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翻译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东汉桓帝以前的翻译2.佛经翻译3.明清之际的翻译4.现当代翻译。
编辑于2022-11-12 19:22:04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翻译理论
1. 东汉桓帝以前的翻译
在《周礼》和《礼记》里就有关于周王朝的翻译官职的记载
象胥:南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
舌人:周代译员的统称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诗歌翻译
2. 佛经翻译
时间阶段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是草创时期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
佛教翻译开端,直译
支谦
《法句经序》:我国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
首次提出译事不易
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
从东晋到隋,是发展时期
释道安
梁启超认为他是“中国佛教第一建设者”
“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鸠摩罗什
意译(文派)
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
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
慧远
厥中
《三法度》
僧睿
译名(名实)问题
首先是详细的理解原意,并反复考虑考虑汉译名是否对等,然后才能正确定名。
彦琮
八备
译者本身条件的问题
翻译要例十条
《辩证论》
唐代,是全盛时期
玄奘
“五不翻”理论
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以义不失,理不乖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译场上的11种分工
《大唐西域记》
北宋,是基本结束时期
赞宁
如翻锦琦,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比《堂吉诃德》早了600年
译经不必避用典雅之语,但又不可太俗
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
《义净传》
六例
3. 明清之际的翻译
徐光启
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梁启超称之为“字字精美如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欲求超胜,必须会 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翻译,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敌
马建忠
《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以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
善译
《拟投翻译书院议》
译事之难
记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起不同的地方,掌握两种的规律
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译文又能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这种要求不可谓不高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
发展翻译事业,培养翻译人才
统一翻译名词术语
提倡翻译政治小说
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外国作品
严复
信达雅
《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
林纾
与王寿昌合译《见巴黎茶花女遗事引》
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郑振铎
《飞鸟集》《新月集》
文学的可译性是绝对的
贺麟
《论翻译》
讨论翻译可译性问题最深入的一篇
章士钊
主张音译第一人
带头开展了一场有关西方学术专名的翻译方法的讨论。
4. 现当代翻译
鲁迅和周作人
直译与硬译
宁信而不顺
一定程度上的意译,或至少兼用意译
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非有复译不可》
矛盾
译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
《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
翻译工作的目的与功能的论述
适合一般人需要,足时利弊
翻译本身的艺术要求
《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
郭沫若
认为诗歌是可译的,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主张
内在的韵律
风韵译
《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两道手
林语堂
翻译是一门艺术
忠实,通顺和美。
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的中文。
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论翻译》——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的序文
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作为一 种艺术。
翻译的忠实标准
非字译
须传神
非绝对
须通顺
傅雷
重神似是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译者既以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最为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对于原作的“适应力”
白话文“一无规则,二无体制”。普通话没有什么文艺价值。
不赞成瞿秋白有关“绝对的白话”。赞成鲁迅提出的四不像的白话。
《翻译经验点滴中》《高老头重译本序》
钱钟书
化境
原作的投胎转世
翻译作品在艺术上胜过原作的可能性
译,秀,媒,讹,化
《林纾的翻译》
许渊冲
三美论
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他的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内容)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
中国的文法,比日本的古文还要不完备~~~~说的坏点,就是硬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最早又最明确的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工作(主要是文学翻译)的纲领性文件
《谈文学翻译》
让精通外文的人先把原诗翻译成汉语,再请诗人重新修改译文并加以润色,使译时更为诗化。
如果两个词都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其中一个还能传达原文的音美,那么译者应该是选择两者兼备的词。
即使一个词语只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音美的词汇强。
《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
三化论
深化
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
等化
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
浅化
一般化,抽象化,简词,合二为一。
《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本序言
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直译与意译》《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诗词翻译
译诗八论
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
译者依也:译文不能和原文统一,可以只以原文的字句为依据。
译者异也:译文以原文为依据时,可以创新立异
翻译的方法论
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
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
译者艺也:文艺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
译者益也:翻译要使人开卷有益,使人知之。
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怡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
翻译的目的论
创补失论
发挥译语优势论
文学翻译艺术观
诗词翻译凡人创新论
钱歌川
只要真能了解原意,又能用译语表达,是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的。
张若谷
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王佐良
翻译的作用及功能。
从文体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论述翻译。
