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动复习】第二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普通动物学复习】第二章多孔动物门知识总结, 包括多孔动物门的主要持征以及重要代表动物等内容,相对还是比较详细的,大家可以拿去借鉴一下。PS:主页有其他章的,感兴趣的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2-11-14 15:36:11 广东第二章 多孔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与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
有性生殖
胚前发育
胚胎发育
受精与受精卵
卵
少黄卵
中黄卵
多黄卵
卵内物质分布
植物极
营养物质(卵黄)较多、卵裂速度较慢、 浓度高
动物极
营养物质(卵黄)较少、卵裂速度较快、 浓度低、细胞核偏位于动物极
卵黄较其它细胞的比重大, 植物极总是向下
精子
卵裂
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见于少黄卵
均等卵裂:卵黄分布均匀, 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即 卵裂形成的细胞)大小相等, 如文昌鱼
不均等卵裂:卵黄分布不均匀,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均匀,如蛙
不完全卵裂:卵裂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多见于多黄卵
盘裂:卵裂只限于动物极的细胞质部分,如鸡
表面卵裂:卵裂只限于卵的表面, 见于中黄卵,如昆虫
受精卵的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的区别
受精卵每次分裂之后, 新的细胞未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
囊胚的形成
囊胚:受精卵通过卵裂而形成中空的球状胚 囊胚腔:细胞中央形成一个明显的空腔 囊胚腔周围的细胞构成囊胚层 囊胚腔的出现使配体细胞的活动有了充分的空间
1、腔囊胚
2、实囊胚
3、表面囊胚
4、盘状囊胚
胚层
亦称为生殖上皮,但较少使用,是动物胚胎形成时的一群细胞
所有动物都具有胚层,其中脊椎动物的胚层构造特别显著,而海绵动物的胚层最为简单,通常会产生两到三层主要组织层(有时候称为初级胚层)。辐射对称的动物(如:腔肠动物)具两个胚层的构造,包含内胚层、外胚层;两侧对称的动物则具有三个胚层的构造,较辐射对称动物多了位在内胚层与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
所有胚层内的细胞最终发育成动物的各项组织与器官
原肠胚的形成
内陷
囊胚植物极细胞内陷,最后形成两层细胞
在外面的细胞层为外胚层
在内陷入的细胞层为内胚层
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为原肠腔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
某口动物
原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原口形成口的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 在相反方向的一端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
内移
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
外包
动物极细胞分裂极快,植物极细胞分裂较慢,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
分层
囊胚细胞分裂时分为内外两层,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为外胚层
内转
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内转,伸展形成内胚层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随着胚胎发育的继续进行,大多数动物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了中胚层,同时伴随着体腔的形成。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是真体腔
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的出现
两种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
中胚层细胞: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多次分裂,形成多细胞,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
体腔:由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
体腔囊:在原肠背部两侧, 内胚层向龔胚腔突出成对 的囊状突起
体腔: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 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 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为体腔
因体腔囊来自原肠的背部两侧, 所以有叫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法称为肠体腔法
体腔: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
人的体腔由膈肌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的叫胸腔,里面有心脏和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内有胃、肠、肝、胆囊、脾和肾等器官。
无体腔
扁形动物
三胚层
内胚层
中胚层
形成实质组织
能储藏水分和养料,提高机体抗干旱、耐饥饿能力
外胚层
假体腔 (初生/原体腔)
真体腔 (次生体腔)
环节动物以后
端细胞法
体腔囊法
真体腔和假体腔的区别
来源
真: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的体腔
假: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
肌肉层
真、假都具有体壁肌肉层,真有来自中胚层的肠壁肌肉层,假无肠壁肌肉层,假的肠壁依然是一层单细胞
体腔膜
真有
假无→器官系统游离在假体腔内
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充满体腔液
与外界相邻的孔道
真有排泄管,背孔直接与外界相通,假无孔道
小室
真有被隔膜分成的小室,假无
胚层的分化与器官建成
外胚层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附属结构(消化道的两端)
