Ach含量升高,
慢性毒性:
★<span class="bold">中毒解救</span>
迅速消除毒物
积极使用解毒药
阿托品
迅速解除M样症状,使昏迷病人苏醒
大剂量可对抗神经节,但<span class="bold">不能制止骨骼肌震颤</span>
阿托品应用至<span class="bold">“阿托品化”</span>,即出现瞳孔散大、口干、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等临床表现
胆碱酯酶复活药
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双复磷
当胆碱酯酶复活后,机体可恢复对阿托品的敏感性,易发生阿托品中毒
解毒特点
解毒效果因不同有机磷酸酯类而异
对内吸磷、马拉硫磷和对硫磷中毒的疗效较好
对敌百虫、敌敌畏中毒的疗效稍差
对乐果中毒则无效
对骨骼肌作用最明显,迅速制止肌束颤动
碘解磷定不能对抗乙酰胆碱,应与阿托品合用
对老化酶无效,应及早用药
其他药物:
胆碱受体阻断药
M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类生物碱
阿托品
作用机制
竞争性阻断M受体,大剂量阻断N1受体
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
可用于麻醉前给药,防止分泌物阻塞气道
眼
用于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眼底检查
平滑肌
用于各种内脏绞痛,常与哌替啶合用
心脏
迷走神经:
加快房室传导,可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部分病人治疗量可出现心率短暂性减慢
血管
可用于抗休克,改善微循环
大剂量兴奋中枢神经系
解救有机磷酸酯中毒
临床应用
剂量与活性关系
(从上至下剂量增加)
腺体分泌减少
瞳孔扩大和调节麻痹
膀胱和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下降
心率加快
中毒剂量则出现中枢作用
不良反应:
中毒解救:
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老年人服敌敌畏
慢性胃溃疡
合用阿托品和异丙嗪
山莨菪碱
可替代阿托品
和阿托品相比
选择性解除血管痉挛,可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选择性解除平滑肌痉挛,可用于内脏绞痛
东莨菪碱
和阿托品相比
腺体及中枢抑制作用强
可用于麻醉前给药,晕动病,镇吐作用
中枢抗胆碱作用,可用于帕金森病(苯海索)
合成代用品
了解
N1受体阻断药
N2受体阻断药
筒箭毒碱
从箭毒中提出的生物碱
药理活性
肌肉松弛,3-4分钟产生作用
头颈小肌肉→四肢、躯干、颈肌肉→肋间肌→膈肌
神经节阻断、促进组胺释放,使血压短时下降等
注意事项
禁用于重症肌无力、支气管哮喘和严重休克患者
10岁下儿童对此药高敏反应较多,不宜用于儿童
作用时间短,中毒后可人工呼吸,新斯的明解救
第七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儿茶酚胺类(CAs)
非儿茶酚胺类
根据它们对肾上腺素受体选择性
激动α和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
麻黄碱
多巴胺
主要激动α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去甲肾上腺素
间羟胺
新福林等
主要激动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异丙基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
α、β受体激动药
★<span class="bold">肾上腺素(AD)</span>
药理作用
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正性肌力作用
血管
激动α受体,皮肤粘膜和部分内脏<span class="bold">血管收缩</span>
激动β2受体,冠状血管和骨骼肌<span class="bold">血管扩张</span>
血压
一般剂量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不变或略降
较大剂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支气管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代谢
提高机体代谢,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
临床应用
抢救心脏骤停
心室内注射(溺水,手术意外等)
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
支气管哮喘
禁用于心源性哮喘;控制急性发作
减少局麻药吸收和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
局部止血
鼻粘膜和齿龈等处
不良反应
心悸、激动不安、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压急增等(注意其不稳定)
☆<span class="bold">多巴胺(dopamine)</span>
药理作用
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作用较温和
血管
小剂量
激动β1受体,收缩压升高
激动α1受体,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D1受体,扩张肾、肠和冠脉血管
大剂量
α受体占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肾脏
治疗量
大剂量
临床应用
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合用利尿药)
麻黄碱(ephedrine)
作用特点
除激动受体,还可促进递质释放
较肾上腺素<span class="bold">作用弱</span>、起效慢、<span class="bold">持续时间长</span>
兴奋中枢作用强
快速耐受性
临床应用
防治支气管哮喘发作和轻症的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鼻粘膜充血性鼻塞
防治麻醉引起的低血压
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等
α受体激动药
α1,α2受体激动药
血管
去甲肾上腺素(NA,NE)
基本特点
性质不稳定
收缩血管剧烈
主要激动α受体
药理作用
血管
激动血管的α1受体,收缩血管
皮肤黏膜→肾脑肝肠→骨骼肌血管
因心脏兴奋,冠状血管舒张
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正性肌力作用
血压
小剂量
较大剂量
临床应用
休克
药物中毒性低血压
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
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可致急性肾功衰竭
大剂量可引起心律失常
α1受体激动药
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
β受体激动药
β1、β2受体激动药
★β1心脏;β2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大血管、肝脏
异丙基肾上腺素(喘息定、治喘灵)
药理作用
兴奋心脏
血管和血压
激动心脏β1受体,收缩压升高
激动β2,扩张骨肾肠冠血管,舒张压降低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骤停
感染性休克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α受体阻断药
★<span class="bold">肾上腺素作用的</span><span class="bold underline">翻转</span>
总体升压
肾上腺素+α受体——升高血压
肾上腺素+β2受体——降低血压
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span class="bold">“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span>
短效α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
本类药物与α受体结合较松,易于解离;是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属于短效类药物
药理作用
舒张血管
兴奋心脏
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心脏
拟胆碱作用
临床应用
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去甲肾上腺素静滴发生外漏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此病骤发高血压危象及术前准备
抗休克
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塞及充血性心脏病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低血压,心率加速,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
长效α受体阻断药
酚苄明
α1受体阻断药
α2:突触前膜
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对动脉和静脉的α1受体选择性高,舒张血管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
β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span class="bold">β受体阻断作用</span>
心血管系统
阻断心脏β1,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
阻断血管β2可收缩血管,冠肝肾骨血流减少
有诱发哮喘的可能性
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
代谢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脂肪分解
促进肝糖原分解
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悸等,从而延误低血糖的及时察觉
肾素
抑制肾素释放
★<span class="bold">内在拟交感活性</span>
【名词解释】
★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尚对β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即<span class="bold">内在拟交感活性</span>
这种作用一般被其阻断作用掩盖
若预先给予利血平以耗竭体内儿茶酚胺,再用β受体阻断药,其激动β受体的作用便可表现出来
膜稳定作用
有些β受体阻断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样的作用;这两种作用都由于其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所致,故称为膜稳定作用
这种作用仅在高浓度出现,意义不大
临床应用
多种原因引起的过速型心律失常
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高血压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不良反应
为急性心力衰竭
增加呼吸道阻力,诱发支气管哮喘
反跳现象
第三篇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十三章 镇静催眠药
睡眠与失眠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和需求,具有昼夜节律性,对人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失眠的原因
应激状态或环境改变破坏了机体的正常节律
情绪应激,作息改变等
不需服药,自行调整
精神或躯体疾病,抑郁症及各科疾病
应对因治疗,辅以镇静催眠药
不适当的药理学影响
其他药物的中枢兴奋反应,停药自行恢复
镇静催眠药的使用不当,综合治疗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能轻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缓和激动,消除躁动,恢复安静情绪的药物为<span class="bold">镇静药</span>
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称为<span class="bold">催眠药</span>
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类
苯二氮卓类
巴比妥类
其它,水和氯醛等
苯二氮卓类
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受体 → GABA+ GABAA受体 → 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Cl-内流,中枢抑制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抗焦虑
小剂量即可出现,<span class="bold">焦虑症首选药</span>
镇静催眠作用
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催眠
氟西泮,三唑仑用于难入睡、多醒和早醒
★<span class="bold">抗惊厥、抗癫痫作用</span>
地西泮、三唑仑作用最好
地西泮是治疗<span class="bold">癫痫持续状态</span>的首选药
其它类型癫痫
中枢性肌松作用
用于大脑僵直
遗忘,抑制呼吸,降低血压等
药动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地西泮99%
不良反应
连续用药可出现<span class="bold">头昏、嗜睡、乏力</span>等
耐受性与依赖性
急性中毒
氟马西尼解毒
致畸
少数患者脑功能障碍
巴比妥类
作用机制
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
拟GABA作用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镇静催眠
安全性低,易反跳
抗惊厥、抗癫痫
大剂量时有抗惊厥作用
苯巴比妥
麻醉及麻醉前给药
硫喷妥钠
苯巴比妥
不良反应
★<span class="bold">后遗作用</span>
次晨可出现头晕、困倦、恶心等症状
★<span class="bold">耐受性:肝药酶诱导剂</span>
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
加快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效降低
