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真脏脉 ,即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是五脏的病变发展到严重阶段时,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时,显现出的特别脉象。不同脏表现的真脏脉虽然有区别,但其共同特点是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现代临床也证实,真脏脉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一些垂危病人。
编辑于2022-11-17 19:43:17 重庆《黄帝内经》的思维导图,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人体使用手册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正确认识使用身体、如何养生、防治常见疾病 等内容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真脏脉 ,即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是五脏的病变发展到严重阶段时,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时,显现出的特别脉象。不同脏表现的真脏脉虽然有区别,但其共同特点是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现代临床也证实,真脏脉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一些垂危病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黄帝内经》的思维导图,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人体使用手册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正确认识使用身体、如何养生、防治常见疾病 等内容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真脏脉 ,即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是五脏的病变发展到严重阶段时,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时,显现出的特别脉象。不同脏表现的真脏脉虽然有区别,但其共同特点是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现代临床也证实,真脏脉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一些垂危病人。
黄帝内经
框架
阴阳五行学说
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藏象学说
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以藏家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脏腑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思想
形神统一观
独特生命观
人体观
疾病观
诊治观
核心理念
重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方法,告诫人们“外避虚邪贼风,内养精神情志”,“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原则。
尊生
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规律,青少年时期要健康成长;中年人要保证其精力旺盛;老年人要减少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健康长寿。
保生
中医强调治未病。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指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三月:指农历的七、八、九月。按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三月:指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按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天,早睡早起。 夏天,晚卧早起。 秋天,早卧早起。 冬天,早卧晚起。 嗯。只有冬天才可以睡懒觉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以制其过盛之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以制其过盛之阴。 四以张志聪为代表,认为养者补也。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补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补其内虚之阴。
春季-少阳、夏季-太阳、秋季-少阴、冬季-太阴
“四时阴阳”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气通天论篇
本篇论述人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以及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故以此名篇。 展开讨论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的病理变化、阳气与阴精的关系、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等。
“生气”一指阳气,二指阴阳之气。
六合:东、西、南、北四方,加之上下(天地)共为六合。
九州:古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
九窍:上七窍,指耳二、目二、口一、鼻孔二;下窍二,指前阴、后阴。
十二节,指四肢各有三大关节,分别是上肢的腕、肘、肩和下肢的踝、膝、髋,共十二节。
其气三:一指阴阳之气各有三,即三阴三阳。一指天、地、人三才。
1.经外奇穴名;2.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
其生五:“其”指天之阴阳,“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如同保卫于人体最外层的樊篱,所以称卫气。
气门:汗孔。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于皮毛。故皮肤的汗孔称为气门
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饮食的五味。
五宫:即五脏。古人认为,五脏是储藏精气之所,故命名为“藏”。后又造“脏”以与普通藏物之处相区别。
金匮真言论篇
五风: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长夏:夏秋两季之间,相当于农历六月。
东风生于春:春主甲乙木,其位东,故东风生于春。南风、北风、西风可以类推。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 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东风-春-肝经-颈项-头部 南风-夏-心经-胸胁-心 西风-秋-肺经-肩背-肩背 北风-冬-肾经-腰股-四肢 中央属土-长夏-脾经-脊背
阳中有阳【阳气】-心:平旦至日中,清晨至中午,即六至十二时。 阳中有阴【阳气】-肺:日中至黄昏,中午至黄昏,即十二至十八时。 阴中有阴【阴气】-肾:合夜至鸡鸣,日落到半夜,即十八至二十四时。 阴中有阳【阴气】-肝:鸡鸣至平旦,半夜到清晨,即零时至六时。
春病发生在阴 夏病发生在阳 秋病发生在阳 冬病发生在阴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 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 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五音:宫【土】、商【金】、角【木】、徵【火】、羽【水】为五音,分别与五行相配。
五气指五种气味:臊气【肝】、焦气【心】、香气【脾】、腥气【肺】、腐气【肾】。《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木星-东方青色-肝-开窍于目-发病头部-五味【酸】-植物【木】-五禽【鸡】-五谷【麦】 -四时【岁星】 -五音【角】-五行数字【八】-肝病发于【筋】-五气【腥气】 火星-南方赤色-心-开窍于耳-发病五脏-五味【苦】-五行【火】-五禽【羊】-五谷【黍】 -四时【萤惑】-五音【徽】-五行数字【七】-心病多发在【血脉】-五气【焦】 土星-中央黄色-脾-开窍于口-发病舌根-五味【甘】-五行【土】-五禽【牛】-五谷【稷】 -四时【镇星】-五音【宫】-五行数字【五】-脾病多发在【肌肉】-五气【香】 金星-西方白色-肺-开窍于鼻-发病背部-五味【辛】-五行【金】-五禽【马】-五谷【稻】 -四时【太白】-五音【商】-五行数字【九】-五气【腥】-发病多发在【皮毛】 水星-北方黑色-肾-开窍于二阴-发病四肢关节-五味【咸】-五行【水】-五禽【猪】-五谷【豆】 -四时【辰星】-五音【羽】-五行数字【六】-五气【腐】-发病多发在【骨骼】
阴阳应象大论篇
清阳浊阴:阳气轻清,轻者上升,故积阳为天;阴气重浊,重浊者下降,故阴凝为地,阴阳的相互对立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采用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的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的温阳法, 治疗胃肠积滞的攻下法, 治疗水肿的利水逐水法等,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药物之性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源于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所以药气分为温、热、凉、寒四大类。 五味源于地气,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大类。 因四气源于天所以属阳,五味源于地所以属阴。 但气味又有厚薄的不同。 气厚的为纯阳,味厚的为纯阴,气薄的为阳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
气厚-纯阳-助阳发热 气薄-阳中之阴-能够向外发泄邪气 味厚-纯阴-泻下作用 味薄-阴中之阳-疏通作用
抗阳-使元气衰弱-耗散元气 微阳-使元气旺盛-元气增强 辛甘-发散作用-属阳 酸苦-通泻作用-属阴
风邪-发生痉挛动摇 热邪-肌肉就会发生红肿-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产生疼痛 燥邪-津液就会干枯 寒邪-发生浮肿-损伤人的形体-形体受伤发生肿胀 湿邪-发生泄泻
先疼后肿-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 先肿后痛-形体先伤而影响到真气
五气:五脏生五气。喜怒悲忧恐 大怒伤阴、大喜伤阳、逆气上冲血脉阻塞 冬天受寒气过多-春天容易发热性病-春天受风气过多-夏天容易发生飱泄 -夏天守暑气过多-秋天易发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冬天易发咳嗽
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五音【呼】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 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五音【笑】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脾气通于口。五声【歌】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直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通于鼻。五声【哭】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通于耳、五声【呻吟】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八益 是指“阳胜”之身热、腠理闭、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烦冤、腹满死等8个症状, 七损 是指“阴胜”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寒、厥、腹满死等7个症状。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
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大节气。 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气血运行的道路。 天气-肺、地气-咽、风气-肝、雷气-心、谷气-脾、雨气-肾
邪风之至:感受到了天的邪气-伤害五脏、饮食寒热-伤害六腑、地的湿气-伤害皮肉经脉 善用针者: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 权衡规矩:指四时不同脉象,即春弦中规,夏洪中矩,秋毛中衡,冬沉中权。 脉象浮沉滑涩:浮如水上行舟轻按即有,沉如海底礁石将近筋骨才听到。滑脉流利如同滚动的珠子,涩脉如同小刀刮毛竹 善诊者: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辨别阴阳。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 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灵兰秘典论篇
