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动复习】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
【普通动物学】第四章扁形动物门知识总结, 包括主要持征以及重要代表动物等内容相对比较喜欢详细的,大家可以用来复习。PS:主页还有其他章的内容,欢迎围观。
编辑于2022-11-14 15:49:07 广东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
主要特征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通过动物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又称左右对称。
意义
两侧对称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机能分化
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机体的机能和效率明显提高
前段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神经和感官向前方集中,出现头部,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为动物爬行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爬行的先决条件
进化意义
两侧对称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所以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三胚层(中胚层形成实质和肌肉两种组织)
中胚层出现及其意义
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器官组织的分化,为器官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扁形动物首次出现中胚层, 并分化成二种组织
实质组织
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 也称间质
分布: 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 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 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
功能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肌肉组织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异化作用加强→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虽然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和肌肉层,但无体腔
意义
为身体内部器官系统的分化提供了基础
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体壁为皮肤肌肉囊(表皮+肌肉组织)
皮肤肌肉囊
外胚层—表皮层
非细胞结构的基膜
中胚层——肌肉
环肌
斜肌
纵肌
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口、咽、肠
肠壁: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和腺细胞
寄生生活者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
涡虫:咽+肠(多分支)
吸虫:咽+肠
绦虫:无消化器官
消化系统的复杂程度跟其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
排泄器官为原肾管型
原肾管
是细胞内管
一端由焰细胞封闭的盲管
见于扁形动物、袋形动物以及原始的环节动物
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
基本单位是焰细胞
一个中空的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体中多余水分、液体、废物,把它们送到收集管,再送到较大的排泄管、最后由排泄孔排出体外
外胚层内陷形成
成对出现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肾孔)组成
总: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补充:后肾管
后肾管较原肾管高级
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
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
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两者对比
后肾管是中外胚层共同来源,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而原肾管则是由外胚层陷入体内形成的
后肾管两端开口,一端是漏斗状的收集结构,另一端通往体外,但一些蚯蚓的后肾开口于消化道。而原肾管是一端由焰细胞封闭的盲管
后肾管是由上皮细胞围成的。而原肾管是胞内管
后肾管收集液体,而原肾管是利用渗透作用集得液体,效率低
↓
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代谢废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梯式神经,有较发达的感觉器官
眼点:辨别光线的明暗
耳突:司味觉、嗅觉和触觉
梯形神经系统:由“脑”和脑向后发出的 两条纵行神经索及两条纵行神经索之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组成
系统
运动——有方向的运动
感觉——梯式神经系统
取食——咽外翻捕食(涡虫)
消化——细胞外消化
循环——细胞间的渗透扩散
排泄——原肾管(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
呼吸——渗透呼吸
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 分裂和再生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受精
淡水个体产卵囊于体外
海产种类发育多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
出现了由中胚层形成的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属腺体
分类及代表动物
涡虫纲 (三角涡虫) 体表被纤毛,具杆状体.肠发达,自由生活
主要特征
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