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梦魇增多
躯体依赖性:长期应用停药后还产生反跳
过敏反应
急性中毒
支持疗法+常规解救
苯二氮卓类同巴比妥类相比有以下优点
对快波睡眠影响小,减少噩梦发生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
对肝药酶几无作用,不影响他药代谢
依赖性小,戒断症状轻
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
用于顽固性失眠或其他药物效果不佳者
对胃肠有刺激,溃疡患者禁用,可直肠给药
佐匹克隆
比苯二氮卓高效、低毒、成瘾性小
唑吡坦
镇静催眠作用明显,无肌松和抗癫痫作用
扎来普隆
速效镇静催眠药
第十四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了解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作用机制
抑制Na+、Ca2+内流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抗癫痫
大发作首选药
也用于精神运动性发作
小发作无效,可恶化病情
抗外周神经痛
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坐骨神经痛
★<span class="bold">抗心律失常</span>
强心甙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抗惊厥药
惊厥,是中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
硫酸镁
镁在神经冲动的传递和神经肌肉应激性的维持方面基本上是一抑制性离子
血浆中Mg2+低于正常值时,出现神经及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升高
而Mg2+浓度升高时,可致中枢抑制和肌肉松弛
Mg2+的这种作用可被Ca2+所对抗
肌注用于惊厥;口服用于泻下、利胆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表现为情感、思维和行为异常
全球有近四分之一,我国亦有10%的人受到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WHO将每年的10月10日正式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分类
精神活动失调,情感、思维和行为与外界不协调
神经衰弱和癔病,焦虑不安
情绪高涨,联想迅捷,动作增多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动作减少,悲观厌世,有自杀倾向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
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协调,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即“精神分裂”为主要临床特征
基本表现为
联想障碍,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分型
I型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
II型阴性症状为主: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
发病原因
脑内<span class="bold">多巴胺</span>(DA),<span class="bold">5-羟色胺</span>(5-HT)功能太强
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
★<span class="bold">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如吩噻嗪类</span>
中脑-边缘系统:
中脑-皮质系统:
结节-漏斗部:
黑质-纹状体:
阻断5-HT受体,如氯氮平和利培酮
常用药物
吩噻嗪类
氯丙嗪(冬眠灵)
作用机制
阻断DA受体
阻断α受体
阻断M受体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广泛复杂
中枢神经系统
抗精神病作用:
正常人:
精神病人:
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患者疗效较好,控制症状,<span class="bold">无根治作用</span>
须长期服药
治疗躁狂症及其它伴有的兴奋、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
镇吐作用强
阻断CTZ的D2受体或抑制呕吐中枢,用于治疗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span class="bold">对晕动病呕吐无效(抗组胺药)</span>
降温作用
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能降低发热和正常人的体温,用于低温麻醉
★<span class="bold">冬眠合剂:</span>异丙嗪,哌替啶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
a受体阻断作用:
M受体阻断作用:
内分泌系统
阻断★<span class="bold">结节-漏斗通路</span>的D2受体,影响下丘脑各激素的释放
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
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药动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脑中浓度高,首过效应明显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
锥体外系反应
是长期大量服用最常见的副作用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
原因:
治疗:
迟发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口-舌-颊三联症:吸吮、舔舌、咀嚼及四肢舞蹈样动作
中枢抗胆碱药不但无效,反而使之加重
若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可以恢复
过敏
心血管系统(急性中毒)
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肾上腺素来纠正
奋乃静
抗精神病和镇吐作用为氯丙嗪6倍
氟奋乃静
抗精神病效价强度为氯丙嗪25倍
三氟拉嗪
抗精神病为氯丙嗪10倍
硫利达嗪
镇静作用明显,锥体外系副作用小
硫杂蒽类
氯普噻吨,氟哌噻吨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氟哌利多,匹莫齐特
其他类
五氟利多:
舒必利:
氯氮平:
抗躁狂抑郁症药
躁狂抑郁症,
表现为
病因:
5-HT缺乏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础
在此基础上
NA功能亢进为躁狂,
NA功能不足则为抑郁,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了解(药名)
机制
抑制脑内<span class="bold">NA</span>和<span class="bold">DA</span>的释放等,控制躁狂症
抗躁狂作用
治疗量对正常人影响小,用于躁狂症
躁郁症的躁狂状态,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状态
升高外周白细胞
锂盐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多
恶心、呕吐、肌肉无力、肢体震颤、多尿等
中枢神经系统脑病综合症:意识障碍等
抗甲状腺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肿大
抗抑郁症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
米帕明(丙咪嗪)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人:
抑郁患者:
机制:
抑制突触前膜对NA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
阻断突触α2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NA增加
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M受体,阿托品样作用
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各型抑郁症的首选药,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
起效缓慢,不能作为应急药物应用,对于有严重自杀倾向的病人,应加用其它措施防治
不良反应
阿托品样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四环类抗抑郁药
麦普替林,老年患者尤适用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氟西汀(百忧解)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具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阿司匹林是本类药物的典型代表药,故也称为<span class="bold">“阿司匹林类药物”</span>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吡唑酮类
其它有机酸类
选择性COX-2抑制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了解
★<span class="bold">基本作用</span>
解热作用
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span class="underline">但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span>
镇痛作用
特点
中等程度镇痛
镇痛不产生欣快感,无成瘾性
镇痛作用的部位在外周
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介质PG的合成,缓解症状,减轻炎症时的红肿热痛
不良反应
作用于COX2,
作用于COX1,
胃肠刺激
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阿司匹林哮喘
水杨酸类
☆<span class="bold">阿司匹林</span>
前列腺素环化酶抑制剂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
用于感冒发热,痛经关节痛等
消炎抗风湿作用
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span class="bold">抗血栓形成作用</span>
抑制环加氧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小剂量预防血栓
其他:降低结肠癌风险等
★<span class="bold">不良反应</span>
胃肠道反应:
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水杨酸反应:
瑞夷综合症: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解热强,镇痛弱作用缓和而持久
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感冒发热,中度以下疼痛
不良反应少
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
药理作用特点
解热镇痛作用弱,抗风湿作用强
主要用于★<span class="underline">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span>
保泰松
用于★<span class="underline">急性痛风</span>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
其他有机酸类
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特点
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作用很强
不良反应多且强,仅用于其它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病例
★<span class="bold">胃肠道反应严重,</span>可致溃疡或穿孔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抑制造血系统,
过敏反应,
灭酸类
甲芬那酸、氯芬那酸、双氯芬酸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丙酸类
布洛芬
血浆蛋白结合率99%,胃肠反应较轻,易耐受
昔康类
吡罗昔康:半衰期长,用药剂量小
选择性COX-2抑制剂
塞来昔布
第十八章 镇痛药
概述
疼痛概述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痛感觉;痛反应
运动反应
情绪反应
疼痛的意义
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信号和反应
可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先用药物止痛
WHO对疼痛程度的分类
0分:无痛
1~3分,1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
4~7分,2级:中度疼痛,不能忍受,影响睡眠
8~10分,3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需要用药
常用镇痛药物
概念
作用于<span class="bold">中枢神经系统</span>,选择性<span class="bold">抑制痛觉</span>,<span class="underline">对其它感觉无影响</span>,意识保持清醒的药物
分类
强镇痛药,
反复应用易成瘾
弱镇痛药,
不易成瘾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作用,临床应用(镇痛镇静、心源性哮喘),不良反应
镇痛药作用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结合,激活“抗痛系统”
阿片受体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痛觉传入、整合、感觉
边缘系统、蓝斑核
情绪、精神活动
中脑盖前核
缩瞳
孤束核