本篇以“十二官”为喻,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协调的统一体,
十二藏:指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十二个脏器 膻中:心脏的周边组织,也叫心包。
六腑: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
上焦: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
心、肺
中焦: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
脾、胃、肝、胆等内脏
下焦: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
肾、大肠、小肠、膀胱
六节藏象论篇
天数六,即风寒火热燥湿六气; 地数五,木火土金水,故天重气,地重形。 人以九九制会,即人分为三段,每段分三节。 躯体是三段:头、胸、腹;上肢分三节:手、肘、肩;下肢也有三节:脚、腿、股。 脉分三部为上中下三焦。
六六: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合为一年。 立端于始:端即冬至节。古历确定冬至节为一年节气的开始。 十个天干:天有十日:“天”指天干,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以天干纪日,故曰“天有十日”。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 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脏,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形藏四:人身形藏指胃、大肠、小肠、膀胱。 神藏五:神藏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天叫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
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 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叫气淫。 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 不及则己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气迫。
心-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表现在面部-功用充实血脉-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 肺-气的根本-藏魄的所在-表现在皮毛-功用充实肌表-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 肾-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表现在头发-功用充实骨骼-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 肝-四肢的根本-藏魄的所在-表现在指甲-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水谷所藏的根本-表现在口唇四周-功用充实肌肉,其味甘,其色黄-都属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与胆的功能正常 胆主少阳春生之气
五藏别论篇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女子胞:即子宫 奇恒之府:异于一般的腑,其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都能藏精血 传化之府:指五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感受天气而生,泻而不藏 魄门:即肛门。
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 而魄门功能正常,又对内脏的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桡动脉部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故称气口,也叫“脉口”、“寸口”。 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
异法方宜论篇
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气-出产鱼、盐-鱼多使人肠胃内热、盐多会伤血-人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适用砭石
西方地区-气候像收敛的秋季-出产金玉,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喜肥美让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侵犯-易生内脏疾病-所以药物治疗来自西方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寒风凛冽,游牧生活,吃牛肉乳汁-内脏受寒-易发账满病-应用灸焫,来自北方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生万物的夏季,阳气盛大之地-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喜好吃酸类和腐臭食品-多发皮肤致密色红-易发拘挛湿痹等病-应用微针,来自南方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发瘘厥寒热等病-应用按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移精变气论篇
“移精变气”即运用某种疗法,转变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论精神疗法,包括移精变气、开导劝慰、以情胜情等疗法。移精变气法,又称祝由疗法,主要通过祝说病由,或辅以其他措施,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解除或减缓病人的心理压力,调理气机,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以情胜情疗法,是利用五志之间的五行相克关系,通过属性相反的情志来矫正情志过激导致的疾病,即一种治疗情志过极所致疾病的方法。
汤液醪醴论篇
汤液和醪醴,是用稻米五谷制成,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酒剂,其清稀液薄的为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
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要求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向医生反映自己的实情,使医生的诊疗与自己的病情契合。
本篇所论水肿,基本属于实证。实则宜泻,故当“去宛陈莝”。水肿病首宜使滞留的水液排出体外,故发汗、利小便是稳妥有效的两种治疗方法,应当首先选用,故本篇将“开鬼门,洁净府”定为大法。若肿而血脉盛满者,则可泻去其恶血,用放血或通血脉之法。五脏阳已竭,其治本之法,更当着眼于阳。阳虚者当补,阳郁者宜通,历来治水名方
脉要精微论篇
“脉要”指切脉的纲要;“精微”是精湛微妙的意思。由于本篇讨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尤以论脉更为精要深微,故以此名篇。
本篇首论诊脉的基本原则,如:时间、部位、方法;后论各种诊法的诊病原理和具体运用,强调“四诊合参”;最后论脉与四时相应,五脏失守的病症及尺肤诊病法。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1。 诊法常以平旦的原则,其实质是诊病必须保持宁静,以使病人气血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样,才便于辨出病脉。当然,诊脉不可能全在平旦,更多的是其他时间,但诊病时令病人平和,保持环境安静,对平旦诊脉的时间规定不必拘泥,而只宜守其法度。
诊脉
把脉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是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的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1 脉者,血之府: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 2 长:指长脉,脉体过于本位。治:有顺的意思。 3 短:短脉,脉体短而不及本位。 4 数:数脉,即一息六至或以上。烦心:心里烦热。 5 大:大脉,脉象满指,大实有力。病进:病势正在发展。 6 上盛:上部脉,寸脉搏动有力。盛,搏动有力。下文“下盛”,下部脉,尺脉。 7 代: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为一种有规律的间歇脉。 8 细:细脉。应指脉细如丝。 9 涩:涩脉,往来滞涩,如轻刀刮竹。 10 “浑浑”句:王冰有云:“浑浑,言脉气乱也。革至者,谓脉来弦而大,实而长也。如涌泉者,言脉汩汩,但出而不返也。” 11 “绵绵”句:王冰有云:“绵绵,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如弦绝者,言脉卒断,如弦之绝去也。”
面部五色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裹着朱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1 赭(zhě):色赤而紫。 2 苍璧之泽:色泽青而明润的玉石。 3 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之色。 4 重漆色:色泽黑而有光泽。 5 地苍:地之苍黑,枯暗如尘。 6 “五色”两句:吴昆有云:“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五脏
五脏藏精气于内,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察五脏失守与得守,能反映五脏精气盛衰,成为病症诊断的依据,可从闻声及问病入手。声音重浊,则是中气为湿邪所困,为脾失守。声音低微,言不能续,则是气被劫夺,为肺失守。不知羞耻,不避亲疏,则是神明之乱,为心失守。泄利不禁,门户不固,则是脾胃失调,为脾失守。小便失禁,则是膀胱失约,为肾失守。
四季
春应中规:形容春脉应合于规之象,圆滑流畅。 夏应中矩:形容夏脉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 秋应中衡:形容秋脉应合于衡之象,轻平虚浮。 冬应中权:形容冬脉应合于权之象,沉伏下垂。
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 夏天脉充皮肤,浮泛像万物充盛似的; 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 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 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 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春浮、夏洪、秋下、冬沉
声色
声合五音:人的声音和五音相适应。 色合五行:人的气色,青合木,黄合土,赤合火,白合金,黑合水。
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玉机真藏论篇
本篇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地叙述了五脏之脉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正常、太过、不及的脉象,并对太过、不及的脉象所主的病证作了分析。 二、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五脏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提示人们知常达变,联系实际具体分析。 三、叙述了五脏真脏脉的脉象、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四、阐述了诊疗疾病时,必须全面地观察病人的形体、神气、色泽、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诊治无误。 五、以五实五虚为例,阐述了实证和虚证的机转,从而为虚、实两种证的治疗奠定立法基础。
脉象(精气神的神)
弦脉
春脉内应肝脏,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软弱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作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脉气来时,实而且强硬,这叫作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作不及,主病在内。
春脉太过与不及:肝气太过了,会使人易怒,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则使人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钩脉
