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诗十九首》(其五)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太有意思了,因为从头到尾在非常短的瞬间当中,而这个诗人不过就是看到了虚无缥缈的一个楼,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竟然就能够想象幻梦出如此具体,如此感人的一种终极的生命对象
编辑于2022-11-14 09:05:01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古诗十九首》(其五)西北有高楼
1.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首先这个高楼是在西北,因为大家读过这些“神仙”文献,所以你应该知道方位是有特殊意义的。西北是什么?西北是寒冷、冰凉接近天界,或者是接近仙界。那样一种基本的地理的想象。在中国的地势上,基本上所有的河流往东流,或者是少数因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因而河流往东南流。西北相对应的就是河流的起源,在那里高、寒而且带有神秘性。
“西北有高楼”,从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而且感受上是冷的,色调是灰色的
上与浮云齐”,也就是让我们联想起《搜神记》里的故事了,好像跟“仙”是有关系的。讲到了“浮云”,在中国文学文字的运用上,“云”和“浮云”又不一样。“云”的联想是高,高不可攀,或者是刚刚讲的西北高楼一样的,是带有神秘感的
“名利于我如浮云”,“浮云”也就变成了世俗当中无从追求,也不应该去追求的东西。追求了也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办法掌握。
2.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第五首的西北高楼看了却先看到了窗,那是“交疏结绮窗”,那个窗是窗棱,窗棱还不像是我们现在一般所使用的,那是非常繁复的花纹,织绣一般细腻复杂,这当然不是平常人家,会有高楼,本来就不是平常人家。
抬头看窗的过程当中,对这个楼有了更具体更细致,同时却也更疏离的那种理解。所以下一句叫做“阿阁三重阶”,“阿阁”这个“阿”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阿”其实不过就是指着这个阁,这个阁一共有三层,可是不过因为秦始皇的阿房宫用了这个字当做它的名称
“阿阁三重阶”也可以解释成如此庞大的阁楼,竟然还有高高的三层,本来就已经在西北了,那是一个高的形象、高的联想。高楼它还有三重阶,又高又大,那楼梯爬上去,不是一次就可以爬到顶。一排楼阶先上到这里,再一排楼阶再往上,再一排楼阶再往上,所以它不只是高,而且非常的雄伟。
3.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阿阁三重阶”,看到了这样的房子,然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上有弦歌声”,是从上面传下来的声音,真正激动感情的事情,这传下来的声音,“音响一何悲”,从上面传下来的却是悲音,悲哀的音乐。悲哀的声音从楼头,而且是和“浮云齐”的这么高的这种楼头传下来,因而奇特的是那不是仙乐,竟然是哀声、哀乐,“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4.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典故的重点是“杞梁妻”,“杞梁妻”来自于《琴操》,《琴操》相传是蔡邕写的。我们在讲王充《论衡》的时候,提过蔡邕,他是东汉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名鼎鼎的才子,《琴操》从书名看就知道这是讲音乐的,讲琴的,在书里记录东汉流行的一首曲子,叫《杞梁妻叹》,不只是讲这个故事,讲这个曲子,那个声音的哀,简直就像《杞梁妻叹》那么样的悲凉
为什么叫做《杞梁妻叹》?因为那个声音太悲哀,就联系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是杞梁殖,杞梁殖去世了之后,他的妻子哀叹说“上则无父”,我父亲已经死了。“中者无夫”,我现在先生又死了。“下者无子”,我跟我的先生也没有留下儿子来,“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我活着还能够有什么样的意义?我还如何证明我对任何人是有用的呢?死了也就算了。所以“援琴而鼓之”,她就操琴演奏出这样的音乐。“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那是她的死亡之颂,绝命之颂,绝命之声,因而后来称之为《杞梁妻叹》。
另外还有一件事,杞梁妻她叹什么?那就是叹孑然一生,不要忘了这个感叹,“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一个女人最悲凉的情况,那就是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对任何人都没有继续活下去的特殊的意义,没有人珍惜她,也没有人需要她。
将这个典故补上去了之后,我们就更清楚地说,那个楼头上面传下来声音,听在这个诗人的心里,他就开始好奇这个人到底是谁,在声音里面竟然有一种极度孤绝从那里传过来,这绝对是一个孤单的极度寂寞的人所发出来的声音。因而诗人在心里产生了高度的同情,他看不到人,楼那么高,窗子又不打开,他只能够听到从那个上面传来的声音
5.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因而“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这两句多好。这两句诗对我们形容,他听到声音,而且那声音和这个人之间的关系,“清商”这是调名,它是个小调,这个调本来就是一种产生哀凉感觉的调。那悲哀的声音,他听从楼上是随着风飘出来的,那也就知道这不是坐在音乐厅里听,不是有一个演奏者特别在那里为你演奏。这个时候因为有风,所以听到的是断断续续,声音是飘渺,甚至难以琢磨的。正因为飘渺,反而对人的感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和冲击。因为让你有好大的想象的空间,怎么会哀凉到这样的地步?或许是因为其中有一些比较高兴的声音,我们没听到,刚好没听到,是这样吗?