镇咳、呼吸抑制、交感张力降低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
胃肠活动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镇静作用
镇痛作用强大,对持续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镇静:
抑制呼吸
小剂量:
大剂量:
镇咳、催吐、缩瞳
针尖样瞳孔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
胆道平滑肌:
子宫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升高
抑制免疫系统
临床应用
镇痛: 可用于各种疼痛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者可因急性肺水肿导致
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氧耗
降低中枢对CO2的敏感,缓解急促的浅表呼吸
扩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注意:休克、昏迷及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止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注意:细菌感染者应同时应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治疗量下引起
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体位性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耐受性和依赖性
戒断症状:
可待因,甲基吗啡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2,镇咳作用为1/4
镇静作用弱,抑制呼吸作用轻
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作用
可致依赖性,不宜持续应用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杜冷丁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与吗啡相似,作用较弱,时间短,镇痛,镇静,抑制呼吸,催吐
无镇咳作用
平滑肌:类似吗啡,但较弱
肠道:
胆道:
支气管平滑肌:
子宫:
心血管
脑血管扩张,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应用
1.镇痛:创伤性、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
2.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
3.心源性哮喘
不良反应
1.治疗量同吗啡:恶心、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久用易成瘾
3.抑制呼吸
4.震颤、肌肉痉挛、惊厥:与代谢产物有关。
第五篇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三章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适当的静脉回流下,心排出量<span class="bold">绝对/相对</span>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同时它又是一种<span class="bold">超负荷心肌病</span>,心肌<span class="bold">收缩/舒张功能下降</span>,最终致体/肺循环淤血,称为CHF
各种病因引起的<span class="bold">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span>
基础病
图:心血管疾病进展链
高血压
心瓣膜病
心肌缺血
阻塞性肺气肿
心肌炎
严重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脏功能的生理基础
→心排血量
心肌收缩力
前负荷(舒张期容量)
后负荷(射血阻抗)
心室收缩运动的协调性
心率
心脏机械结构的完整性
发病机理
心肌收缩力减弱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肺心病
心脏负荷增加
前负荷增加
后负荷增加
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退
心力衰竭的机体代偿机制
心脏具有丰富的储备力能及时调整功能强度以适应机体需求的变化
代偿期
当心脏负荷加重时,机体可通过心脏的代偿性扩张,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等,使心排除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
失代偿期
当心排除量的减少超过代偿的限度时,如发生感染、过度劳累、冠脉供血不足等,可加重心脏负荷或病变,导致代偿不全,表现出临床症状
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改变
临床表现
左心衰——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咳嗽
肺水肿
尿量减少,水钠猪留
右心衰——体静脉淤血
恶心呕吐
腹胀、食欲不振
尿少
颈静脉怒张
腹水
肝肿大
黄疸
全心衰
心脏
心收缩力↓→<span class="bold">心输出量↓</span>
耗O2↑
心率↑
心室容积↑
心肌肥厚
肺脏
咳嗽、咳血、呼吸困难
肾脏
肾血流量↓→尿量↓,醛固酮↑——Na+、H2O↑
外周
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浮肿、腹水等
阻力
心衰:前(静脉)有余而后(动脉)不足
心脏前后负荷↑
静脉压↑
交感张力↑→外周阻力↑
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作用环节
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激活和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心率加快
心肌缺血
β受体下调
RAAS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释放,RAAS系统激活
排尿量减少,血容量增加
醛固酮的促心肌纤维化和参与心肌重构的作用
心肌重构
在心脏损伤和(或)在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时,导致心脏大小、形状和功能发生变化
压力超负荷(室壁张力)
交感神经激活
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作用
CHF药物治疗目标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预防心律失常病理发展
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基本思路(原则)
增强心肌收缩力
减轻心脏前负荷(舒张静脉、排钠利尿)
减轻心脏后负荷(舒张动脉)
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
利尿,降低前负荷
强心,改善心功能
扩张血管,降低后负荷
治疗CHF的药物
正性肌力药物
强心苷类药
非苷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ACEI药
AT1药
醛固酮拮抗药
扩血管药
β受体阻断药
☆利尿药
增加心肌收缩力药
☆强心苷类
来源
主要从植物中来
天然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叶
毛花苷C:地高辛前体
黄夹苷:黄花夹竹桃叶
毒毛花苷K(毒K):毒毛旋花种子
人工半合成
乙酰洋地黄毒苷
乙酰毒K
β-甲基地高辛
动物中来:蟾酥
体内过程
吸收
个体差异
分布
地高辛对心肌有高度亲和性
易通过胎盘,强心苷也可分布到乳汁中
生物转化
洋地黄毒苷主要在肝中被代谢而失去活性
地高辛在体内代谢较少
毒毛花苷K和毛花苷丙在体内代谢的最少
排泄
洋地黄毒苷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体外
地高辛约60%~90%以<span class="bold">原形</span>从尿液中排出
毒毛花苷K和毛花苷丙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出
洋地黄毒苷肝肠循环
临床常用药:地高辛
对心脏的作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减慢心率
对心肌耗氧量影响
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
对ECG影响
收缩血管平滑肌(对正常人)
利尿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抑制RAAS系统
☆作用
对心脏的作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表现
↑心肌缩短速度,使收缩期↓,舒张期↑
↑心肌收缩最大张力, ↑张力上升速度
↑CHF心脏做功效率,心室功能曲线<span class="bold">上升,左移</span>,射血分数↑
特点
直接↑
对正常及CHF心脏均有作用但<span class="bold">↑CHF</span>心脏<span class="bold">CO(心搏出量)</span>,不↑正常心脏CO
机制
减慢心率
特点
只减慢CHF心脏窦性频率
机制
治疗量
CO↑→敏化颈A窦、主A弓,兴奋迷走
增敏窦弓感受器,直接兴奋迷走和结状N节及SAN(窦房结)对ACh敏感性
大量:
意义
负性频率
心肌自身供血↑
心肌获充分休息→心功能改善
对心肌耗氧量影响
↓CHF心脏耗氧量:↑正常心脏耗氧
对CHF心脏→<span class="bold">收缩力↑</span>→<span class="bold">耗氧量↑</span>
CO↑→心室内残余血量↓→<span class="bold">心室容积↓</span>→室壁张力↓→<span class="bold">耗氧量↓</span>
负性频率
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
与增加迷走神经活性有关
↓窦房结自律性
↓房室传导
↓心房ERP
ERP:有效不应期
↑浦肯野纤维自律性,↓ERP
机制
抑制Na+-K+-ATP酶→细胞内K+↓→最大舒张电位↓(少负)→自律性↑;除极速率↓→ERP↓(地高辛中毒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机制)
对心电图的影响
治疗量
Q-T间期缩短,反映浦肯野纤维和心室APD(绝对不应期)缩短
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
P-P间期延长,说明的窦性心率减慢
最早T波压低,甚至倒置;S-T段呈鱼钩状,与AP(动作电位)2相缩短有关
中毒量: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对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的的作用
对神经系统作用
治疗量
直接/反射性<span class="bold">抑制交感神经活性</span>
长期应用降低循环NA,抑制交感活性,改善预后
中毒量
增强交感活性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保护心脏
肾素活性↓
血管紧张素II生成↓
醛固酮分泌↓
对血管及肾脏的作用
血管作用
正常人
收缩血管平滑肌→外周阻力↑→<span class="bold">局部血流↓</span>
CHF时,强心苷直接/间接抑制交感缩血管效应→<span class="bold">局部血流↑</span>
肾脏作用
CO↑→肾血流↑→<span class="bold">间接利尿</span>
抑制肾小管细胞Na+-K+-ATP酶,减少对Na+再吸收↑→<span class="bold">直接利尿</span>
☆强心苷的临床应用
治疗CHF:各型
药理学基础
加强心肌收缩性,增加CO
CO↑→缓解CHF时A供血不足症状
CO↑→肾血流↑→尿量↑→水钠潴留↓→血容量↓→缓解V淤血症状
CO↑→收缩末期心室残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回心血量↑→缓解全身V淤血症状
↓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强心苷对不同病因引起的CHF疗效有差异
★<span class="bold">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span>
疗效最好
继发于高血压、瓣膜病、先心
疗效良好
继发于甲亢、严重贫血、vitB1缺乏
疗效较差
继发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活动期
效差
★<span class="bold">伴有机械性阻塞</span>(缩窄性心包炎、高度二尖瓣狭窄、心包积液)
几乎无效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常伴有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400~600次/分
→室率快(100~200次/分),且不规则
→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减少,造成循环障碍
强心苷能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室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消除心房纤颤的主要危害,但<span class="bold">☆不能阻止心房纤颤</span>
治疗依据
房室结:传导↓;ERP↑
→增加隐匿性传导,一部分细弱冲动消失在房室结中,不能到达心室
→室率↓
☆心房扑动
房扑(250~350次/分),频率较房颤少,但却规则易传入心室
房室率常为2:1
治疗依据
延长房室结ERP,冲动不易通过
缩短心房ERP,<span class="bold">使扑动转为颤动</span>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胃肠道反应
注意与CHF未控制症状相区别
CNS
眩晕、头痛、疲倦、失眠
☆★<span class="bold">视觉障碍</span>
黄视、绿视、复视等,<span class="bold underline">停药指征</span>
心脏反应
☆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慢性心律失常),<span class="bold">危险!!!</span>
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早、二联律
与胞内失K+有关
过缓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中毒救治
停药!!