夏脉内应心脏,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作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太过会使人发热、皮肤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矢气。
浮脉
秋脉内应肺脏,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作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太过会使人肺气上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上,会因气逆见咯血;下,在胸部可听到喘息的声音。
营脉
冬脉内应肾脏,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作营脉(沉脉,石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脊背经脉疼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出现异常变化。
脾脉
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脏腑的。 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其脉来时,如水流汹涌,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平旦属肝,日中属心,薄暮属肺,夜半属肾,午后属脾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说明五脏疾病传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其传变或者按五行的生克顺序来传变, 如肝病传脾、脾病传肾等,称为顺传; 或者逆行于五脏生克顺序传变,如肝病传到肺、心病传到肾等,称为逆传。 顺传病轻,逆传病重。
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 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 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 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 过忧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
真脏脉 ,即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是五脏的病变发展到严重阶段时,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时,显现出的特别脉象。不同脏表现的真脏脉虽然有区别,但其共同特点是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现代临床也证实,真脏脉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一些垂危病人。 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 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 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 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人 病属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 就是春季探得肺脉, 夏季探得肾脉, 秋季探得心脉, 冬季探得脾脉, 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
四难
“形气相失”
“色夭不泽”
“脉实以坚”
“脉逆四时”
五实: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1,此谓五实 五虚: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五虚”在于“浆粥入胃,泄注止”,即正气渐复; “五实”在于“身汗得后利”即邪有出路。
经脉别论篇
“别”一则指区别,三阴三阳经脉各不相同;二则指特殊而不同于一般, 本篇首先说明饮食的消化、吸收,精微的输布以及糟粕的排出过程; 之后论述诊察寸口脉在诊断中的意义,提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观点。
在吃饭时出汗,汗来自于胃。 惊吓出汗是来自于心。 背包远行出汗是来自于肾. 快走而且又恐惧还出汗,汗来自于肝。 劳动出汗,汗来自于脾。
四藏:指心、肝、脾、肾四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与后天之本脾胃的关系密切。 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现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 因此手太阴肺经能反映脾胃的盛衰,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 所到达的腧穴即为“原穴”,而太渊穴就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 所以寸口脉能反映肾脏先天之精的盛衰情况。 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后世治水肿病也多治肺、脾、肾,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脉象
太阳经脉的经脉
太阳经脉象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少阳经的经脉
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阳明经的经脉
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宝命全形论篇
“宝”为保命,即保持生命而不夭折;“形”指生命所依附的形体。“全形”指形体物质结构与精神心灵统一协调完整。
针灸: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
热论篇
文章重点阐明热病的概念、形成原因、热病六经传变规律及临床特点。 其次,讨论了热病“各通其藏脉”的治疗原则 和“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已满三日者,可写而已”的具体方法。 再次,护理方面提出“热甚不可强食”的防止余热再起的措施, 以及病后恐脾胃虚弱不可“食肉”的禁忌。 最后论述了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两感”热病的脉证特点及预后。
热病: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温病、暑病、风病等。 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即多种外感病的总称。 广义的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而狭义的伤寒是单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导致发热的病证。 其:如果。两感于寒而病者: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也就是阴阳俱病。 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
热病传变规律。当热病没有发生“两感”时,其传变是按照六经由表而里, 由阳而阴的顺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依次传。
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受病未满三天的,病在表,可以通过汗法治愈; 病已超过三天的,病在里,可以通过泻下法治愈。
热病稍好些时,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食,也会有余热残留不退,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 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作温病; 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作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欬论篇
本篇全面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原则,不仅提出咳本属肺,还从整体观的高度提出“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的论点,并指出五脏对相应的季节时邪有一定的易感性,和五脏久咳不已必传为六腑的规律。
五脏
心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会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
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
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黏沫来。
六腑
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
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
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
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
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
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 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 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 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痹论篇
“痹”同“闭”,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经络阻滞,气血凝聚不畅而致的病症。 本篇首先从病因上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是痹症发生的外因,而五脏真气不足,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痹症的内在因素。 从证候分类上,不仅从病因学方面分为风痹、寒痹、湿痹; 还从病位上分为五体痹、五脏痹, 甚至从病性上分为偏寒和偏热的痹症。 再次,指出各类痹症的主要症状、病理机制及其辨证要点,并探讨了痹症的预后和痹症随病、随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
1 痹:闭阻不通。 2 行痹:又称“风痹”。表现为肢节疼痛,游走不定。 3 痛痹:又称“寒痹”。表现为肢体疼痛较重,得热则缓,遇冷加剧。 4 著痹:又称“湿痹”。表现为肢体疼痛重著,固定不移,或肌肉麻木不仁。
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 风偏重的,叫行痹; 寒偏重的,叫痛痹; 湿偏重的,叫作著痹。
冬-肾-1 骨痹:病名。表现为骨痛,身重,四肢沉重难举。 春-肝-2 筋痹:病名。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难以屈伸。 夏-心-3 脉痹:病名。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或见红斑。 季夏-脾-4 肌痹:病名。表现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汗出等。 秋-肺-5 皮痹:病名。表现为皮肤枯槁麻木,微觉痛痒。
五脏痹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
肺痹的症状,是烦闷,喘息而呕。
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令人惊恐。
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眠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像怀孕时一样。
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仰头,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
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汁,胸部痞塞。
肠痹的症状,是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肠胃之气上冲迫肺,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飱泄。
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浇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有俞:即五脏各有输穴。如肝输太冲、心输大陵、脾输太白、肺输太渊、肾输太溪。
六腑有合:六腑各有合穴。如胃之合三里,胆之合阳陵泉,大肠之合曲池,小肠之合小海,三焦之合委阳,膀胱之合委中。
内在营卫之气与痹症的密切关系。若内在营卫之气充足且运行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发生痹症;若营卫亏虚或运行失常,风寒湿邪就会乘虚内袭,从而发生痹症。