关于译诗的问题。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金岳霖
译意和译味说
中国翻译理论
1. 东汉桓帝以前的翻译
在《周礼》和《礼记》里就有关于周王朝的翻译官职的记载
象胥:南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
舌人:周代译员的统称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诗歌翻译
2. 佛经翻译
时间阶段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是草创时期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
佛教翻译开端,直译
支谦
《法句经序》:我国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
首次提出译事不易
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
从东晋到隋,是发展时期
释道安
梁启超认为他是“中国佛教第一建设者”
“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鸠摩罗什
意译(文派)
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
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
慧远
厥中
《三法度》
僧睿
译名(名实)问题
首先是详细的理解原意,并反复考虑考虑汉译名是否对等,然后才能正确定名。
彦琮
八备
译者本身条件的问题
翻译要例十条
《辩证论》
唐代,是全盛时期
玄奘
“五不翻”理论
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以义不失,理不乖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译场上的11种分工
《大唐西域记》
北宋,是基本结束时期
赞宁
如翻锦琦,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比《堂吉诃德》早了600年
译经不必避用典雅之语,但又不可太俗
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
《义净传》
六例
3. 明清之际的翻译
徐光启
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梁启超称之为“字字精美如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欲求超胜,必须会 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翻译,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敌
马建忠
《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以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
善译
《拟投翻译书院议》
译事之难
记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起不同的地方,掌握两种的规律
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译文又能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这种要求不可谓不高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
发展翻译事业,培养翻译人才
统一翻译名词术语
提倡翻译政治小说
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外国作品
严复
信达雅
《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
林纾
与王寿昌合译《见巴黎茶花女遗事引》
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郑振铎
《飞鸟集》《新月集》
文学的可译性是绝对的
贺麟
《论翻译》
讨论翻译可译性问题最深入的一篇
章士钊
主张音译第一人
带头开展了一场有关西方学术专名的翻译方法的讨论。
4. 现当代翻译
鲁迅和周作人
直译与硬译
宁信而不顺
一定程度上的意译,或至少兼用意译
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非有复译不可》
矛盾
译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
《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
翻译工作的目的与功能的论述
适合一般人需要,足时利弊
翻译本身的艺术要求
《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
郭沫若
认为诗歌是可译的,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主张
内在的韵律
风韵译
《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两道手
林语堂
翻译是一门艺术
忠实,通顺和美。
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的中文。
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论翻译》——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的序文
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作为一 种艺术。
翻译的忠实标准
非字译
须传神
非绝对
须通顺
傅雷
重神似是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译者既以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最为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对于原作的“适应力”
白话文“一无规则,二无体制”。普通话没有什么文艺价值。
不赞成瞿秋白有关“绝对的白话”。赞成鲁迅提出的四不像的白话。
《翻译经验点滴中》《高老头重译本序》
钱钟书
化境
原作的投胎转世
翻译作品在艺术上胜过原作的可能性
译,秀,媒,讹,化
《林纾的翻译》
许渊冲
三美论
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他的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内容)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
中国的文法,比日本的古文还要不完备~~~~说的坏点,就是硬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最早又最明确的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工作(主要是文学翻译)的纲领性文件
《谈文学翻译》
让精通外文的人先把原诗翻译成汉语,再请诗人重新修改译文并加以润色,使译时更为诗化。
如果两个词都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其中一个还能传达原文的音美,那么译者应该是选择两者兼备的词。
即使一个词语只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音美的词汇强。
《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
三化论
深化
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
等化
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
浅化
一般化,抽象化,简词,合二为一。
《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本序言
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直译与意译》《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诗词翻译
译诗八论
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
译者依也:译文不能和原文统一,可以只以原文的字句为依据。
译者异也:译文以原文为依据时,可以创新立异
翻译的方法论
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
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
译者艺也:文艺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
译者益也:翻译要使人开卷有益,使人知之。
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怡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
翻译的目的论
创补失论
发挥译语优势论
文学翻译艺术观
诗词翻译凡人创新论
钱歌川
只要真能了解原意,又能用译语表达,是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的。
张若谷
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王佐良
翻译的作用及功能。
从文体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论述翻译。
关于译诗的问题。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金岳霖
译意和译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