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知识点总结,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教会音乐理论,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编辑于2022-11-15 21:58:34 北京市西方音乐史
第一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第一章 古希腊音乐
第一节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
词源Music——muse——宙斯与记忆女神莫涅莫辛苦费所生九女儿
音乐功能:充满神性,古代人认为,音乐能驱邪感冒治病能净化肉体和灵魂,使人崇高向善
(二)古希腊的乐器
里拉(lyre)
由手指或拨片拨弦发生,最初由龟壳张弦制成,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
歌唱伴奏 诗歌吟唱
业务音乐家喜用
阿夫洛斯(aulos)
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
此乐器声音比较坚硬和具有穿透力,具有狂放和野性的力量,是狂欢节和悲剧演出中使用的重要乐器
一种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类型,双管阿夫洛斯使用更普遍,据说可以演奏多声效果
(三)诗歌的繁荣
抒情诗
里拉伴奏
特尔潘德(Terpander,前7C)
里拉从四弦增加到七弦
诗歌庄重和谐,具有古代遗风
诗歌与合唱(战歌)
亚底加——提尔泰尔斯(Tyrtaios,前7c中叶)
战歌——出站前斯巴达人都要去听战歌增加战士为国捐躯的勇气
爱情抒情诗
女诗人萨福(前612 ~ 557 )
写爱情抒情诗著名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人世间有义和悲欢离合情感描绘,共写诗九卷 萨福还在列斯保建立音乐学校,为富有家庭女孩学习唱歌
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合唱诗歌
达罗斯(518~442)
合唱往往用于各种集体性的节庆仪式,场合如赞颂奥林匹克节,歌颂竞技会获奖胜利者和他们的城邦
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训诫风格,庄重辞藻华丽形式完美
崇高颂歌的典范
(四)古希腊戏剧
希腊戏剧产生于希腊宗教神话,但他已经超越民间的原始系数是希腊文明走向理智和成熟的体现
埃斯库罗斯(Aischulos,525~456)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496~406)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485~406)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一)音程和音阶理论
(一)音程和音阶理论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50)
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形象的人
发现纯八、五、四度
四音音列
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bus)
完整音列体系
大完整音列体系
小完整音列体系
调式
多mi
副多la
弗re
副弗sol
利do
副利fa
混si
记谱法(字母、符号)
音乐本质理论,涉及哲学、艺术、美学
(二)音乐社会功能学说
“善”出现,音乐的武术功效也随之演化成音乐讲话功效,音乐能驱邪防病的原始意念变成了音乐使人向善的道德的态度。
不同调式有着不同情感
多利亚
阿波罗神
质朴、具有男子气质,使人安静的力量
弗利几亚
狄尔尼索斯
属于东方部落,后入希腊,具有酒神精神,激发热情,但容易使人陷于享乐丧失意志,柏拉图要求公民拒绝享受这种音乐
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体育太多人就会变得愚昧,音乐太多人就会变得软弱,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应该符合规则(nomos)——双关的意思,既有政治上的“法律”或“规范”,也指旋律布局“法规”或“均衡”
第二章 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音乐特点:实用化、典仪化,集体性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
乐器:
大号:铜制,用于军乐,,管长一米多
水压风琴:常用于戏院、剧院,以及家庭
基萨拉琴:发展出18根弦,由两人演奏大型基萨拉琴
家庭音乐兴起
音乐职业化
罗马音乐空前繁荣,但背后缺隐含着忧患:所有地方几乎成为传播音乐场所,导致哲学与科学发展又到抑制
第二节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1~2世纪
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
音乐观
世俗的娱乐性音乐遭到排斥,古代隆重的庆典、节日、比赛销声匿迹,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以人们对彼岸幸福的渴求联系在一起,而显得空前凝重和肃穆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 476~14、15世纪
第一章 中世纪教礼拜音乐
第一节 格里高利圣咏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约八、九世纪,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的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丽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社会历史原因
754年丕平在教皇支持下登基加冕,身为法兰克王,丕平回报教皇,废除管辖地原有的高度圣咏引进纯正的罗马教仪,其子查理继续其父传统,进一步取缔地方圣咏,强行推行罗马化的礼拜仪式。 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会和世俗完全相互利用的结果,他不过是政权连应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
产生
最开始没有歌词,后法兰克人民为了发展掌握罗马圣咏,行办学校,引进罗马歌手。邀请英国籍学者【阿尔昆Alcuin,735~804】管理教会学校,增补并完成圣咏歌谱。结果圣咏的记谱在高卢比在罗马得到更早的发展
传递方式
口传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基本功能
服从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
无伴奏的纯人声(男生)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词来源
圣经、诗篇。音乐服从唱词
音乐特点
旋律平缓,以级进为主,偶尔四、五度上行跳进后往往反向缓慢下移,音域狭窄
歌唱方式
独唱
齐唱
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交相呼应)
应答歌唱(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
礼拜仪式咏唱
诵经祈祷
平调似半唱半练朗诵风格
礼仪歌唱