涡虫类具有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单咽目有临时肛门)
无专门的系统
呼吸通过体表进行
原始的排泄系统
具焰细胞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多为雌雄同体,一般生殖系统复杂
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多数海产种类间接发育,有牟勒氏幼虫阶段
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生活环境
生活在淡水溪流的石块下,以小型水生动物如甲壳类或环虫为食
外部形态
体长10 ~15mm , 身体扁平柔软
背面: 灰褐色
腹面: 灰白色, 密生绒毛,
前端三角形, 两侧各有一个耳突
头部背面有两个眼点
口位于腹部
内部结构
体壁——皮肤肌肉囊
外胚层—表皮层
柱状上皮细胞+腺细胞
非细胞结构的基膜
中胚层—肌肉
环肌
斜肌
纵肌
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环肌、纵肌、斜肌)紧贴在一起,形成体壁包裹全身,具保护和运动机能,这种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是扁形动物、原体腔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表皮
由外胚层来源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分布有杆状体,遇到刺激排出体外,弥散有毒性粘液,具捕食和防御功能
腹面的上皮细胞:外表面长有纤毛,可做游泳状爬行
基膜
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位于表皮下
肌肉层
环肌
紧靠在基膜下
斜肌
位于中间,肌层薄
纵肌
位于内层,肌层厚
这种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肌肉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具保护和运动功能
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充满实质,具有储存水分、营养、保护、运输等功能
消化系统
由口、咽和肠道组成
口:位于身体腹面稍靠后端的位置
咽:呈长吻状,取食时从肌肉层的咽鞘
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管,因无肛门,为不完全消化系统。不能消化的食物由口排出。肠壁为来源于内胚层的柱状上皮,无肌肉层
循环和呼吸
通过体表和实质组织完成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循环: 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呼吸: 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排泄系统
外胚层形成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功能: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
一部分代谢产物通过体表渗透作用排出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型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索, 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眼点
一对, 只能感光, 不能成像
特点: 避强光, 趋弱光
耳突
一对, 富有感觉细胞, 能感受味觉和嗅觉
非听觉器官
触觉细胞: 表皮中
生殖与再生
生殖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
在口的后部收缢断裂成二个子体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固定生殖腺和输出管道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 一对) , 卵黄腺, 输卵管,生殖腔, 生殖孔, 受精囊( 交配囊)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 多个) , 输精小管, 输精管,储精囊, 阴茎, 生殖腔
卵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
由卵黄供给
具有交配行为, 体内受精
再生
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的一种生理现象
类型
生理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
发育研究模式动物
身体任何部分都能再生
大量成体全能干细胞
饲养容易、成本低
直接发育
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 不经过变态,而直接长成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基本相同
间接发育
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 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及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异, 须经过变态才能成为成体的发育方式
海产涡虫类具有牟勒氏幼虫阶段
涡虫纲自由生活的结构特征
皮肤肌肉囊发达
有纤毛、杆状体和保护色
消化系统较发达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分类
分类依据
消化管的有无及复杂程度 (生殖系统结构)
无肠目
单肠目
三肠目
多肠目
旧分类体系
无肠目
具一简单的咽,无消化管,由消化细胞行细胞内消化
旋涡虫
单肠目
具简单的咽及囊状具纤毛的肠
微口涡虫
三肠目
具皱褶管状的咽肠分3支
笄蛭涡虫
多肠目
具皱褶咽及多分支的肠
平角涡虫
新分类体系
原卵巢亚纲 (无卵黄腺)
无肠目
大口虫目
链虫目
多肠目
新卵巢亚纲 (有卵黄腺)
卵黄上皮目
原卵黄卵巢目
新单肠目
切头虫目
三肠目
吸虫纲 (华支睾吸虫、血吸虫)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肠道简单, 有口吸盘、腹吸盘,寄生
主要特征
全部营寄生生活,多数为体内寄生
体表无纤毛和杆状体,有保护性的皮层
具附着器官,如吸盘等
消化系统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退化
外寄生者行有氧呼吸,内寄生者行厌氧呼吸
生殖系统复杂,生殖机能发达
生活史复杂,内寄生者有 2 或 3 个寄主,具多个幼虫期
代表