☆补钾
快速型心律失常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减少强心苷与酶结合
苯妥英钠
重症
强心苷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
使与强心苷结合的Na+-K+-ATP酶解离下来,恢复酶活性
抑制迟后除极(发生于4相)
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阿托品
缓慢型<span class="bold">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span>
地高辛抗体Fab片段
危及生命极严重中毒
中毒预防措施
明确中毒症状,停药指征;(心电图监测)
血药浓度监测
地高辛>3ng/ml,洋地黄毒甙>45ng/ml——停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奎尼丁
90%患者血药浓度提高一倍
合用时减少地高辛用量30~50%
排钾利尿药
低血钾——加重毒性,注意补钾
钙阻滞剂
维拉帕米——抑制地高辛经肾小管分泌——减量50%
肝药酶诱导剂
消胆胺类树脂——吸附剂——血药浓度↓
给药方法
经典给药法:洋地黄化量
每日维持量法
目前倾向于<span class="bold">小剂量化</span>,一般采用<span class="bold">无负荷量</span>的维持量法,可减少中毒发生率
地高辛每日0.25mg(0.125~0.375mg),经6~7d达到Css
注意
过去几十年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强心苷加利尿药几乎用于每一位心力衰竭患者
但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和ACEI及β受体阻断药临床疗效的肯定,<span class="underline">强心苷现多用于收缩功能障碍为主,以及其他药物疗效欠佳者</span>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长期治疗CHF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升高,不作常规用药!
β受体激动药,如多巴酚丁胺
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剂,如氨力农
RAAS抑制药
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醛固酮生成↓,降低心脏前负荷
抑制并逆转心肌肥厚及心室重构,提高心血管顺应性
改善血流动力学
↓全身血管阻力,↑CO,↓室壁张力,↑肾血流等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提高副交感神经张力
临床应用
对各阶段心力衰竭均有效,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进生活质量,防止逆转心肌肥厚、降低死亡率
AngII受体(AT1)拮抗药抗CHF特点
不仅拮抗ACE途径产生的AngⅡ,同样拮抗非ACE途径(食糜酶)产生的AngⅡ
不良反应少,不易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抗CHF作用类似ACEI,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药物有:<span class="bold">氯沙坦</span>(losartar),<span class="bold">维沙坦</span>(又称缬沙坦,valsartan),<span class="bold">伊白沙坦</span>(irbesartan)
☆利尿药
药理作用
↓血容量→↓前负荷
血管扩张→↓后负荷(促钠,↓血管内Ca2+)
临床应用
轻度CHF:噻嗪类
急性或严重CHF:呋塞米/螺内酯
β受体阻断药
☆与强心苷类各自优缺点
治疗依据
CHF时交感神经活性增高,RAAS被激活,此为CHF早期的代偿机制,但<span class="bold">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则产生有害的影响</span>,可造成
心肌细胞内Ca2+ 超负荷和儿茶酚胺的增加
可使冠脉血流减少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可致心肌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和折返激动而<span class="bold">诱发心律失常</span>
此外,CHF时心肌的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span class="bold">β1受体下调,β2受体的脱偶联</span>,对儿茶酚胺刺激的反应性降低而<span class="bold">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span>
故提出在<span class="bold">心肌状况恶化前早期应用,则对改善预后有价值</span>
可选用美托洛尔、卡维洛尔及比索洛尔
β受体阻断药
抑制交感张力
阻断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上调心肌β受体,恢复β受体-AC系统的信号转导能力,改善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HR↓、心肌收缩力↓、肾素分泌↓、 ↓RAS
抑制RAAS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室舒张功能,改善CHF时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临床应用
以<span class="bold">心功能分类</span>Ⅱ-Ⅲ级的患者为对象,基础病因为<span class="bold">扩张型心肌病者</span>尤为合适
心功能分类
lI级(心功能代偿期)
无症状
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lII级(一度心功能不全)
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
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lIII级(二度心功能不全)
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休息后稍减轻
体力活动大受限制
lIV级(三度心功能不全)
安静休息状态下也有明显症状
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注意
应用初期可出现(第3~5周内)心功能恶化,<span class="bold">须小量给药</span>,<span class="bold">逐渐增量</span>到最大耐受剂量(数月内);<span class="bold">不能突然停药</span>
严重心动过缓、左室功能减退、明显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支气管哮喘慎用或禁用
血管扩张药
抗CHF机制
扩张V→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肺楔压↓、左室舒张末压↓→肺淤血↓
用于肺V压明显升高,肺淤血明显者
扩张小A→外周阻力↓→后负荷↓→CO↑→A供血↑
用于CO明显减少而外周阻力升高者
药物
硝酸甘油:
肼屈嗪:
硝普钠:
哌唑嗪:
特点
易产生耐受性,作用短,长期疗效不佳
不良反应多
反射性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水钠潴留等
主要用于对正性肌力药物,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心衰病人
其他抗CHF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如前述)
抑制磷酸二酯Ⅲ
用于心衰短时间的支持疗法,尤其对强心苷、利尿药、扩血管药反应差者
长期应用可增加死亡率,缩短生存时间
氨立农
钙通道阻滞药(CCB)
短效CCB
如硝苯地平等可使CHF恶化,增加CHF者的病死率,不适于CHF治疗
长效CCB
如氨氯地平等作用出现缓慢而持久,在治疗CHF时不伴有不利的神经激素方面作用,且可逆转心肌肥厚
此外,该药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TNF-α及IL等作用
钙增敏剂
增加肌钙蛋白C对钙离子敏感性,增加收缩力但不增加能量消耗,但具舒张延缓和提高舒张期张力副作用
多数还兼具PDEⅢ抑制作用
常用药
匹莫苯、硫马唑、噻唑嗪酮
β受体激动药(如前述)
多巴酚丁胺、异波帕胺
第二十四章 抗高血压药
血压
血压可分为
动脉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
动脉压一般简称血压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动脉血压升高,为<span class="bold">心缩压或收缩压</span>
心室舒张,为<span class="bold">心舒压或舒张压</span>
血压的形成
血压=CO×TPVR
循环血量
CO
心输出量
β1-R
TPVR
总外周血管阻力
交感(中枢,外周)
RAAS
正常血压的维持与调节
心排血量
血容量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外周血管阻力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血管舒缓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
血管内皮松弛因子-收缩因子系统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心腔大血管容量感受器
2003年WHO/ISH规定
成人未服用降压药时血压≥140mmHg/90mmHg(18.6/12.0kPa),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
90~95%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是在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下,血压调节功能失调所致,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根治方法
继发性(症状性)
5~10%
是某种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继发于肾动脉狭窄、妊娠、药物等所致
如肾炎病人:浮肿、蛋白尿、高血压三大症状
高血压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学说重要地位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Bp↑
血容量↑
肾素学说
肾血容量↓/肾动脉狭窄
→肾素分泌↑
→AngⅡ↑
→外周阻力↑
醛固酮↑ →
水钠潴留
促进交感N释放递质
临床表现
高血压时,减压反射仍存在,但<span class="bold">调节水平提高</span>了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引起<span class="bold">小动脉收缩至痉挛、小动脉硬化</span>
靶器官损伤:
心:
脑:
慢性肾病
视网膜病变
周围动脉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压愈高,心、脑、肾的<span class="bold">并发症</span>也愈多,寿命愈短
抗高血压药应用
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
控制血压
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减少脑、心、肾等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
若控制体重、低盐饮食、限制饮酒、适当的运动等,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长期总的心血管致死和致残的危险
高血压降压目标
什么是理想的血压水平
为期3年的HOT临床试验结果告诉我们:血压控制能带来最大益处的血压值可以定为<span class="bold">138/83mmHg</span>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低,即理想血压水平。
抗高血压药
BP维持依赖于
主要因素
外周血管阻力
心输出量
血容量
抗高血压药
降低外周阻力
减少心输出量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了解机制
利尿药氢氯噻嗪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机制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肾素抑制药:
钙拮抗剂
硝苯地平
交感神经抑制药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神经节阻断药:
NA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血管扩张药
肼屈嗪、硝普钠
一线抗高血压药
利尿药
ACE抑制药
钙拮抗药
血管扩张药
β-R阻断药
常用药物
利尿药
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促H2O-Na+排出
初期
血容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
长期
使细胞内Na+减少
致Ca减少
对Na敏感性降低
诱导产生扩血管物质
临床应用