而且还有一句“中曲正徘徊”,那就表示并不是从曲子一开头就听到,是走到这里,风把声音吹过来,从中间听到了这么一段,并没有从头听,所以心理感应跟联想,就觉得这个曲子像是没头没尾地在那里打转,在那里徘徊。 那个徘徊的意象,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是谁,他也没跟我们解释跟交代,他为什么跑到西北有高楼的这个地方来,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他是路过了一个地方,因而那种徘徊和他路过的心情就结合在一起。甚至就是因为到了这里,听到了这个声音,发动了他的想象力,他突然不想走了,他开始变成他在楼旁边徘徊。因为他在那里徘徊,连带着觉得音乐好像也在徘徊一样,这是“中曲正徘徊。”
6.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一弹再三叹”,既然觉得这个音乐是在徘徊,越听就好像音乐里每弹一个音,那都带着三声的叹息从上面撒下来,悲苦不已。“慷慨有余哀”,“慷慨”是激动的意思,慷慨激昂。所以这个人在弹琴的时候,他能够想象她一定在心里有激动的理由,那就表示有很深的情感,因而引发了很深的悲哀
7.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到这里其实都是他的想象。他继续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诗人非常同情这位歌者,但是和前面用的典故“杞梁妻”不一样,“杞梁妻”照着《古今注》的说法,因为她孑然一身,这是最苦的。但是这个诗人转了一种方式说,他说你的苦如果是来自于你的孤单,孑然一生,这是值得同情值得怜惜的
但是比你现在这种状况的苦,还要更值得怜惜,或者是更值得遗憾的是,你把这样的一种痛苦,借由音乐传递出来,可是如果没有人听到,没有人听得懂,连一个知音者都不在,那不就是双重的更加重了的苦吗?也就意味着如果能够有一个知音,也许你也就不再那么样的孤独了。所以全部联系在一起,“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没有知音,很苦,你好可怜。但别担心,我听到了,我就是那个知音者。
8.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所以心里面马上往下想,“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个时候就想要去追求那个完全不曾见到的人,但光是从这样的一个情境跟这样的声音,跟这个声音当中追寻求取知音,就让诗人感觉到楼头上的那个人,是他要的伴侣,他的心飞起来了
他认为这个人当然是女人,他是女人的知音,他就可以带着她飞起来。“愿为双鸿鹄”,另外一个版本是“愿为双鸣鹤”。为什么有两个版本?因为“鸿鹄”和“鸣鹤”这两个词,在字形上是非常容易窜错的。不过这两个不同的版本,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强调的重点
那“双鸿鹄”主要指的是高飞,鸿鹄可以飞得非常的高,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它们在很高的地方,飞过去的身影。但如果是“鸣鹤”,那就表示重视的是声音,我可以跟你一唱一和,这就跟刚刚的音乐关联在一起了
“鸿鹄”有“鸿鹄”的道理,“鸣鹤”有“鸣鹤”的道理。另外“鸿鹄”又和“浮云”对照,离开这个尘世,我带着你离开,因为我是你的知音,有了我,你就不再是上无父,中无夫,下无子。因为我们两个人可以一起离开这个俗世、尘世,找到一个更高远、更美妙的地方去
《古诗十九首》(节选) 之五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首诗太有意思了,因为从头到尾在非常短的瞬间当中,而这个诗人不过就是看到了虚无缥缈的一个楼,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竟然就能够想象幻梦出如此具体,如此感人的一种终极的生命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