华枝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日本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
形态结构
体扁平、透明,具树枝状精巢
固着器: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形状:形似葵花子
寄生于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病症为消化不良、水肿、贫血、乏力、肝肿,可致肝硬化
体壁结构
消化系统
消化管摄食
体表吸收养料
口、咽、食道、肠
原肾管型
呼吸系统
厌氧性呼吸方式
生活史
幼体生殖: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第一中间寄主:淡水螺(沼螺、钉螺)
第二中间寄主:鱼、虾
囊蚴
终末宿主:人、狗、猫等
肝胆管
侵入虫态:囊蚴
离开虫态:虫卵
代表动物——日本血吸虫
预防
控制传染源(普查虫源,粪便、水源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钉螺、灭杀尾蚴)
防止感染、治疗病人(畜)
分类
单殖亚纲
特征
体外寄生
不更换宿主
固着器在体后端,为锚或小钩
常见种类
三代虫
指环虫
盾腹亚纲
特征
内或外寄生
多无寄主的专一性
吸盘结构特殊
常见种类
盾腹吸虫
复殖亚纲
特征
体内寄生
更换宿主
多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常见种类
肝片吸虫(羊肝蛭)
寄生在人,牛,羊动物的肝脏,中间寄主是椎实螺
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吸虫
寄生在人的小肠,中间寄主是淡水扁卷螺
吸虫与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皮层为合胞体,营养和抵抗宿主的免疫作用
具有吸附器,如肌肉发达的吸盘等用以固着
神经系统退化;内寄生种类眼点等感觉器官退化
消化系统简单
内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
强大的繁殖能力(生殖系统发达,产卵量大;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生殖,产生大量后代)
复杂的生活史,寄生者有2或3个寄主,具多个幼虫期
绦虫纲 (猪带绦虫)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无肠道,头节具吸盘,寄生
主要特征
全部为内寄生世界性分布
成虫扁平带状,体分头节、颈部、节片3部分。附着器官(吸盘、小钩等)集中于头节
体表纤毛消失,亦无棘,感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
皮层具微绒毛,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都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繁殖力强大。多有一个中间寄主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形态结构
外形
头节
顶突
小钩
吸盘(4个)
以附着在肠粘膜
颈部
较细不分节,与头节无明显界限,能不断以横分裂产生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
节片
幼节
未成熟节片: 宽大于长, 内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全
成熟节片
成熟节片: 近方形, 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排泄管
孕卵节片
孕卵节片: 长大于宽, 只有充满卵的子宫, 其他器官退化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间寄主为猪
体壁
合胞体构成的皮层以及基膜,环肌、纵肌,实质
与吸虫相似,但皮层的表面有很多微绒毛,增加表面积
合胞体:许多大细胞的细胞质延伸、融合而形成的。内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细胞本体下沉到实质中
可通过胞饮作用摄入营养物质
胞饮作用:是指物质进入活细胞膜内的主动运输形式
活细胞摄取微粒时,首先是细胞的原生质围绕各种物质流动,然后重新形成细胞膜,并把这些物质包裹起来,以后这些粒子就变成细胞的内含物。若被卷入的是液体,它就在原生质中形成充满液体的小液囊(胞饮泡)。这称为胞饮作用。
具有保护、气体交换、排泄、营养吸收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器官完全退化,通过体表渗透作用吸收寄主的营养
呼吸
厌氧呼吸
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
两对侧纵排泄管(背、腹各一对),每个节片后端由横排泄管与2条腹排泄管相连
成熟节片的背排泄管消失
最末节片后端左右腹排泄管会合,由总排泄孔通体外。该节片脱离后则由两条排泄 管直接与外界相通
神经系统
脑、纵神经索、环神经
神经系统不发达,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
生殖系统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
每一成熟节片有150-200个精巢,散布在实质中
每一成熟节片有卵巢一对(3叶)
雄性生殖器官
泡状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囊—生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
绦虫纲适应高度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身体为带状, 分头节、幼节、成熟和孕卵节片
体表为皮层, 有微绒毛, 可直接吸收营养物质
附着器官集中在头节, 包括吸盘和小钩等
消化系统完全消失
感觉器官完全退化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繁殖力特强
分类
单节亚纲
旋缘绦虫
多节亚纲
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包虫病
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化学性作用
机械性作用
传播微生物,引发病变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先天免疫
获得性免疫
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减少传染源:普查、治疗病人,消灭虫源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中间宿主,做好粪便、水源管理
防止被感染:加强防卫意识,防止人和家畜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