常作联合用药(基础降压药)
不良反应
低血钾、钠、镁
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降低耐糖量
肾素活性增加
血管壁Na+含量下降引起
合用β受体阻断药可避免
影响RAAS药物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
特点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适于各型高血压(<span class="bold">原发性及肾性高血压</span>)
降压同时<span class="bold">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增快</span>,<span class="bold">不引起电解质紊乱</span>、脂质代谢障碍
治疗<span class="bold">慢性心功能不全</span>
连续用药一年以上疗效不会下降,停药<span class="bold">不反跳</span>
适应
各型高血压
降压时不伴有心率加快
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增生肥大,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伴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的<span class="bold italic underline">首选药</span>
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
用于<span class="bold">顽固性</span>或<span class="bold">强心苷、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无效</span>的慢性心功能不全
可用于心肌梗死
保护缺血心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早期使用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低血压
刺激性干咳
高血钾
低血糖,肾功能损伤
血管神经性水肿
对胎儿发育有影响,妊娠禁忌用药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氯沙坦
血管紧张素ⅡR拮抗剂
降压原理
阻断AT-II收缩血管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
特点
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
降压效果类似卡托普利,但作用时间长;<span class="bold">不引起咳嗽</span>,可能引起高血钾
ACEI和ARB的比较
钙拮抗药
药理作用及机制
阻断钙通道→钙内流↓→血管平滑肌松弛→TPVR↓(总外周血管阻力),Bp↓
硝苯地平,nifedipine
药理作用
阻断L型Ca2+通道,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BP↓
血管舒张,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心率↑
临床应用
轻、中、重度高血压
常与β-R阻断药、利尿药、ACEI合用
不良反应
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失常及死亡
扩血管,心率加快、降血压、眩晕、头痛
长期应用引起牙龈增生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span class="bold">作用机制</span>
减少心输出量
心脏β1受体
肾素的分泌↓,阻断RAAS
肾小球旁细胞β1受体
减少释放NA
前膜β2受体
抑制中枢
中枢β受体
降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血管壁神经末梢
增加前列环素合成
临床应用
轻、中度高血压
轻、中度高血压:
注意
长期用药不可突然停药
体内原有肾上腺素使血压突然增高
各类抗高血压药主要不良反应
抗高血压药物对代谢的影响
其它经典药物
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
药理作用
降压特点
中枢降压,中等偏强
降压机制
激动中枢咪唑啉受体
激动延脑突触前膜a2-R
临床应用
中度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
伴有消化性溃疡的高血压
吗啡成瘾者戒毒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硝普钠
特点
直接松弛小A、V平滑肌→外周阻力↓→Bp↓
机制
在血管平滑肌中代谢产生NO,舒张血管平滑肌
用于高血压急症、手术麻醉时控制性降压以及慢性心功能不全
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
交感神经节阻断→BP↓强大
副交感神经节阻断→广泛而严重的不良反应
用于<span class="bold">其他药物无效的重度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span>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药理作用
机制:
舒张V、小A→外周阻力↓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心输出量↑
对肾血流量无影响
对突触前膜上的α2受体几无作用
临床应用
中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
首剂效应
避免措施:用量减半,临睡前服用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应用原则
平稳降压与长期治疗
第二十五章 抗心绞痛药
概述
心绞痛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与缺氧所致临床综合征
心肌需氧>冠脉供氧
氧需求增加
心率增快
心肌收缩增强
心室壁张力增加
回心血量增加(前负荷增加)
射血阻力增大(后负荷增加)
氧供应减少
冠脉血流减少
管径变窄
心率增快(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
灌注压下降
心室壁张力增加(压迫心肌内血管)
是冠状动脉粥祥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常见症状
主要表现
阵发性<span class="bold">胸骨后</span>或<span class="bold">左前胸</span>强烈压榨或绞痛感,可放射至<span class="bold">左肩</span>或<span class="bold">左臂</span>及<span class="bold">颈部</span>
心绞痛持续时间在1~15分钟之间,多为2~3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也不少于半分钟
注意:胆囊炎放射到右肩
分型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意见,将心绞痛分型如下
稳定型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
最常见,多由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因素所诱发
多在体力活动时发病
与交感N兴奋有关,心电图:ST段下降
不稳定型心绞痛(梗死前心绞痛)
包括初发型(<span class="bold">劳累性</span>)、恶化型(<span class="bold">稳定型恶化</span>)及自发性心绞痛(<span class="bold">非劳累性</span>)
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也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心绞痛
其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冠状动脉血管张力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有关
变异型心绞痛(以及休息时心绞痛等其他类型)
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诱发
属于自发性心绞痛,休息时也可发病
与交感N兴奋无关,常在夜间或休息时发作,ST段抬高,T波大
混合性心绞痛
发病原因
影响心肌耗氧量及供氧量的因素
影响心肌耗氧因素
室壁肌张力
与心室腔压力和心室容积成正比
该张力越大消耗氧量越多
每分钟射血时间
心率×每搏射血时间
心率越快,或每搏射血时间越长,耗氧越大
心肌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越强,耗氧量越多
影响心肌供氧因素
冠脉灌注压
舒张压高,则灌流量↑,→供氧↑
心室内压
心收缩力越强,或心室内压越高,对心内膜下血管压迫越强,供氧越少
心室内压尤其是心<span class="bold">室内舒张末期压力</span>(EDP)↓,→供氧↑
侧枝循环开放——供氧↑
左心室供血至少50%来源于左前降支,30%来自回旋支
抗心绞痛药物选择
目前寻找抗心绞痛药的指标是,不仅能增加心肌供氧,<span class="bold">更重要的降低心肌耗氧量</span>,以恢复心肌耗氧与供氧的平衡,从而缓解心绞痛
原因
己发现一些具有显著扩冠作用的药物如潘生丁并不能立即缓解症状,而硝酸甘油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绞痛得到缓解
原因可能是冠心病发展到心绞痛时,病变区血管硬化程度严重,扩冠药物进行扩冠作用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临床报道,冠心病人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并不能中止心绞痛的发作,而只有全身给药的方法才能奏效,这一事实支持<span class="bold">硝酸甘油的抗心绞痛作用是通过全身作用而发挥的</span>
因此认为,应依靠全身的作用,使心脏负荷减轻,达到抗心绞痛的作用
药物
硝酸酯类
发展
硝酸甘油于1846年由Sobrero合成,并发现将此小剂量油性物质置于舌上可引起严重头痛
Hering 于1847年经舌下含服治疗多种疾病
1857年Brunton采用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治疗心绞痛可在<span class="bold">30~60秒钟</span>控制症状,但作用短暂、剂量难于掌握
1879年
本类药用于治疗心绞痛已有一百多年,至今仍被公认为疗效可靠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其中硝酸甘油最常用
所有硝酸酯类化合物均为<span class="bold">硝酸多元酯</span>结构,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其结构中的<span class="bold">-O-NO2</span>是发挥疗效的<span class="bold">关键结构</span>
☆硝酸甘油
☆机制,作用主要是舒张小血管
抗心绞痛作用
直接松弛外周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O2量
静脉扩张→回心血量↓→
心前负荷↓
心室容积↓
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心后负荷↓
→耗O2↓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液灌注
冠状动脉在功能上可分为
输送血管(传导血管)
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床
主要作用包括
增加心内膜下供血
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
冠状动脉中的血液营养心肌,在外膜层以接近垂直的角度穿过心肌到达内膜层并在内膜层分支成网
故:<span class="bold">心内膜层的血流量</span>受二个因素的影响
冠脉灌注压
心室内舒张末期压力(ERP)
如冠脉灌注压升高,ERP降低,则心内膜层血流增多,反之则减少
在正常情况下,血流分布在外膜层和内膜层是很均匀的
当冠脉有病变时,如狭窄的时候,<span class="bold">灌注压将减少</span>,<span class="bold">ERP增加</span>,使血液不易进入到心内膜层,导致这部分区域缺血与缺氧;
心绞痛发作时,ERP增高,因此<span class="bold">心内膜下区域缺血缺氧最为严重</span>
在使用硝酸甘油后,由于扩张了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扩张动脉降低心脏射血阻力而使排血充分,结果使心室容积和ERP降低
ERP降低后,减少对心内膜下血管的压力,促使血液易于从外膜层到达内膜层,改善心内膜层心肌供血供氧
改善缺血区的灌注
冠状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较大的输送血管,硬化斑块阻塞在某一输送血管,造成血管狭窄形成缺血,<span class="bold">此时缺血区受缺氧及代谢产物(腺苷等)的影响,反使缺血区的阻力血管呈现高度扩张,压力明显降低</span>
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健侧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枝血管,并由于非缺血区阻力血管的阻力较大(扩张较弱),使血液容易从无病变的输送血管经侧枝血管流入缺血区,使缺血区的血流得到改善
能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流量,使心绞痛得到缓解