营气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脏,散布在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贯通五脏、联络六腑。 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其气急滑,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散布于胸腹。
调经论篇
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感受邪气则经络气血运行失常并产生种种疾病,故疾病的诊治皆以经络作为依据; 二、血、气、神、形、志五方面五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在病理上产生“太过”、“不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三、论述气血相并形成虚实的病理,以及血并、气并、气血相并等各种病变的表现; 四、阐述了阴阳偏盛偏衰产生的病理机转及症状; 五、论述了根据虚实病变,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以及对不同病位的施治方法。
1 十六部:指手足十二经脉,加上冲脉、督脉、任脉、带脉。 2 三百六十五节:指人的全身关节。 3 经隧:经脉流行之道。 虚络: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神气血形志有余和不足形成的虚实病证
心-神
神有余就大笑不止,神不足就悲忧。
心(神)有余,见“笑不休”
心火亢盛,神不守舍,见“笑不休”的狂证
心(神)不足,见“悲”
心气不足,神气弛缓,见抑郁悲哀,情绪低落的癫证。
心经的微邪:病邪未与血气混杂,so五脏还是安定的。病邪滞留在身体表面,肌肤毫毛恶寒,未进入经络
补泄之法
神有余的,就刺它的小络之脉,使之出血,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自然平调了。神不足的要用补法,看准那虚络,按摩以达病所,再配合针刺通利经气,不令出血,也不使其气外泄,只是疏通它的经脉,神气就平调了。
针刺微邪
按摩病处,不要停止,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肺-气
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
肺气有余,失于宣降,则发为喘咳的肺气雍实之证
肺气不足,宣降无力,则发为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的虚损病证
未与气血混杂,五脏安定,病史尚轻,叫作肺气微虚
补泄之法
气有余就泻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气泄。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针刺微病
应按摩病处,不要停止,同时拿出针让病人看,并佯说准备深刺。但是刚进针还是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留止,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肝-血
血有余就易发怒,血不足就易恐怯。
肝主怒而有余,则疏泄升发太过而为烦躁多怒
肝气不足,肝胆相表里,则胆气虚怯
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经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补泄之法
血有余,泻他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看他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在进针后,如病人脉象正常,留针时间就要稍长;如脉见洪大,就要立刻拔针,不使出血。
刺留血之法
看准哪有留血的络脉,刺出其血,但注意不要让恶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脾-形
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
水湿雍盛于脾,脾不健运,故见腹胀,二便不利等症
脾虚则化源不足,四肢失充养,久则萎废不用。
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补泄之法
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针刺微风之病
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肾-志
志有余就要腹胀飱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
肾为胃之关,肾病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腹胀、飱泄等症。
肾藏元阳,肾阳不足,不温手足,四肢逆冷。
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补泻之法
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针刺微动
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血与气与虚实
产生
血-阴邪➕气-阳邪=发生惊狂的病症
血-阳邪➕气-阴邪=发生内热的病症
血与邪气在人体上半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半部混杂=心中烦闷,多怒
血与邪气在人体下半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半部混杂=使人气乱健忘
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 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由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所致的,为“生于阳”的外邪; 由于饮食不当、居处不宜、喜怒失节、房事劳倦所致者,为“生于阴”的内邪。
风雨伤人
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 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寒湿伤人
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虚证,多见卫气不充养皮肤,皮肤松弛而有皱纹。 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阴分发生
实证
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乘虚下行,所以说是实证。
虚症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 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外寒、内热、外热、内寒
外寒:阳虚生外寒
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栗。
阳虚生外寒”是外感寒邪早期的恶寒症状,并非虚寒,现代临床所讲的阳虚生外寒,是指阳气不足,不温肌表腠理的畏寒
内热:阴虚生内热
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
“阳虚生内热”是脾气虚发热,与现代临床所讲的“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不同。
外热:阳盛生外热
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阳盛生外热”是寒邪犯肌腠,腠理闭塞卫气内郁不得外布郁而发热,与现代临床所讲的阳热亢盛的各种实热证不同。
内寒:阴盛生内寒
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泻,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凝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阴盛则内寒”是因寒气积于胸中,使血脉凝涩不畅,久则损伤阳气而产生的内寒,仅限于胸中,虽属阳虚阴寒之邪过盛,但与现代临床阴盛则寒所讲的一切脏腑之寒证不同。
针刺补泻
具体的泻法是:吸气时进针,摇大针孔,针中病邪,呼气时出针;
具体的补法是:呼气时进针,针孔四塞,得气后再等呼气时起针,扪闭针孔。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
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
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阴【】二脉
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
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
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
标本病传论篇
“本”是指先发的主要病症,“标”则是后续出现的较为次要的病症。 辨明疾病标本是正确施治的前提,不知标本,治疗就会陷于盲目。 本篇先论疾病标本与治法逆从,后论疾病传变与预后,故以此名篇。 背逆病情而治的为逆治,顺从病情而治的为从治
从治逆治
先患某病,然后发生气血逆乱的,治疗它的本病
先气血不和,然后才患病的,应先调治气血逆乱
先感受寒邪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先治其寒
先患病而后生寒变的,当先治其本病
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治其热病
先患热病而后生胸腹胀满的,则应治胀满这个标病
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治其先病之本病
先患泄泻而后又生其他病的,则应先治它的泄泻本病,一定得先把泄泻治好,才可治疗其他病证
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应当先治中满这个标病
先患胸腹胀满证,而后又增加了心烦不舒的,应当治中满这个本病
大小便不利的,应当先治其标病
大小便通利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如发病表现为有余的实证,应当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如发病表现为不足的虚证,应当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根据具体病情而治疗,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就要根据病情,或治本或治标。 先大小便不通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病轻者,可标本同治; 而病重者,则当单治标或单治本,治当精专。
至真要大论篇
本篇着重论述五运六气的规律及临床应用, 指出六气所致疾病的证候、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用药规律、制剂方法等, 这些内容对学习中医极为精要,故以此名篇。
根据五运六气的胜复所致病证性质, 归纳总结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 来说明疾病类型和五脏六气的关系, 作为分析证候,审察病机的范例,成为后世指导辨证的重要原则。 还论述了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 中病机、治则、制方
五气:在五运的基础上产生的风、火、湿、燥、寒五种气候的变化。
病位浅处用奇方,病位深用偶方; 发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 补上部、治上部的方制宜缓; 补下部、治下部的方制宜急; 气味迅急的药物其味多厚,性缓的药物其味多薄。
如果病位深远,而在中途药力就已不足,就当考虑饭前或饭后服药,以使药力达到病所,不要违反这个规定。 所以平调病气的方法是,病位浅近居上焦,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小 病位深远居下焦,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大 大的,是药的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的味数多而量轻。 味数最多可至九味,味数最少仅用二味。 用奇方而病不去,就用偶方,这叫作重方。 用偶方而病仍不去,就用反佐之药来治疗,即用寒、热、温、凉的药顺从病情来治疗。
十九条病机
凡是风病而发生的颤动眩晕,都属于肝
凡是寒病而发生的筋脉拘急,都属于肾
凡是气病而发生的烦满郁闷,都属于肺
凡是湿病而发生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
凡是疼痛、搔痒、疮疡,都属于心
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
凡是痿证喘息气逆呕吐,都属于上焦
凡是热病而发生的视物昏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
凡是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心神烦乱不安,都属于火
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
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失常的,都属于火
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安,都属于火
凡是肠鸣腹胀有声,在触诊时有如鼓音的,都属于热