庄重和神圣权利特征增强
圣咏风格
1、音节式
一个旋律音对应歌词的一个音节,音域一般比较狭窄
2、纽姆式
若干音可能是两个到五个生字,更多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这种风格,这种音节比音节式在旋律上流动
3、花唱式
有一个花唱片段对应歌词的音节这,个花唱片段少则十几个音多少50多音,具有华丽装饰特征
圣咏音乐形式
诗篇歌调
最古老的圣咏。一般有一个短小旋律引入,歌调主体建立在一个静止的吟诵音(reciting tone)上,有一个作为过度连接引入后面紧跟着交替笙歌
应答圣歌
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用于升阶经、哈利路亚
赞美诗
很古老的圣咏歌唱形式,由米兰大主教盛安布罗斯从拜占庭引进,歌词有格律的诗体,属于音节式,只用于日课的礼拜仪式
第二节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一)日课 (Daily offices)
祈祷、诵经、唱赞美诗
本尼迪克(本笃),创立修道院
晨祈(matins) 午夜与天亮之间2~3点
早祈(lanuds) 拂晓
早课(prime) 6时左右
第三课(terce) 9时左右
第六课(sext) 中午
第九课(none) 下午3时
晚课(vespers) 日落之前
夜课(compline) 就寝前
收集在《日课交替合唱集》
(二)弥撒 (mass)
纪念耶稣
专用弥撒(根据节日歌词变动)
常规弥撒(唱词不变)
第三节 教会音乐理论
(一)音乐美学
中世纪最权威音乐理论家
阿米修斯•曼留斯•塞维里努斯•波埃修斯 “最后一位罗马人”《音乐体制》
《音乐体制》
根据古人:毕达哥拉斯、阿里斯多赛诺斯,音乐思想
强调音乐道德影响力和音乐教育作用,把音乐主要看成是一种认识规律、法则原理的理性活动,而不是感性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他认为音乐注重的不是听觉愉悦,而是心灵的和谐。
分类
宇宙音乐 (最好音乐)
天乐 包含数字和秩序,体现最高的宇宙和谐
人的音乐
人灵魂深处和心灵和谐
乐器音乐
(二)记谱法
纽姆谱 产生8c
在歌词上方这下简单符号
局限:他只能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无法用来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
僧侣—规多 11c
四线谱
(三)教会调式
(四)六声音阶
为了学唱圣咏而设计
全全半全全
Ut、re 、mi、fa、sol、la
《创造万有的上帝》
规多手
第四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单声音乐达到空前繁荣)
9世纪视为规范礼拜音乐,10~12C扩展体现在弥撒礼拜仪式
(一)附加段
起9~10c,11c顶峰,12c衰落
特点
➕前奏、间奏→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旋律或者歌词
使用
日课中的交替圣歌、应答圣歌 弥撒中的除了进台经、奉献经、圣餐经和信经外常规弥撒部分
(二)继叙咏
起9c的圣加尔修道院,又称哈利路亚继叙咏
形成
僧侣—诺特克
按歌词音节配乐方式,精心为旋律填上散文歌词,继序咏由此产生
早期特点:除开始段(a)和结束断(n)外,中间包含若干长度不一的诗行,每一对用同一旋律,a bb cc dd……n 最大变化:歌词结构的规整化,各段歌词的长度逐渐变得相同
子主题
(三)宗教剧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一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
(一)奥尔加农
(二)华丽奥尔加农
(三)节奏模式
(四)第斯康特
第二节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二)莱奥南和佩洛坦
(三)孔杜克图斯
第三节 经文歌
(一)克劳苏拉
(二)经文歌的产生
(三)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
第三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第一节 拉丁文歌曲
(一)孔杜克图斯
(二)戈利亚德歌曲
第二节 方言歌曲
(一)早期的放方言歌曲
(二)法国游吟诗人
(三)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
第三节 中世纪器乐
第四章 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第一节 法国“新艺术”
(一)新艺术与古艺术之争
(二)福维尔传奇
第二节 新艺术音乐的特征
(一)新艺术音乐的特征
(二)等节奏
(三)新的对位音响
第三节 马肖的音乐创作
(一)经文歌创作
(二)弥撒曲
(三)世俗音乐
第四节 世纪意大利音乐
(一)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
(二)兰迪尼
第三编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一章 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第一节 英国音乐
第二节 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一)迪费
(二)班舒瓦
第三节 法—佛兰德作曲家
(一)约翰内斯-奥克冈
(二)比斯努瓦
第四节 诺斯坎和诺斯坎的同代及后一代作曲家
(一)诺斯坎
(二)诺斯坎的同时代作曲家
(三)诺斯坎后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
第二章 16世纪的新趋势
第一节 意大利的牧歌及其他声乐体裁
(一)佛罗托拉和劳达赞歌
(二)意大利牧歌
(三)意大利其他声乐体裁
第二节 法国尚松和德、西、英等国的音乐
(一)法国
(二)德国
(三)西班牙
(四)英国
第三节 16世纪的器乐
(一)乐器
(二)器乐
第三章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音乐
(一)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
(二)德国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二节 帕莱斯特利那及其同时代作曲家
(一)帕莱斯特里那
(二)帕莱斯特里那的同时代人
第三节 威尼斯乐派
第四编 巴洛克时期音乐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区别
古希腊:人人都投入音乐活动中的,音乐是社会交往的纽带,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古罗马: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和纯真,他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
警惕不适度的音乐对人的“腐蚀”。认为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享受或娱乐
调式的评价并非纯粹审美体验,而是有着其特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前6世纪,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尔尼索斯,为了祭奠酒神举报狂欢节 悲剧(tragedy)一词“羊”(tragos)和“歌”(ode)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