促进侧枝循环生成
抑制血小板,抗血栓,保护缺血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
硝酸甘油:释放NO
→内源性PGI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保护心肌,减轻缺血损伤、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左室重构等
☆舒张血管的作用机制
硝酸酯类药物作为前药(Prodrug)在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经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span class="bold">释放出NO</span>,通过<span class="bold">NO拟内源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span>(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 factor,EDRF,即<span class="bold">NO</span>)而起作用
一般认为,EDRF由血管内皮细胞中的L-精氨酸-NO合成途径产生,并从内皮细胞弥散到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而发挥作用
体内过程
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仅8%
舌下给药
经口腔粘膜迅速吸收,
半衰期约2~4分钟
舌下含化的生物利用度为80%
皮肤给药:经皮吸收(2%硝酸甘油软膏或贴膜)
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
临床应用
各型心绞痛
用药后能中止发作,也可预防发作,从小剂量开始,<span class="bold">若剂量加到三片含化15分钟仍不见效,应速作检查,怀疑心肌梗死</span>
急性心肌梗死
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NO的作用),使坏死心肌得以存活或使梗死面积缩小
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
不良反应
主要是<span class="bold">血管扩张引起</span>
一般不良反应常见,如<span class="bold">短时的面颈部皮肤潮红</span>
是由于该处皮肤血管比较敏感而舒张的结果
搏动性头痛(也较常见)
是由于脑膜血管舒张所致
一般在继续用药数天后会自行消退,严重时,可用解热镇痛药
眼内压↑,颅内压↑(颅内血管扩张)
体位性低血压
立位时易发生,故取坐位含服
连续用药易出现耐受性
(连续使用2周左右即产生,停药1~2周后可消失)
产生耐受性后,加大剂量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危险
硝酸酯类耐受性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反复用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膜巯基耗竭有关
为克服耐受可采取下列措施
调整给药剂量
减少给药频率
采用最小剂量及间歇给药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如口服、舌下、静注或经皮肤,<span class="bold">每天的停药间歇期必须在8小时以上;补充含巯基的药物</span>,如加用卡托普利、甲硫氨酸等,可能阻止耐受性
缺点
剂量过大,可使BP过度下降,冠脉灌注压过低,并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不利于心绞痛治疗
合用普萘洛尔可克服此缺点
硝酸异山梨酯
本品作用及作用机制与硝酸甘油相似,但较弱,起效较慢,维持时间较长,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较多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硝酸甘油作用
普萘洛尔能使大多数冠心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需用量减少,运动耐力显著增加,并能改善心电图的缺血性变化
抗心绞痛作用
心绞痛时,心肌局部和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β受体兴奋,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氧加重
阻断β受体→心收缩力↓;心率↓→耗O2↓
改善缺血区供血
耗O2↓
→非缺血区阻力相对增高
→血液向缺血区已舒张的阻力血管流动
→缺血区血供↑(心内膜层)
心率↓
→心舒张期↑
→缺血区血供↑(心内膜层)
促进组织中氧与血红蛋白分离,增加心肌对血氧的摄取量
临床应用
对兼有高血压或心律失常的心绞痛患者较为适用
对<span class="bold">稳定型 (交感兴奋)疗效最好</span>
也可用于不稳定型(原因不明)
不宜用于变异型(冠脉痉挛)
因β阻断后α相对占优势,易致冠脉收缩
与硝酸甘油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
☆<span class="bold">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合用的优缺点</span>
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span class="bold">可互相抵消缺点,使作用增强</span>,但两者均有<span class="bold">降低血压</span>作用,<span class="bold">如果联用,剂量过大,可引起血压过度下降</span>,冠脉血流量因灌注压不足而急剧减少,反致加重心绞痛,<span class="bold">故合用应减量使用</span>
应用注意
疗效取决于剂量,个体差异大,量从小剂量开始
久用停药,应逐渐减量,避免加剧心绞痛,引起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
禁用于血脂异常、伴有哮喘或心衰患者
钙拮抗药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哌克昔林及普尼拉明等
抗心绞痛作用
应用及注意
变异型(冠脉痉挛)——疗效最好(首选)
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硝苯地平对不稳定型有可能引起心率上升而增加心肌缺血的危险,可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则使心率减慢
对急性心肌梗死能促进侧枝循环,缩小梗死面积
能减少发作和硝酸甘油用量,口服作用迅速,维持时间长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卡洛维尔
阻断β1、β2、α受体
抗氧化
应用:
尼可地尔
是新型的血管扩张药
释放NO——增加平滑肌细胞内cGMP
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K+通道→促进K+外流
细胞超极化
抑制Ca2+内流
吗多明
其代谢产物是NO的供体,释放NO
用于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伴高充盈压
作用时间较久(比硝酸甘油),且不易产生耐受性
丹参酮Ⅱ-A磺酸钠
能改善缺血、缓解胸闷及心绞痛症状
应用:
☆<span class="bold">硝酸酯类、 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的比较</span>
第八篇 化学治疗药物
第三十八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与化学治疗学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化疗)
定义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包括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癌药
化疗目的
抗微生物药物
定义
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
抗菌药
抑菌药
仅有抑制病原菌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四环素类药
杀菌药
既有抑制病原菌繁殖的作用,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青霉素类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评价指标
☆最低抗菌浓度、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抗菌谱
窄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
抑菌药&杀菌药
体外活性表达方式
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化疗指数(CI)
LD50/ED50或LD5/ED95
CI↑→
药物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
→对机体的毒性↑
☆<span class="underline">抗菌作用机制</span>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功能
保持细菌的外形
抵抗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使自身免受渗透压改变的损害
保护细菌不受机械性损伤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胞浆膜的功能
维持渗透屏障,防止氨基酸外漏
转运营养物质
排泄废物
氨基苷类抗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影响叶酸代谢
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复制受阻→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mRNA↓
抑制蛋白质合成
核蛋白体循环及有关抗生素作用部位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炎、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耐药性
耐药性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分<span class="bold">固有耐药</span>和<span class="bold">获得耐药</span>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靶位结构
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严格根据适应证选药
多方面因素考虑后,作出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选药决定
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与适应证,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是选药的重要依据
考虑感染的部位、患者的全身状况及肝、肾功能状态,拟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细菌对拟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拟选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对药价的承受能力
防止抗菌药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span class="bold">一般对各种病毒、支原体或衣原体的感染通常是无效的</span>,<span class="bold">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病毒性感染</span>,除确诊为细菌性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外,很少有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
除病情严重或疑为细菌感染外,<span class="bold">发病原因不明患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span>,否则易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和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除供局部应用的杆菌肽、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等外,<span class="bold">应尽量避免抗菌药的局部使用</span>,因易发生过敏反应及产生耐药菌株
抗菌药物应用<span class="bold">剂量应适当,疗程时间应足够</span>,剂量过小,即达不到治疗作用,又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是无必要的浪费,有些反而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疗程过短易复发转为慢性,如<span class="bold">氯霉素不足疗程的伤寒治疗常会复发</span>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应用抗菌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span class="bold">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span>