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
凡是转筋挛急,排出的尿液浑浊,都属于热
凡是呕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泄而有窘迫感的,都属于热
凡是突然发生强直的症状,都是属于风邪
凡是排出的尿液稀薄清亮、寒冷,都属于寒
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
19条病机 五脏病机共五条 上下病机各一条 六气病症机理12条 其中属火者五条 属热者四条 风寒湿各一条
1 涌:吐。泄:泻。 2 渗泄:利小便及通窍。 3 适大小为制:根据病情轻重,确定剂量的大小。 4 适事为故:适应病情为原则。 5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情而治为正治法。顺从病情而治为反治法。 6 塞因塞用:反治法之一,指用补益收敛的药物治疗有壅塞假象的疾病。 7 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药物治疗有通利假象的疾病。
五味阴阳
辛、甘味的药物,其性发散,属于阳;
酸、苦味的药物其性涌泄,属于阴;
咸味的药物其性也是涌泄作用,属于阴;
淡味的药物其性是渗泄,也属于阳。
方剂
小剂
君药一味,臣药二味
中剂
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
大剂
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
寒证,要用热药;热证,要用寒药。 轻证,逆着病情来治疗;重证,顺着病情来治疗; 病邪坚实的,就削弱它;病邪停留在体内的,就驱除它; 病属劳倦所致的,就温养它; 病属气血郁结的,就加以疏散; 病邪滞留的,就加以攻逐; 病属枯燥的,就加以滋润; 病属急剧的,就加以缓解; 病属气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敛; 病属虚损的,就加以补益; 病属安逸停滞的,要使其畅通; 病属惊怯的,要使其平静;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断邪发,或用开泄,或用发散,都以适合病情为原则。
逆从反治
逆从
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
反治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要制伏其病之根本,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 反治之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情之寒热现象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结果却与病性本质并不相同
六气调和而得病
或用逆治,或用从治,或主药逆治而佐药从治,或主药从治而佐药逆治,疏通气机,使之调和,这是治疗的正法。
正治,即逆疾病表象而治,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又名逆治。 适合于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的疾病。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所选药物属性与疾病表象的属性一致,又名从治。 适合于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本质不完全一致的较危重病症,所谓“甚者从之”
病从内生而后发展于外的,应先调治其内; 病从外生而后发展于内的,应先调治其外; 病从内生,影响到外部而偏重于外部的,先调治它的内部,而后治其外部; 病从外生,影响到内部而偏重于内部的,先调治它的外部,然后调治它的内部; 既不从内,又不从外,内外没有联系的,就治疗它的主要病证。
各种用寒药而反热的病证
治疗应该滋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阳,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法。
对虚寒证要补阳抑阴,对虚热证要滋阴制阳
疏五过论篇
在《素问·着至教论》也曾告诫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疏”即陈述、列举的意思;“五过”指诊治疾病时的五种过失。 篇中逐条阐述了五种过失的原委,示人以警戒,故以此名篇。
五过
1.不懂得病情,随便处理
2.不知补泻
3.不重视情志
4.不掌握脉象变化规律
5.不问发病原因
这实际上是现代医学的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
四德
“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地理环境的高下缺失,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作为医生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作为医生还必须掌握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生理病理基础,以及针灸、中药等治病的技术和方法。
“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
另外,医生还应当了解社会人情事理,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个体性格心理的差异、年龄老少、喜怒哀乐、体质强弱等,这也是诊断的常规。另外,医生还应当了解社会人情事理,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个体性格心理的差异、年龄老少、喜怒哀乐、体质强弱等,这也是诊断的常规。
“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最后还要掌握各种诊断技术,使诊断与病症相一致。无论是把握面部色泽分部变化的望诊、三部九候脉象变化的脉法,还是全面了解病证始末的问诊,作为医生都必须了然于心,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五中:即五脏,因脏腑在体内故也称五中。这里指五脏的气色。
治疗疾病两个原则
“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治疗必须以保护内在元气为宗旨。或寻求疾病过程中正邪的盛衰变化机理而扶正祛邪,或审查外在邪气的表里部位出入变化而治之。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
遵守脏象气血,阴阳五行,表里经络的医学道理而治疗,恪守针灸、腧穴主治取穴用针施灸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诊误治,取得良好疗效
主题
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
本篇介绍了古代所用的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 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作用。 介绍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并指出疾病是可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徐而疾则实:进针慢,出针快,出针后急按针孔的刺法,属补法。 疾而徐则虚:进针快,出针慢,出针后不闭针孔的刺法,属泻法。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针下有气为实,无气为虚。 有气指针刺后在刺穴周围产生的酸麻胀痛之感,甚至沿经脉传导,在医生手下有紧滞感。 无气则为针刺后没有感觉,医生下针如刺豆腐。气本无形,故云若有若无。
凡是针刺时
正气虚用补法
补法的要领是:顺随经脉循行的方向进针,好像漫不经心地轻轻刺入。在行针引气,按穴下针时,像蚊虫叮咬一样似留似去的感觉,得气以后,急速出针像箭离弓弦一样快。右手出针,左手急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
如有皮下出血,应该速予除去。持针的准则,以手下坚牢有力最可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不偏左不偏右,行针者的精神要集中在针端,注意观察病人,仔细看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邪气实用泻法
泻法的要领是:持针纳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这可使邪气随针外泄。
假如出针随即按闭针孔,会使邪气蕴郁于内,淤血不散,邪气不得外泄。
有淤血的用破除法
邪气胜的用攻邪法
九针
第一种叫镵针,长一寸六分
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
第二种叫作员针,长一寸六分
员针,针形如卵,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
第三种叫作针,长三寸五分
[插图]针,针尖像小米粒般微圆,用于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但不能深陷肌肉之内,否则反伤正气
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
锋针,三面有刃,用以治疗积久难治之病
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
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用以刺痈排脓
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
员利针,大小像马尾,圆而锐利,针身稍粗,用于治疗急证
第七种叫作毫针,长三寸六分
毫针,针尖像蚊虻的嘴,轻缓地刺入皮内,留针养神,可以治疗痛痹
第八种叫作长针,长七寸
长针,针锋锐利,针身薄而锋利,可以治疗久痹证
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
大针,针尖如折竹一样锐利,其锋稍圆,可用以泻去关节积水
针中脉则浊气出:针足三里可排除肠胃浊气。中脉,中部阳明之合穴,即足三里穴。
刺上部各经腧穴可使风热之气外出; 刺阳明之脉,可以排除胃肠积滞; 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了,能够引邪入里,加重病势。 因此说:皮肉筋脉各有它的部位,病证各有它的适应孔穴,情况不同,就应该随着病情慎重施针。 不能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这就是损不足而益有余,会加重病情。
精气虚的病人,误泻五脏腧穴,会致人于死; 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可以致正气怯弱,神志错乱。 总之,误泻阴经,耗伤了脏气,会致死; 误泻阳经,损伤了阳气,会发狂证
总之,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针下得气,必有疗效,疗效显著的, 就像风吹云散,可以看到明朗的天空那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 气至而有效”的针效标准 气至,现今称“得气”,是针刺中腧穴,引动经气,经气来至的反应,因而是针刺治疗取效的前提和基础。
气至与未至
一是施术者针下如有所见,如微感沉涩而紧等
二是患者有针下麻、胀、酸等感觉,即沿着经脉循行部位出现针感
三是与患者的虚实状态有关,从脉象盛衰变化上体现出来,即实证脉象由盛实变为虚弱,虚证脉象由虚弱变盛大时,即为有效。
1 五藏六府所出之处:脏腑各自连属的经脉脉气所出之处。 2 二十五腧:每脏有井、荥、输、经、合之五腧穴,五脏共二十五穴。 3 三十六腧:每腑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六腑共三十六腧穴。 4 络脉十五:十二经各有一络脉,加任、督及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5 所出为井:古代以泉源出水之处为井。人之血气,出于四肢,故脉出处,为井。 6 所溜为荥(xínɡ):形容脉气流过的地方,像刚从泉源流出的小水流。 7 所注为输:形容脉气流注到此后又灌注到彼,其气渐盛。 8 所行为经:脉气由此通过。 9 所入为合:形容脉气汇合处。 10 “节之交”两句:节之交,人体关节等部交接处的间隙。 这些间隙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为经脉中气血渗灌各部的汇合点。
脉气所出之处叫井, 脉气流过之处叫荥, 脉气灌注运输之处叫输, 脉气通过之处叫经, 脉气汇聚之处叫合
重竭、逆厥
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属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会使阳愈盛而阴愈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死时安静。
这是因为医生每违反经气补泻原则,误取腋和胸的腧穴,使脏气虚竭所致。
五脏之气已虚于外,属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之阴经,阴愈盛而阳愈虚,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死时烦躁。
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使阳气愈竭而致。
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耗伤精气;不中病而出针,会使邪气留滞不散。伤经气会加重病情而使人虚弱,气滞很容易发生痈疡。
邪气藏府病形篇
本篇重点论述了邪气侵犯人体的不同原因和部位,以及五脏六腑发病后的症状即病形和治法,故以此名篇。
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寒外邪所致; 下半身发病的,是受了湿邪所致。
