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本性
影视艺术基础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本性,这张思维导图讲所有涉及到的内容做了整理,无论是预习还是复习都可以用。
编辑于2022-11-16 11:16:10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本性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技术本性
一、电影与电视的诞生
电影是艺术与科技的综合(性质)
光影理论
“电影前驱”——皮影戏和走马灯
皮影戏起源于汉,盛行于唐宋之后。(汉武帝刘彻与宠姬李夫人)
走马灯诞生在一千多年前,盛行于宋朝。
13世纪随着元代的蒙古军传入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东南亚等地;清朝乾隆年间传入巴黎、马赛和伦敦等地,盛行于中欧一带,被称为“中国影灯”。
视觉暂留原理
视像在眼前消失之后仍能在视网膜上保留0.1/0.4秒左右。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 约瑟夫·普拉托(电影的祖父)和奥地利大学教授 斯丹普弗尔 同时发明了“诡盘”(Phenakistoscope)。
奠定电影诞生的基础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845年,奥地利人乌却梯沃斯第一次把诡盘与幻灯结合起来,制成活动幻灯。
1876年,(法)埃米尔·雷诺 制成了“活动视镜”(Projecting Praxinoscope),所表演的活动图画更加优美,这些小东西的共同特点是使静止的图画活动起来。
(一)电影的诞生的四个阶段
1、照相术的发明
1822年,达盖尔与涅普斯开始研发摄影术。
(法)涅普斯
1825年——世界上第一张摄影照片《牵马的孩子》
1826年——世界上第一张可以永久固定影像的照片《窗外风景》
日光蚀刻法(沥青)
(法)雅克·达盖尔
1837年创立银版摄影法
“摄影之父”
1838年,达盖尔的银版法被法国政府收购。 1839年8月19日 法国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此项专利——“摄影的诞生日”。
2、活动照相术的发明
1872-1878年,英国人爱德华·慕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对奔马的拍摄,可以看成是分解运动过程或是离散运动时间轴的雏形。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原理,发明了“摄影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连续摄影机)。
3、电影视镜的发明
1889年,爱迪生制成“电影留声机”。 1891年,马莱的学生第米尼发明了“留声放映机”。 1894年,爱迪生在助手工程师狄克逊的帮助下制成了“电影视镜”(Kinetoscope),但仅能供一人观看,因商业利益的考虑,他放弃了对投影式电影的研究。
这种电影曾传入我国,被称为“西洋镜”。
4、活动电影放映机的发明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法)制成活动电影放映机(每秒16格)在巴黎首次播放《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12部电影。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
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
(二)电视的诞生
1、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
光学
1829年,法国画家 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照相术; 1877年,爱迪生 发明电影技术。
电学
1873年——英国——梅伊(Joseph May)和 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硒等物质的光电效应 1880年——法国——勒布朗(Maurice LeBran)——眼睛扫描原理。 1900年8月25日——法国——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首次使用Television的英文名称。 1884年——德国——尼普可夫(Paul Nipkow)——发明了机械电视的关键部件“尼普可夫盘”,他由于没钱而失去了专利; 1923年——美国人——左鲁金(Vladimir Kosma Zworykin)——发明全电动电视关键部分——光电摄像管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完成电视画面的播送及接受实验,1月26日在伦敦公开表演; 1927年通过电话线传送电视画面;1928年实现短波传送电视——被誉为“电视之父”;
1927年——美国人——方斯沃兹(PhiloTaylor Farnsworth)——成功用电子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器上,这是公认的电子电视诞生的标志。 1929年,方斯沃兹发明全电动电视——被誉为“美国电视之父”;
1936年11月,BBC在伦敦以北六英里处的亚历山大宫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被誉为“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日”。
在研制电视的国家中,最有贡献的是英国、美国和德国。
