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论》
重读经典,体悟伟人思想,与同声者共同进步。框架清晰,内容丰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学习步老师、荣老师的大作,整理的提纲和要点,该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全貌,既有敌后抗战,又有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日本侵华政策等方面的记述。愿与读者分享。
读书过程中整理的,详细描述了粟裕在各种战役中的指挥艺术,包括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等,以及他擅长的打险仗和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例。愿与读者分享。
阅读姜老师的《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以时间为轴线,整理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率领前委在陕北山峁中的37孔窑洞中运筹帷幄,行程2100多里。愿与读者分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实践论
写作背景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实践论》写作的目的:就是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
基本内容
阐明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关系
知和行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性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知和行的统一是辩证发展的
主要体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对范畴,阐明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两个能动地飞跃的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
三个范畴
感觉、知觉、表象
认识的初级阶段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建构事物外观和印象的阶段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同科学抽象联系在一起的,而科学抽象所形成的理性认识,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
关系
性质和作用不同
性质
感性认识是现象认识
理性认识是本质认识
作用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
理性认识能解决本质及规律问题,能有效指导实践
相互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知和行的统一是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和重要环节
知和行的统一就是人们获得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认识过程中主观客观的相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对于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真理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真理同错误作斗争并战胜错误的过程;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
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事求是
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统一
阐明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两个过程的一致性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从群众中来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是将群众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到群众中去
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是将集中起来的正确意见,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毛泽东所面对的认识对象与马克思、列宁都不同,既不像马克思那样要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不像列宁那样要维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唯物基础
他所要解决的是党内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态度
现实意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新时期哲学领域的第一声呐喊
《毛泽东著作要篇导读》
刘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