中胚层
骨骼、肌肉、循环系统、排泄与生殖系统
内胚层
肝、胰等腺体,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
上皮组织的来源最复杂。其他组织来源较单一
胚后发育
幼体产出的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胚后发育类型
直接发育或无变态发育
间接发育或变态发育
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
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 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和系统的形成、子代个体成长直至性成熟的全过程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个体的生理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结构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胚胎期: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幼体形成破卵而出或离开母体之前的阶段
胚后期: 从幼体破卵而出或脱离母体以后的阶段
系统发育:种族发育史,也称系统发生 也可指一个类群(如某个科属种)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生物发生律
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古生物学证据
形态学证据
胚胎学证据:生物发生律
学说
群体学说(起源于群体鞭毛虫)
原肠虫学说
吞噬虫学说
扁囊胚虫学说
合胞体学说(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共生学说
中生动物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侧生动物:多孔动物们【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除原、侧、以外
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身体由少数细胞构成,外层为具纤毛的体细胞,内层是轴细胞
无器官分化,消化、排泄、呼吸等生理机能都由细胞完成
全部寄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
生活史复杂,包括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
分类
菱形虫纲
双胚虫
直泳虫纲
直泳虫
主要特征
体制和体色
多数不对称,形态多样、不规则
群体或单体
颜色多样
体孔和管道
白枝海绵体壁构图
细胞及组织分化
体壁
由两层细胞构成
皮层
扁细胞:保护作用、调节水流
有能收缩的肌丝,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有些变为肌细胞,围绕着入水小孔或出水口形成能收缩的小环控制水流
孔细胞:组成入水小孔
在扁细胞之间穿插,形成单沟系海绵的入水小孔
中胶层
胶状物质
变形细胞(原始细胞):支持(骨针或海绵质纤维);生殖(原细胞);部分消化、排遗
芒状细胞:神经传导
胃层
领细胞:取食、消化、排泄、呼吸、参与生殖
疏松结合,没有细胞间连接,一般没基膜,之间为中胶层
具有水沟系
类型
单沟型
水流自进水孔流入, 直接到中央腔,领细胞在中央腔
双沟型
具有流入管和辐射管, 领细胞在辐射管
复沟型
管道分支多, 中胶层中有很多具领细胞的鞭毛室
水沟系的功能
摄食和营养
由于领细胞的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水沟系,水流中的食物颗粒附在领细胞的领上,然后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
呼吸和排泄
细胞依靠渗透作用与外界水体和水沟系中的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和排泄可溶性代谢废物
繁殖及发育
无性繁殖
出芽繁殖
海绵动物出芽生殖时, 某些变形细胞由中胶层移到母体表面, 然后由外突出发育成小的芽体, 芽体逐渐长大成为新的个体,新的个体与母体脱离, 或与母体连在一起形成群体
形成芽球
裂体生殖与再生
有性生殖
受精
异体受精,没有生殖腺
两囊幼虫
多孔动物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处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极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极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因发育过程经历了两个囊胚腔,故称为两囊幼虫
胚胎逆转
两囊幼虫形成后,具鞭毛的动物极内陷,最终形成胃层,植物极包住动物极,最终形成皮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形成外胚层),多孔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这种特殊现象称为胚胎逆转
生态特点
分布很广
固着生活
滤食性动物
生活于环流环境
分类
已知的海绵动物约1万种
根据骨针、水沟系等特征,分为三纲
钙质海绵纲 (骨针为钙质)
同腔目:白枝海绵
异腔目:毛壶、樽海绵
六放海绵纲 (骨针六放,为硅质)
六放星目:偕老同穴
双盘目:拂子介
寻常海绵纲 (骨针硅质,复沟型)
四射海绵亚纲
胶海绵目:糊海绵科
同骨目:多板海绵科
异骨目:洗手钵海绵科、南瓜海绵科
经济意义
海绵可以吸药液,血液,脓汁, 擦机器
海绵会造成堵塞水道和使牡蛎死亡
有些淡水海绵要求环境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作为水环境的鉴别之用
主要特征
1. 体型多数不对称、固着生活海水、淡水中
2. 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分化, 体壁为两层细胞、具水沟系
体壁
皮层
扁细胞:
保护、调节水流
孔细胞:
形成入水小孔
中胶层
变形细胞:
成骨针C 、成海绵质 C 、原 C
芒状细胞
神经传导
胃层
领细胞:
摄食、消化、排泄、呼吸
具有水沟系
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3.
运动——固着生活
感觉——无神经系统(芒状C)
取食——水沟系统的水流,领鞭毛C
消化——细胞内消化
循环——细胞间的渗透
排泄——水沟系统的水流,领鞭毛C,变形C
呼吸——水沟系统的水流,渗透呼吸
4.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变形C)和形成芽球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
发育特点: 发育过程中出现两囊幼虫和胚胎逆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