二、影视的视觉本性
影视是幻觉的艺术
影视的视觉本性——幻觉、运动
构成视觉过程的三大要素——光、景物、人的视觉感知(人眼和大脑的生理结构及心理作用共同作用完成)
影响视觉效果的基本条件
(一)视觉生理
人眼结构
晶体
滤去部分紫外线
视网膜(共十层)
感光细胞
椎体感光细胞
明视觉细胞——能分辨明暗,明亮条件下分辨颜色。700万个。
三原色原理
感红细胞
感绿细胞
感蓝细胞
柱体感光细胞
暗视觉细胞——能分辨明暗,不能分辨颜色。一亿个。
前八层(透明);第九层(感光层);第十层(与脉络膜相连)
黄斑区
人眼光学中心、人视力的敏感度中枢、人立体觉和色觉的中枢。
黄斑中心凹(视觉最灵敏)
只有视锥细胞
人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直径约25mm。
视觉的产生
景物通过晶体聚焦在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光学影像。视网膜上具有感光细胞,这些细胞与人的中枢神经相通,感光细胞(具有光谱反应、分辨力及适应性等功能)所获的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至大脑,使人产生视觉。
消色
当外来的光线射入至视网膜时,由于对三种感色细胞所受的刺激相对等同时,即产生消色的感觉。
刺激量强,则产生白色的感觉;刺激量弱,则产生黑色的感觉;如果刺激量为中等,则为程度不同的灰色感觉。
指白、灰、黑等只有亮度差别,没有冷暖色别特征的颜色。
消色和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
在光照的前提下,视觉感知到景物的存在。
(二)动态再现原理
(三)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的运动的一种现象。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三、影视的技术差异
(一)技术显现方式
电影
电影是利用一幅幅静止画面的连续播放实现视觉暂留的。
电视
电视则是利用隔行(或逐行)扫描的方式实现视觉暂留的。
隔行扫描
每一帧被分割为两场画面交替显示。
逐行扫描
将每帧的所有画面同时显示。
(二)纪录原理
(三)光照依赖度
人眼对自然界景物的视觉反应是由景物的亮度和颜色决定的,而亮度更为重要。
电影对光照的依赖程度低于电视。
电视录像带反差为30:1
由于技术上的局限,电视对自然光的记录较为生硬,拍摄高亮、黑暗环境时会出现较明显的噪声。
电影胶片亮暗反差可达100:1
对自然光的记录较为柔和,对黑色的还原效果较好,对彩色的还原层次较为丰富饱满。
自然界中不存在纯白或纯黑的物体。
一般把反光率为90%的白色卡纸看作纯白的近似物,把反射率为2%的黑色天鹅绒看作纯黑的近似物。
通常白纸反射率为70%,黑衣为4%,其它物体在其之间。
按光照的方位来说,一物正面与反面的光照强度相差约8倍。
(四)播放速度
画格
24幅/秒
电影画面的最小构成单位
画帧
25帧/秒
电视画面的最小构成单位
(五)屏幕宽高比
4:3(1.33:1)
经典电影屏幕和传统电视及计算机屏幕
据此,1925年确认35毫米电影胶片画面尺寸为24mm×18mm,即1.33:1。
从艺术追求和美学欣赏角度考虑,电影画幅越大越好,因此,人们在35mm胶片上推出了宽银幕电影。
宽大于高的画幅看起来更舒服——人眼的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视点的水平移动多于上下移动,
1.618:1
黄金分割率,美感最强
1.85:1
电影宽银幕格式(wide-screen format)
(美国电影标准屏幕宽高比)
16:9(1.77:1)
HDTV屏幕(超清电视)
2.35:1
更宽的电影及电视全景视觉格式(Panavision 35 format)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
一、实用媒体美学
与传统美学不同
①它认为:艺术与生活相互依赖和紧密相连
媒体美学:强调联系生活并从中考察艺术,呈现一种复杂性。着重再现现实。
传统美学:强调以某种统一的尺度去判断美的能力,呈现出一种孤立的审美状态。着重表现现实。
②特点:不仅鉴赏最终作品,更注重构成作品的媒体
③启示:在生活中感知
影视广告艺术也是如此
广告的推销对象——企业与产品来自生活,广告的诉求对象——消费者也来自生活
实用媒体美学强调:美学经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启示:生活便是影视广告艺术的基础和源泉。
二、情境美学
(一)情境与知觉
人是在情境中感知世界的。
情境美学 强调艺术与生活间核心的、亲密的和有目的性的关系。
联系地审视、在环境中审视
我们总是通过不断变化的情景关系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人人都有一种只集中注意事件的某一部分的视听习惯
1、环境稳定化
首先,人类的生存要求简化环境,找出主要矛盾。 其次,人的生理局限使人只能关注重点。
“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前景—背景规律”(figure-ground principle)
2、选择性感知
求同去异
人倾向于去感知和接受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心理价值上的自欺欺人)
利害攸关
人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切身利害密切相关的事物先看(物质价值上的趋利避害)
3、情境创设的力量
(二)影视屏幕情境
(三)影视广告的情境营造
(一)广告创意与情境创设
(二)广告情境分类
按情境感知的难易度
可见情境
经验情境
按消费者需求
知识情境
功利情境
审美情境
补充
人类8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