邪气侵袭
手足三阳经
入面部
下行至足阳明胃经
入项部
下行至足太阳膀胱经
入颊部
下行至足少阳胆经
入胸膺、脊背、两胁
分别下行它所属的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
阴经
邪气侵入阴经,往往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 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润,虽身体各部都可以感受风邪,但这些部位最易受伤。
五脏
愁忧恐惧会使心脏受伤
形体受寒,又喝了冷水,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两种寒邪交感,内外受伤,就会发生肺气上逆的病变
从高处跌坠,淤血留滞体内,又因大怒刺激,气上冲而不下,郁结胁下,就会伤肝
被人打击跌倒,或醉后行房,出汗冒风,就会伤脾
用力举重,或房事过度,或出汗以后,浴于水中,就会伤肾
人身感受风邪,不一定会伤及五脏。 假若外邪侵入了阴经,而脏气充实,即使邪气入里也不能留住,必还归六腑。 因此阳经受了邪,就流注于本经而发病; 阴经受了邪,就会流注于六腑而发病。 岐伯说:一定是内脏先伤再感受外邪,内外之邪结合,风邪才能侵入内脏。
为什么面部可以不用衣物御寒
这是因为周身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所有血气都上行达到头面部,分别流入各个孔窍
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看
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听
宗气上出于鼻,使鼻能嗅
由胃生出来的谷气,上走唇舌,使唇舌有味觉
虚邪伤了人,病人会战栗恶寒; 正邪伤人发病比较轻微,先看到气色方面有点变异,身上没什么感觉,像有病又像没有病,似有症状又似没有症状,不容易发现它的病情。
脉象与面相
1 弦: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为肝脉。
面色青的,脉象应弦
2 钩:钩脉来盛去衰,为心脉。
;面色红的,脉象应钩
3 代:此处为脾之平脉,有更代的意思。
面色黄的,脉象应代
4 毛:毛脉轻虚而浮,为肺脉。
面色白的,脉象应毛
5 石:石脉沉濡而滑,为肾脉。
面色黑的,脉象应石
6 相胜之脉:相胜就是相克,如肝病见肺之毛脉,是金克木,这就是相胜之脉。
如果看到面色与脉象不合,反而诊得相克脉象,就病情危重
7 相生之脉:如肝病见肾之石脉,是水生木,即为相生之脉。
若能诊得相生脉象,疾病就会痊愈。
脉象与尺部皮肤与针刺
脉急促的,尺部的皮肤也紧
脉象紧的多属寒
针刺急脉的病变,进针要深,留针时间要长
脉弛缓的,尺部的皮肤也弛缓
脉象缓的多属热
针刺缓脉的病变,进针应该浅,出针要快,以散其热
脉象小的,尺部的皮肤也瘦小
脉象小的多属气血都不足
脉象小的,阴阳形气都虚弱,不宜用针刺,而用缓和之药调治。
脉象大的,尺部的皮肤也大而突起
脉象大的多属气有余而血不足
针刺大脉的病变,略微泻其气,不能出血
脉象滑的,尺部的皮肤也滑润
脉象滑的属阳气盛而微有热
针刺滑脉的病变,应快出针,浅刺,以泻阳气
脉象涩的,尺部的皮肤也涩滞
脉象涩的血少气少而微有寒
针刺涩脉的病变,必须刺中经脉,随着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留针时间要长,还要先按摩经脉,使脉气舒缓,出针以后,赶快按住针孔,不使出血,以调和经脉
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从荥、输而进入合穴 这就是手足阳经,由别络进入内部而又属于六腑的。
治病取穴
荥、输的脉气浮浅,可以治外经的病,
合的脉气深入,可以治疗内腑的病。
治腑病,应取合穴
胃的合穴在三里
取三里穴,应足背低平
胃病,会出现腹胀满,胃脘当心部位疼痛,支撑两胁,胸膈和咽喉间不通,饮食不下,可取足三里穴治疗。
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
取巨虚穴,应举足
子主题
大肠病,肠中痛如刀割,阵阵肠鸣,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泄泻,当脐部疼痛,痛时不能久立。 肠与胃有密切联系,可取胃经的上巨虚穴治疗。
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
子主题
小肠病,小腹作痛,腰背牵引睾丸疼痛,大便窘急,觉得耳前发热或发冷,或只是肩上很热,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间发热, 若络脉虚陷不起,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病变的症候。 手太阳小肠病变,可取下巨虚穴治疗。
三焦的合穴在委阳
委阳穴,应先屈后伸下肢取穴
三焦病,腹部胀满,小腹胀满尤甚,小便不通,感到窘迫难受,水溢于皮下成为水肿,留在腹部为胀病。 三焦病候也会呈现在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上,这络脉在太阳经和少阳经之间,三焦有病,此处脉现异常,取委阳穴治疗。
膀胱的合穴在委中
委中穴,应屈膝取穴
膀胱病,小腹部偏肿而痛,用手按揉痛处,就要小便,又尿不出来,肩部发热,或脉陷不起, 以及足小指外侧,胫骨和足踝后都显有热象。若络脉虚陷不起,可取委中穴治疗。
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阳陵泉穴,应正立竖膝使两膝齐平,至委中的外侧取穴
胆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出苦水,心跳不安,好像怕人逮捕他一样,咽喉里如物梗塞,频频咳嗽、吐唾沫。 在足少阳经起点至终点的循行通路上,也会出现络脉陷下的情况,可以用灸法治疗;如胆病而有寒热现象的,可取足少阳经的合穴阳陵泉刺治。
凡取治在外经脉的病变,应该用或摇或伸的方式取穴。
针刺这些穴位,一定要刺中气穴,不可刺中肉或刺中节。 因为刺中气穴,则经气运行于脉道之内,经脉就通了; 如果误中肉节,只能损伤好肉,使皮肤疼痛。 如果补泻手法用反了,就会加重病情; 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也出不去,与真气相争,由于邪气扰乱不去,反回到内里为病。
寿夭刚柔篇
篇主要论述人的体质有刚柔不同,而刚和柔可以从形体的缓急、正气的盛衰、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脆、皮肤的厚薄等方面进行分辨。
人体的阴阳
在内合于五脏六腑
在体内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合于筋骨皮肤
在体外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根据阴阳内外与疾病的关系,而选取针刺穴位的基本法则
病在阴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荥输
病在阳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合穴
病在阳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经穴
病在阴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络穴
阴阳也可以作为疾病的分类准则
病在阳经的叫风
病在阴经的叫痹
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风痹
子主题
病有形态变化而不疼痛的,属于阳经一类
病无形态变化而疼痛的,属于阴经一类
没有形态变化而感到疼痛的,是阳经未受侵害,只是阴经有病,赶快在阴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阳经
有形态变化而不感觉疼痛的,是阴经未受侵害,只是阳经有病,赶快在阳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阴经
阴阳表里都有病,忽然有形态变化,忽然又没了,更加上心烦,叫阴病重于阳,这是所谓的不表不里,预后不能良。
行气与发病
风寒外袭,先伤形体,
忧恐忿怒的精神刺激,先伤内气。
气逆伤了五脏之和,就会使五脏有病。
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肌表皮肤发病。
风邪伤了筋脉,就会使筋脉发病。
针刺 治疗时间
病九天的,刺三次可以好;病一个月的,刺十次可以好。
病程时日的多少远近,都可以根据三日一刺的标准来计算。经久不愈的痹证,根据血络变化,尽力去掉淤血。
形体先有病还未传入内脏的,针刺的次数,可以根据已病的日数减半计算
内脏先有病而形体也有反应的,针刺的日数就要加倍。
形体的缓急
形体充实而皮肤柔软的人,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多短命
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于气衰,气衰是危险的。
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多长寿。 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多短寿。
形与气的寿命长短
健康人,正气胜过形体的可以长寿;
形体肌肉很消瘦,即使其气胜过形体,也是要死的;即使形体尚可,但元气已衰,也很危险。
本神篇
本篇叙述了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神与治疗、养生的关系,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观点; 之后讨论了七情变化对五脏功能的影响与危害,指出了情志过激的致病特点; 最后讨论了五脏藏五神及五脏虚实的病理表现,并强调治疗时“必审五藏虚实”。
精、神、魂、魄、意、志、思、智、
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
阴阳两精相结合产生的生命活动,叫神
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魂
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魄
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心
心里有所忆念而留下的印象,叫意
意念所在,形成了认识,叫志
根据认识而反复研究事物的变化,叫思
因思考而有远的推想,叫虑
因思虑而能定出相应的处理事物方法,叫智
五感
过分的恐惧忧思,就会损伤心神,损伤心神就恐惧,使阴精流失不止。
悲哀过度伤了内脏,会使气机竭绝,丧失生命。
肝过度悲哀影响内脏,就会伤魂,魂伤,会出现精神紊乱症状,导致肝脏失去藏血作用,使人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不能舒张,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秋季。
喜乐过度,会致喜极气散不能收藏。
肺过度喜乐,就会伤魄,魄伤,会形成狂病,狂者思维混乱,不识旧人,皮肤枯槁,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夏季。
愁忧过度,就会使气机闭塞,不能流畅。
脾过度忧愁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伤,就会苦闷烦乱,手足乏力,不能抬起来,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春季。
大怒,就会使神志昏迷,失去常态。
肾大怒不能遏止,就会伤志,志伤,就容易忘记自己说过的话,腰脊不能随意俯仰,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季夏。
恐惧过度,就会由于精神动荡而精气不能收敛。
心过度恐惧忧思,就会伤神,神伤,就会时时恐惧不能自控,时间久了,肌肉消瘦,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冬季。
神与五脏的配属关系
“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会恐惧;肝气盛,容易发怒。
“脾藏营,营舍意”
脾气虚,会使四肢运用不灵,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壅实,会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
心气虚,会悲伤;心气太盛,会笑而不止。
“肺藏气,气舍魄”
肺气虚,会感到鼻塞,呼吸不便,气短;肺气壅实,会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
“肾藏精,精舍志”
肾气虚,会手足厥冷,肾有实邪,会腹胀,并连及五脏不能安和。
经脉篇
“经”即径也,犹言路径;“脉”是流通气血之道路。经脉,是人体中重要的组织系统。 经脉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内容,经和络是相对而言的,经为主干,而络是经的分枝。 本篇虽然讨论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但仍以“经脉”名篇。
人最初生成,首先形成精,由精发育而生脑髓;此后就逐渐形成人体。以骨为支柱,以经脉作为营运气血的通道,以坚劲的筋来约束骨骼,肌肉像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人形即成。出生以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脉道内外贯通,血气即可在脉中运行不止。