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
复杂的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需进行截肢术等时,可用<span class="bold">青霉素</span>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
应用<span class="bold">甲硝唑加庆大霉素</span>或<span class="bold">卡那霉素</span>于结肠手术前,预防术后多种需氧与厌氧菌感染
接触过<span class="bold">流行性脑膜炎、结核病、白喉患者而又无免疫力者</span>,可采用相应药物预防接触性感染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反应和延迟、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目前依据其作用性质可分为
一类为细菌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三类为快速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四类为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联合应用
一、二类合用常获得增强作用
如青、链或庆大合用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
青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而利于链或庆大进入细菌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一、三类合用产生拮抗作用
因三类可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杀菌药作用减弱
(青+氯或四)
一、四类合用,有时可产生相加作用
如青+SD治疗流脑可提高疗效
二、三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增强作用
三、四类合用产生相加作用
联合用药一般二药联合即可,其联合用药的指征是
未明病原菌的细菌性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
为能更好地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或骨组织等的感染
如应用青、头孢治疗金葡菌所致的慢性骨髓炎时,可加用较易透入骨组织的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
概述
喹诺酮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的一类抗菌药
第一代 (60年代)
萘啶酸
第二代(70年代)
吡哌酸
第三代
80年代以来,研制了氟喹诺酮类药
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90年代后期研制了新的氟喹诺酮类
药物有: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构效关系
在4-喹诺酮母核的N1、C3、C6、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可形成各具特点的喹诺酮类
增强抗菌活性
C6引入氟
药物与DNA回旋酶的亲性提高2~7倍
抗菌活性提高5~100倍
扩大抗菌谱
N1引入环丙基
增强抗菌活性
增强对衣原体、支原体的杀灭作用
如环丙沙星、莫西沙星
C7上的哌嗪环
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和抗金葡菌作用
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提高药物的脂溶性
提高药物的脂溶性,也能扩大抗菌谱和增强抗菌活性
C7引入甲基哌嗪环
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提高对细菌的穿透力
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C7引入甲基哌嗪环,同时引入氯或氟
口服生物利用度更高、t½延长
如:洛美沙星、氟罗沙星
光敏反应
C8引入氯或氟:
C8引入甲氧基(取代氯或氟):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喹诺酮类与茶碱或NSAID(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易产生中枢毒性
中枢毒性与药物C7的取代基有关
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氟喹诺酮类
G+菌、 G-菌
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厌氧菌:
作用机制
抑制DNA回旋酶
是抗G-菌的重要靶点
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用
哺乳动物细胞内也含有生物活性与细菌DNA螺旋酶相似的酶(拓扑异构酶II),本类药物对拓扑异构酶II影响小,选择指数大
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是抗G+菌的重要靶点
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用
耐药性
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可能原因
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与酶的亲和力下降
外膜孔蛋白OmpF的基因失活,导致膜通道关闭
增加药物外排
与其他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的特点
不良反应较小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
中枢兴奋
焦虑、烦躁、神经过敏、失眠、步态不稳、惊厥
过敏反应
药疹、瘙痒、红斑、光敏反应
软骨损害
幼年动物软组织损害,儿童出现关节痛、关节水肿
不宜用于儿童、孕妇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磺胺类药
磺胺药是第一个治疗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特效药
在1935年问世以后,许多原来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化学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以后陆续合成了许多磺胺类药物
磺胺嘧啶——SD
磺胺甲恶唑——SMZ
磺胺异恶唑——SIZ
磺胺米隆——SML
甲氧苄啶——TMP
优点
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重要抗菌药物
抗菌谱广
抑制
G+菌
球菌:
杆菌:
G-菌
球菌:
杆菌:
真菌、沙眼衣原体、疟原虫、麻疯、放线菌
对病毒、立克次体无效(立克次体不仅无效,反刺激其生长)
性质稳定,可以口服,价格低廉
缺点
抗菌力弱
通常是一种抑菌剂,身体的康复还要靠机体的免疫力
易产生耐药性及交叉耐药性
分类
全身感染用药(口服肠道易吸收)
根据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或血中半衰期的长短分为
短效:
中效:
长效:
因血浓度低、抗菌力弱,极少应用
肠道感染用药(口服肠道难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局部感染用药
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Ag)、磺胺醋酰钠(SA-Na)
体内过程
易吸收类药物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与血浆蛋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
SD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比磺胺异恶唑(SIZ低),脑脊液中浓度高,故用于流脑时作为首选药
大部分在肝中乙酰化,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造成肾脏损害,因此在服用磺胺药时,应加服NaHCO3,碱化尿液,使溶解度增高
(SD的乙酰化物在尿中溶解度低,一定要加服NaHCO3 )
尿中排泄,主要为原形药和乙酰化磺胺,原形药仍有抗菌活性,故原形药物排泄较多的,如SIZ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抗菌机制
解释
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人和动物利用外源性叶酸),而需要在细菌体内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参与下合成二氢叶酸
因磺胺药的化学结构和PABA相似,能与PABA竟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最终影响细菌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药是抑菌剂,最终杀灭细菌还有赖于机体的抵抗力,人体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所以对人体合成RNA、DNA不受影响
根据机制,用药应注意
首剂加倍(突击量)
用于对抗PABA
磺胺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小于PABA
感染部位:清创
脓液、坏死组织中含大量的PABA,影响磺胺药的疗效,故应用时,一定要清创,但磺胺米隆(SML)不受影响
禁用药
普鲁卡因:
酵母制剂:
防止产生耐药性
用量不足或过早停药可导致疾病的复发,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磺胺药产生耐药性是交叉性的,故对磺胺产生耐药性后,只能改用其它抗生素
应用
全身感染
流脑
首选SD(加服NaHCO3),次选SMZ+TMP
预防:SDM
可合用青霉素,抗菌作用增强
泌尿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肠道感染:菌痢、肠炎
SMZCO用于细菌性痢疾
柳氮磺吡啶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局部感染
磺胺米隆(SML)、SD-Ag外用于皮肤粘膜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
SML可用于烧伤及化脓创面,但抗菌力弱,刺激性强,可引起局部烧灼痛
SD-Ag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刺激性小,又具有收敛作用,用于烧伤面感染
磺胺醋酰钠(SA-Na)用于眼部感染如沙眼、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鼠疫:SD+SM(磺胺嘧啶+磺胺噻唑)
伤寒与副伤寒:SMZCO
不良反应
肾脏损害
结晶尿、管形尿、血尿,严重可发生尿少、尿闭、甚至尿毒症
防治措施
同服小苏打(NaHCO3 )
多饮水
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避免长期用药,若连续用药一周以上,应定期查尿
过敏反应:药热、皮疹等
防治措施
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过敏性史,若有则不能用
过敏症状一经出现,应停药并用抗过敏药治疗
血液方面
溶血反应:
粒细胞减少、再障、新生儿黄疸、畸胎,故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均不宜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少数可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等
消化道:尚有恶心、呕吐等,同服小苏打可减轻或避免
TMP
特点
TMP是广谱抗菌药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常与磺胺类药合用,曾称磺胺增效剂,但对其他抗菌药也有增效作用,如与四环素、庆大、多粘合用,抗菌效果大大增强——故称抗菌增效剂
TMP不般不单独应用
因其抗菌力差,且易产生耐药性,与磺胺药合用,可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且抗菌效果增加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故与磺胺类药合用,达到双重阻断作用,由原来各自的抑菌作用转变为杀菌作用,亦可减少耐药性产生
一般
半衰期接近
TMP+SMZ——SMZCO
TMP+SD
SMZCO
SMZ:TMP=5:1
抗菌作用增加数倍至数十倍,抗菌范围也扩大,对伤寒杆菌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
粒细胞减少,可用四氢叶酸防治
致畸
肝、肾功能不全者、血液病、新生儿及早产儿慎用
第四十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影响因素及耐药性
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激活细菌自溶酶
