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
编辑于2022-11-18 01:17:581绪论
本章要点
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学分支学科、经济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
掌握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有关,另一方面要受到地理学其他分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理解)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了解)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史志描述
17世纪以前。史志描述即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①我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 络和所蕴藏的矿物,《禹贡》记述了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
②欧洲比较有影响的是古希腊的《地理学》,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 单位进行区域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①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 信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②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是影响至今的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
经济地理学研究
①“经济地理学”一词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首次提出的。
②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③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之后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理解)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 理论,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特点:这些区位研究理论都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内部的经 济效果最佳
(2)区域研究(二战后)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 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如果说,区位论侧重企业的内部效果更佳的话,那么区域科学则 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济问题。
(3)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
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4)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 球化的地理研究。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1)研究客体的变化
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 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2)提出企业地理概念,尤其关注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方法论(思维方法)的变化
参考真题:★【西北大学,2013年真题】简答题: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及各种思维方法的核心观点。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其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经历了从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到文化转向的历程。
1)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 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 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 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与规范区位论的“经济人”概念相比,使研究结果更接近于现实。
4)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5)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性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结构主义地理学 n解 18、19
(5)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现代西方地理学三大流派之一,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研究对象
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我国学者的相关论讨
本书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对象的观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内容、区位、空间格局、与环境的关系。
(1)经济活动的内容
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 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等服务业: 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这些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企业从事的。而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单一产业,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分割在经济地理研究上显现出明显弊端。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定提供指导。
(3)经济活动空间格局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2.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具有以下几个分支: 最高一层分支为通论经济地理学; 第二层分为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三层分支有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属于部门经济地理学的范畴。
通论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
公司(企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2021解读】:经济地理学常识,教材无涉及,地学考研中心补充如下。 (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 (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 (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
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了解)
经济地理学主要与地理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应注重该学科与自然地理学、地理技术学科以及其它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关系。尤其是地图学和数量地理学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在经济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经济地理学与微(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故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学科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重点问题(掌握)
参考真题:★【首都师大,2010年真题】论述题:试述经济地理学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经济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 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主流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时,基本不考虑地理环境问题,更少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经济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 任何经济现象最终都要落实到区域或空间的某一地点上,经济地理学对农业生产布局、企业区位选择、居民点分布等进行了经典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对不同特点经济活动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实践意义
(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经济地理学可引导人们从区域关联、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关联、地方与全球关联的综合视角分析问题。
(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国内外区位理论从多个角度对不同情形下的区域选择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位置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从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理论中得到启示,在国家实施发展战略时贯穿区域关怀理念。一是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基础,使区域优势得以发挥, 二是区域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发展为代价。
(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作用。经济地理学研究,关注人地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可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做出贡献。
(5)区域差异诊断建议。世界的贫富差异在逐步加大,不仅表现在国家之间,也表现在一国之内不同群体之间。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距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因素,并为缩小这些差异提出建议。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问题(理解)
论述 18、19、20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如何衡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二,如何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 第三,可持续发展在微观尺度上的体现。 第四,区域生态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2.全球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使得每个地方之间形成了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在这张全球化的大网中,地方所处节点的位置不同,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全球化的推进使更多的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加强了全球和地方之间的联系。每个地方在全球化中可以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获取回报。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空间上,而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增长快速且发展环境复杂,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特殊的研究舞台。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是区域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效率至上”。(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应集中力量重点支持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发达地区富裕了,再由这些地区的钱来解决地区差异问题。) 第二种为威廉森的倒U形曲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差距将逐渐扩大。然后一段时期,地区差距将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地区差异将会趋于缩小。) 第三种观点则侧重于公平。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对新形势下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 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和空间格局研究
经济活动主体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它的区位选择和空间格局是经济地理学应该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活动主体更加多元化。除企业、农户、政府等传统意义上的行为主体之外,还出现了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基金会,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
5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本书的结构安排
经典例题
补充资料补充 1.评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以及两类研究方法结合的重要性。(首都师大,简答题) 【例题详解】: (一)传统方法 (1)实地考察法(室外工作),与野外考察不同。其目的:①增加研究的感性认识,并搜集有关的资料;②明确地区或部门的生产力布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考察方式:①全面考察和重点考察(普查);②典型考察;③抽样调查。 (2)统计图表法,其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类。 (3)经济地图法,其包括综合经济图、部门经济图和经济联系图。表示方法有符号法、范围法、点值法、动线法、分级统计图表法和图形统计图表法。 (4)技术经济论证,论证内容包括:①区域开发规划:②基本区位方案(厂址):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方式、运输方式选择、规摸问题论证。 (二)现代方法 (1)遥感技术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侧重在自然环境资源普查(河流、沙漠、森林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和动态研究(作物估产)、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 (2)数学方法,略述数学统计、计算机进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过程。分为:①简单统计技术(描述统计技术);②回归统计技术:③数字分类技术;④聚类分析(距离,相似系数):⑤主成分分析:⑥投入产出分析与线性规划。 (三)两者结合的重要性 ①遥感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经济地理学获得更多宝贵的难以获取的数据。 ②可以更好地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③使实地考察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