肺手太阴的经脉, 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上膈膜,属于肺。再从气管横走而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行在手少阴与手厥阴两经的前面,下至肘内,沿着臂的内侧和掌后高骨下缘,入寸口,沿着鱼际,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大肠手阳明的经脉, 起始于食指尖端,沿食指上侧,出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端的前缘,上出于肩胛上,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向下入缺盆络肺,下贯膈膜,会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通过颊部,下入齿缝中,回转过来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胃足阳明的经脉, 起于鼻孔两旁的迎香穴,旁入足太阳的经脉,下沿鼻外侧,入上齿缝中,回来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处,再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穴,上至耳前,通过客主人穴,沿发际,至额颅部;它的支脉,从大迎穴的前面,向下至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贯膈膜,会于胃腑,与脾脏联系;它另有一支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脐,入毛际两旁气街部;另一支脉,起胃下口,下循腹里,至气街前与直行的经脉相合,循髀关穴,至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下至足背,入中指内侧;另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别行,下至足中指外侧;它另一支脉,从足背面,进入足大指,直出大指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脾足太阴的经脉, 起于足大指尖端,沿着大指内侧白肉处,经过核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肚,沿胫骨后方,与厥阴肝经交叉出于其前,上行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出,别出上走膈,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心手少阴的经脉, 起于心脏里,出属于心的脉络,下贯膈膜,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的脉络上行,挟于咽喉,关联到目珠连于脑的脉络;它另有直行的经脉,又从心脏的脉络上行于肺部,向下横出腋下,再向下沿上臂内侧的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面,下行肘内,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入掌内后侧,沿着小指的内侧至指端。
膀胱足太阳的经脉, 起于眼内角,向上过额部,会于头顶之上;它的支脉,从头顶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入络于脑,还出,另下行过项,沿肩胛骨内侧,夹脊椎两旁,直至腰部,沿脊肉深入,联系肾脏,会于膀胱;它另有支脉,从腰中,会于后阴,通过臀部,直入膝腘窝中;它又有直脉,从左右肩胛骨内侧,另向下行,贯穿肩胛,挟行脊内,过髀枢部,沿大腿外侧后缘,向下行合于膝弯内,又向下通过小腿肚,出外踝骨的后边,沿着京骨,至小指外侧尖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肾足少阴的经脉, 起于足小指之下,斜向足掌心,出于然谷穴之下,沿着内踝骨的后方,另入足跟,上小腿肚内侧,出腘内侧,上行股部内侧后缘,穿过肾脏,与膀胱联系;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和横膈膜,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归结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联系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的经脉, 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下穿膈膜,依次地联系胸腹的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循行胸中横出胁下,当腋缝下三寸处,又向上行至腋部,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入肘中,下循臂,行掌后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中指,至指端;它另有支脉,从掌内分出,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三焦手少阳的经脉, 起于无名指尖端,上出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向上穿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而交出于足少阳胆经之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布于心包,下过膈膜,依次会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颈项,夹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由此屈而下行额部,至眼眶下;它另有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走耳前,通过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支脉会于颊部,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胆足少阳的经脉, 起于眼外角,上至额角,向下绕至耳后,沿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而进入缺盆;它的支脉,另从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向颊车,下颈,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然后下行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沿着胁内,出少腹两侧的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走腋,沿胸部过季胁,与前支脉合于环跳部,再下沿髀部外侧,出阳陵泉,下行于腓骨之前,直下抵阳辅穴,下出外踝之前,沿着足背,出足小指与第四指之间;它的另一支脉,由足背走向足大指间,沿着大指的骨缝,到它的尖端,又返回穿入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肝足厥阴的经脉, 起于足大指丛毛上的大敦穴,沿着足背上侧,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至踝骨上八寸处,交叉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腘内缘,沿阴股,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一周,至小腹,夹行于胃的两旁,属肝,络胆,上通膈膜,散布于胁腹部,沿喉咙的后侧,入喉咙的上孔,联系眼球深处的脉络,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的百会,它的支脉,从眼球深处脉络,向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之内;它另有一支脉,又从肝脏通过膈膜,上注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三阳脉交于头,三阴脉交于胸,阴脉阳脉交于手足。 显露在外的脉,都是络脉 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关节之间,而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出入流注,再结合皮肤中的浮络,共同会合而显现在外面。
是察看络脉
脉现青色,是寒邪凝滞并有疼痛
脉现赤色,是有热。
胃里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现青色
胃里有热,鱼际的络脉会出现赤色。
鱼际络脉出现黑色的,是日久不愈的痹病。
如兼有赤、黑、青三色出现的,是寒热错杂的病变。如青色而短,属于气弱
凡是针刺胃里或寒或热的病证,都是多刺血络。必须间日一刺,把淤血泻完为止。然后察明病证的虚实,如脉现青色而短,是气衰的病人,过用泻法,就会使病人感到心里烦乱,烦乱极了,就会跌倒,不能说话。对于这种烦乱的病人,赶快扶他坐下,施行急救。
营卫生会篇
ˊ营卫”指营气和卫气;“生会”即生成与会合 营卫皆化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阐述营卫运行规律,营卫昼夜各运行周身五十度,夜半而大会; 营卫运行直接影响着人之睡眠;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最后,讨论了三焦的划分、功能及其与营卫气血的生成、敷布、转化关系。
营卫之气
人的精气,来源于饮食。当饮食入胃,它的精微就传给了肺脏,五脏六腑都因此接受了营养。 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
重阳重阴
卫气行于阳经,中午阳气最盛,称为重阳
夜半行于阴经,阴气最盛,称为重阴。
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是以昼夜来划分的
营卫之气与睡眠
“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人体正常睡眠的条件是气血盛,营卫强,气血运行之道通畅,营卫能够正常运行而阴阳相交。老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其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而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瞑,则是因为其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这就是营卫与寤寐的关系。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卫气的性质慓悍滑利,见到开泄的地方就走,所以不能从它正常运行之道而出,这叫漏泄。
营和卫都是水谷精气化成; 血是精气化生的最宝贵物质,称为神气。 因此血和气,名虽不同,却属于同类。 凡失血过多的人,临证不可发其汗; 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亦少,临证不可刺络放血。 所以说人体既夺血又夺汗者预后不良,血与汗缺一则不能生存。
海论篇
“海”是百川汇聚之所,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 本篇以自然界之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四者是水谷、血、气、髓汇聚之处, 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并分述其生理、病理、症状及治疗原则,所以篇名为“海
人体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以上四者,和四海相应。
胃能容纳饮食物,故称“水谷之海”。 水谷为五脏六腑所需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 因此又称胃(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为血之海”:冲脉为奇经之一,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 冲脉在循行过程中与诸经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会,并蓄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之经气, 而肾与胃,是精血所生、所藏之脏,故冲脉不仅藏血最盛,也可以将所藏之血渗灌脏腑诸经,故称之为血海、十二经之海。
“膻中为气之海”:这里的膻中指胸中,与肺关系密切。 《灵枢·五味》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于胸中而成,它上走息道以司呼吸,下贯血脉以行气血,正是由于宗气对人体生命十分重要而积于胸中,故称膻中为气之海。
“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肾主藏精,精化髓,髓充于骨腔之中,通过脊髓,向上汇聚于脑。脑髓来源于先天,补充于后天,脑髓的盈亏可以影响人体的肢体活动、耳目的聪明、精神、思维、意识的活动,正如本篇所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在人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与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故本篇把它作为四海之一。
四海的逆顺情况
气海有余,是邪气盛,就会气满胸中,呼吸急促,面赤; 气海不足,就会气短,说话无力。
血海有余,因为血多脉盛,就会想象身体似大起来,虽然心情怫郁,而说不出病来; 血海不足,就会经常感觉身体轻小,虽然心情不舒,也说不出病来。
水谷之海有余,就会腹部胀满; 水谷之海不足,就会觉得饥饿而不想吃东西。
髓海有余,就会使身体轻劲多力,耐劳超过常度; 髓海不足,就会脑似旋转,耳鸣,小腿发酸,眩晕,眼睛看不见东西,懈怠,嗜睡。
如何调理 精确掌握那些与四海相通的上下输穴,来调治, 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法则,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能这样做,病人就会安康;否则,病人就会衰败。
逆顺肥瘦片
“逆顺”指经脉循行走向及气血上下运行;“肥瘦”言形体之肥壮与瘦小。 本篇内容:经脉走向规律、气血滑涩以及形体的肥瘦壮幼。
白黑肥瘦少长,在针刺时的不同
普通人