抗菌类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穿透屏障
酶水解屏障
和PBPs的亲和力
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的结构及β-内酰胺类的穿透情况及其对β内酰胺酶与胞壁合成酶(PBPs)的关系示意图
细菌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的水解机制
β-内酰胺酶的牵制机制
PBPs发生改变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细菌自溶酶减少
☆<span class="underline">青霉素类抗生素</span>
天然青霉素
☆<span class="bold">抗菌作用与抗菌谱</span>
杀菌药
G+球菌:
G+杆菌:
G-球菌:
螺旋体:
体内过程
不耐酸
主要分布细胞外液及组织间液
主要经尿排泄,与丙磺舒协同作用
☆<span class="bold">临床应用</span>
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
螺旋体感染
G+杆菌感染
☆<span class="bold">不良反应</span>
毒性低
常见过敏反应(药疹、皮炎、血清病、过敏性休克)
☆<span class="bold">预防措施</span>
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溶液现配(过敏原: 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皮试
观察:注意和饥饿所致低血糖反应区别
准备抢救药物(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等)
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特点:耐酸,不耐酶
青霉素Ⅴ
耐酶青霉素类:异恶唑类青霉素
特点:耐酶,耐酸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广谱,耐酸,不耐酶
氨苄西林、匹氨西林
阿莫西林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广谱(G-杆菌、绿脓杆菌)
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
替卡西林
呋苄西林、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 美洛西林
抗G-菌青霉素
特点:窄谱(G-菌)
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药物发展趋势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特点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
t½长,分布广,穿透力强
无肾毒性,过敏反应少
临床用途广泛
与青霉素类相比
作用机制相同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不易产生耐药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5~10%)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西丁
拉氧头孢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泰宁
氨曲南
克拉维酸
+阿莫西林→奥格门汀
+替卡西林→泰门汀
舒巴坦
+氨苄→优立新
+头孢哌酮 →舒巴哌酮
三唑巴坦+哌拉西林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span class="underlin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span>
包括
红霉素、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耐药性
同类不完全交叉耐药
与β-内酰胺类无交叉耐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常用药物
红霉素
代表药
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及酯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难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span class="bold">肝</span>代谢,胆汁排泄
临床应用
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
幽门螺杆菌肠炎、支原体肺炎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性
肝损害
伪膜性肠炎
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临床应用
G+菌致呼吸道、软组织感染
替代β-内酰胺类和红霉素
对流感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作用增强
对支原体、衣原体等作用明显增强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½延长
☆<span class="underline">林可霉素类抗生素</span>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不与红霉素合用
临床用途:
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类
含:
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类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span class="underline">氨基苷类抗生素</span>
包括
天然氨基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西索米星、新霉素
小诺米星、大观霉素
半人工合成氨基苷类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抗菌作用与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互补
F抗G-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为杀菌药
多环节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增加膜通透性
☆<span class="bold">抗菌机制</span>
细胞膜通透性、各种蛋白质合成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起始阶段:
肽链延伸阶段:
终止阶段: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附着于菌体表面→胞膜缺损→胞膜通透性↑→细菌死亡
抗菌谱
G-杆菌:
G-球菌:
G+:
只对某些品种药有效,整体不敏感
绿脓杆菌:
结核杆菌:
厌氧菌:
体内过程
胃肠吸收极少或不吸收
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细胞外液
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
主要经肾小球原形排泄(90%)
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高,t½长
☆<span class="bold">耐药机制</span>
耐药菌株多
产生钝化酶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
作用靶位改变
☆<span class="bold">不良反应</span>
过敏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耳蜗神经损害
肾毒性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常用氨基苷类药物
链霉素
临床应用
鼠疫、兔热病
布氏杆菌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抗结核
不良反应:多而严重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过敏性休克
神经肌肉阻滞
口周、面部、四肢麻木
庆大霉素
抗菌作用
G+(金葡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G-杆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
临床应用:可与羧苄西林合用
严重G- 杆菌感染
绿脓杆菌感染如心内膜炎
原因未明的G-细菌混合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
肾毒性
前庭功能损害
卡那霉素
抗菌谱、临床用途类似链霉素
妥布霉素
抗菌谱、临床用途类似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耐药菌株感染
多粘菌素
抗菌作用
多数G-杆菌,尤其绿脓杆菌
杀菌药
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游离氨基+;G-菌膜磷脂磷酸根-
→膜通透性↑
临床应用
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局部绿脓杆菌感染
肠道感染或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
肾毒性
神经系统毒性
神经肌肉阻滞
过敏反应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
☆<span class="underline">四环素类抗生素</span>
包括
天然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地美环素
半人工合成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
天然四环素类
抗菌谱与抗菌作用:
G+菌、G-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放线菌、阿米巴
对绿脓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低浓→抑菌,高浓→杀菌
抗菌机制
与30s亚基A位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增加细胞膜通透性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
可与多价阳离子形成络合,影响吸收
临床应用——首选
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羌虫病
支原体→肺炎
☆<span class="bold">不良反应</span>
胃肠反应
二重感染
选择性低
☆对骨、牙生长的影响
其它
★<span class="bold">二重感染</span>
广谱抗生素长期大量应用,使敏感菌受抑,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所造成的继发感染
常见疾病
鹅口疮、肠炎
白色念珠菌感染
制霉菌素治疗
假膜性肠炎
金葡菌或厌氧难辨梭菌所致
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半人工合成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抗菌谱、作用机制同前
抗菌作用强,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临床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胆道感染
常见胃肠反应
米诺环素
长效、高效
美他环素
对耐四环素、土霉素的菌株仍有效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
抗菌谱:
G+ 、G-、厌氧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
副流感杆菌
百日咳杆菌
作用机制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体内过程
脑脊液中浓度高
主要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代谢
经尿排泄,尿浓高
临床应用
伤寒、副伤寒——首选
斑疹伤寒、沙眼、结膜炎
敏感菌致严重感染
☆<span class="bold">不良反应</span>
☆<span class="bold">抑制骨髓造血系统</span>
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span class="bold">灰婴综合症</span>
其它
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胃肠反应
甲砜霉素
抗菌谱和作用机制同氯霉素
用于呼吸、泌尿、肝胆系统感染
与氯霉素相比
交叉耐药、疗效不优、造血系统反应相同
☆<span class="bold">其他</span>
利尿药: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凝血系统:
1~2分
肾上腺皮质激素:
内分泌:
复习
脑端��
白皮书选择+判断
★
重点
☆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