观察他的肤色白黑,分别配合针刺深浅的标准。 属于端正纯厚的人,它的血气和调,针刺时依据正常的针法标准。
瘦人
瘦人皮薄颜色淡,肌肉消瘦,唇薄,语声低。 他的血清稀而气滑利,像这样,气、血都容易虚脱、损耗。 针刺时应该浅刺、急速出针。
壮年而体质强壮的人
壮年而体质强壮的人,血气充足旺盛,皮肤坚密,在感受病邪时, 针刺这种人,应该深刺、留针,这是刺肥壮人的标准。
肩腋很开阔,颈项肉薄、皮厚、色黑,唇厚,血色黑浊,气行涩迟。 这种人,贪图便宜,追求利益。 针刺是应该深刺,留针,多增加针刺的次数。
壮士
壮士骨骼坚固,肌肉丰厚,关节坚大。这样的人,性情稳重的,气涩血浊,针刺就当深刺、留针,并且增加针刺次数。
而性情好动的,气滑血清,针刺就当浅刺而急速出针。
婴儿
婴儿肉软、血少、气弱,针刺时用毫针,浅刺进针要快,一天针刺两次就够了。
血清气浊的人,用疾泻的针法,就会使真气衰竭。
血浊气涩的人,用疾泻的针法,会使真气通畅。
天年篇
“天年”即天赋之年,自然应有的寿命。 因本篇论述了从出生到百岁这一段生命过程中生理上、体态上、性格上的变化, 从而说明保养先天后天之精是延缓衰老以及摄生防病的重要环节。
子主题以母血为基础,以父精为外卫。没了神气就会死亡,有了神气才能生存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胚胎的发生,是以母之阴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阳气为护卫,阴阳交感,精气相结合而成, 这是中医关于胚胎发生的理论。
血气已经和调,荣卫已经通畅,五脏已经形成,神气潜藏于心,魂魄具备了,就成为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在胚胎发生和发育中生成,即所谓先天之精化气、气生神,反过来又是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生命活动的主宰,神的得失关乎生命存亡,而神的存在和盛衰,体现在包括精神、意识和思维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精神状态、面部气色、眼睛活动与视觉、脉象之中,故临床可以通过各种诊察方法判断神的盛衰存亡。
人的体气盛衰,从幼年直到死亡
人生到十岁,五脏才开始健全,血气已经通畅,这时他的经气还在下肢,所以喜跑。
到了二十岁,血气开始旺盛,肌肉正在发育,所以喜快走。
到了三十岁,五脏完全健全,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所以喜欢缓行。
到了四十岁,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已发育很好,并且稳定。腠理开始稀疏,面部华色开始衰落,发鬓斑白,经气平定盛满至极,精力已不十分充足,所以喜欢坐。
到了五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逐渐减少,眼睛开始有不明的感觉。
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衰退,经常有忧虑悲伤之苦,血气运行缓慢,所以喜欢躺卧。
到了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
到了八十岁,肺气衰退,魂魄离散,所以言语常常错误。
到了九十岁,肾气焦竭,肝、心、脾、肺四脏和经脉都空虚了。
到了百岁,五脏就都亡衰竭,神气也都无以依附内舍,这时,就仅留下形体空壳而死亡了。
通天篇
本篇提出人的体质性格可以划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分别说明五种类型人的性情的特点。 其次,说明这五种类型人由于体质性格上的差异,其发病上有所不同,治疗上应有所区别 他们的形态不同,筋骨强弱,气血盛衰,也各不相同。
类型
太阴之人
属于太阴的人,性情贪婪不仁厚,表面谦虚,假装正经,内心却深藏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 不识时务,只知利己,见风使舵,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太阴之人。
属于太阴的人,阴偏多,却无阳。他们的阴血重浊,卫气涩滞。 阴阳不调和,形体表现为筋缓皮厚的特征。 像这样的人,不用急泻针法,就不能去除他的病。
属于太阴的人,面色阴沉黑暗,而假意谦虚,身体本来高大, 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而并非真有佝偻病,这就是太阴之人的形态。
少阴之人
属于少阴的人,贪图小利,而有害人之心,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就像拣到便宜一样高兴, 好伤人,好害人,看到别人光荣,就恼怒,心怀嫉妒,没有同情心。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少阴之人。
属于少阴的人,阴多阳少,他们的胃小而肠大,六腑的功能不协调。 因为他的足阳明经脉气偏小,而手太阳经脉气偏大,一定要审慎调治。 因为他的血容易耗损,他的气也容易败伤。
属于少阴的人,外貌好像清高,但是行动鬼祟,偷偷摸摸,深怀阴险害人之贼心, 站立时躁动不安,显示出邪恶之象,走路时状似伏身向前。这是少阴之人的形态。
太阳之人
属于太阳的人,平时自鸣得意,好讲大事,无能却空说大话,言过其实,好高骛远。 行动不顾是非,做事经常自以为是,做事虽然失败,却没有后悔之心。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太阳之人。
属于太阳的人,阳多阴少。 一定谨慎地进行调治,不能再耗损其阴,只可泻其阳。 阳大脱就易发狂躁,如果阴阳都耗损就会突然死亡,或不省人事。
属于太阳的人,外貌表现高傲自满,仰腰挺胸,好像身躯向后反张和两腘曲折那样。 这是太阳之人的形态。
少阳之人
属于少阳的人,做事审慎,好抬高自己,有了小小的官职,就自以为了不起,向外宣扬, 好交际,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少阳之人。
属于少阳的人,阳多阴少,经脉小而络脉大。 血在中而气在外,在治疗时,应当充实阴经而泻其阳络, 但是单独过度地泻其阳络,就会迫使阳气很快地耗损,以致中气不足,病也就难以痊愈了。
属于少阳的人,在站立时惯于把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摇摆身体, 常常反挽其手于背后。这是少阳之人的形态。
阴阳平和之人
属于阴阳和平的人,生活安静,心安无所畏惧,不追求过分喜乐,顺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遇事不与人争,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压服的手段来治人,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 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阴阳和平之人。 古代善用针灸疗法的医生,观察五类人的形态,分别给以治疗。 气盛的用泻法,气虚的用补法。
属于阴阳和平的人,他们的阴阳之气和谐,血脉调顺。 在治疗时,应当谨慎地观察他的阴阳变化,了解他的邪正盛衰,看明他的容颜表现。 然后细审是哪一方面有余,哪一方面不足。 邪盛用泻法,正虚用补法,如果不盛不虚,就治疗病证所在的本经。 这就是调治阴阳,辨别五种不同形态人的标准。
属于阴阳和平的人,外貌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性格和顺, 善于适应环境,态度严肃,品行端正,待人和蔼,目光慈祥, 作风光明磊落,举止有度,处事条理分明,众人都说有德行。 这是阴阳和平之人的形态。
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法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没有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会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渴胀满诸症也消失,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小腹也觉得舒服。之后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藏有五穴,分别是井,荥,俞,经,合。府有六穴,井,荥,俞,原,经,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古人善于观察天地,都是取向比类的,人体就是大自然,气血就是河流,井,就是泉水从泉眼里源源不断冒出来,荥,说是脉气所溜,其实就像小溪流过石头上,还没有行成主干河道,河流也是比较小的,俞,就是脉气所行,那么俞就像已经有了正式的河道一样。水流畅行。经,脉气之行。行在甲骨文里是四通八达的路,所以脉气之行,就如河流在此四通八达,大行四方。合,是脉气之所入,就如河流終归海。理解这一点后再来看看,治藏治俞,治府治合,治浮肿治经,就要好理解一些了。治藏治俞,藏,可纳藏为藏,俞,前面说了,就如河流正式的河道,河水畅行。那么藏就如河流上形成的一个湖泊,或者比较大一点的水域。要治理湖泊,肯定是疏浚主要的河道。治府者,治其合。前面说了,合,就如百川归海,而府,就如海,是气血之所合。就比如我们治海治入海口,治三角洲。府出问题,要就是入海口这个地方出问题,这个入海口,就是合穴。浮肿者,治其经。前文列举了好多种浮肿,其实我们能理解,浮肿一般就是气血不通,聚集起来了。这就好比一跳河流洪水泛滥。行,前面说了,行是四通八达的意思,行穴也就是意味着脉气在这里是四通八达,类似河流支流众多,如果是洪水泛滥,也就是浮肿,那我们肯定就是疏浚河道,让河流重新畅行无阻。所以治浮肿找经穴。
缪刺:同样是左取右、右取左的针刺方法,而我们已可以看出,缪刺是刺的络穴,巨刺则是针刺的经穴
砭石(biān shí)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称。而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 。砭石,即能治病的石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 超声波治疗仪。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所以并不是所有人描述的那样,佩戴上就能立刻见效,起到净化肝肾等脏器,排除多余的毒素,全面增强人的免疫能力的作用等等。对于颈椎病、腰椎病、偏头疼、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尤为显着。此外,通过砭石疗法可有效预防感冒。
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储藏精汁,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其他脏腑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彼此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
表征里症 表里的定义:表里是辨别身体出现问题部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身体)内部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身体)内部为里;经络与(身体)内部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身体)内部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所以,对于出现问题部位的外内浅深,都不要作绝对的理解。一般而论,从身体出现问题的部位上看,身体的皮毛(皮肤、毛发等)、肌腠(肌肉、皮下组织等)、经络相对为外,内脏、骨髓相对为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部属表,问题较轻浅;内部属里,问题较深重。问题由表(外部)传化进入里(内部),是渐渐增重,由里(内部)出表(外部),是在转轻。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以感冒为例说表证,简称外感,是指感染了自然界寒冷、风吹、夏季暑湿、干燥、火热的气候之后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发热、鼻塞、流鼻涕、怕冷、怕风、咳嗽、流眼泪、喉咙痒(疼)、口干、头疼、皮肤疼、周身酸痛、打喷嚏等。由于自然界的气候过于侵扰人体,袭击皮毛肌腠影响人体正常抵抗能力而发生。由于表证出现问题部位浅而轻,一般痊愈快。如果外感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成为里证。里证:里证是泛指出现问题部位在内,由内部器官、气血、骨髓等出现问题所反映的证候。相对于表证来说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例如:失眠、风湿骨痛、早搏、胃痛、肝炎、前列腺增生、痛经等。一般在上、在气的问题轻浅,在下、在血的问题较深重。里证基本特点是没有发热、鼻塞等外感表现,发作可急可缓,一般情况较重,调理时间较长。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临床上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看患者的寒热、舌象以及脉象等变化。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表邪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及时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很大的意义。
实证虚证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 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 的各脏腑的虚证。 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 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 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