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7章 动物的进化
第17章 动物的进化 生物学导论(美)
编辑于2019-12-30 08:56:55第17章 动物的进化
动物多样性的起源
什么是动物
动物是真核的、多细胞的、异养的生物,靠吞噬获得营养,在体内进行消化——非真菌的体外消化
由前寒武纪海洋中吃其它生物的多细胞生物进化而来
多数动物进行有性生殖 合子→囊胚:中空的球→原肠胚:分层,有原始肠道
许多动物的生活史中包括: 幼虫期→变态→成体
大多数动物有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
早期的动物和寒武纪大爆发
动物起源于6-7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海洋中生活的有鞭毛的原生生物群
5.45亿年的寒武纪初期迅速多样化,在一千万年以内就出现了主要的动物体型,化石显示现代各动物门的古老代表
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
捕食-猎物关系复杂,动物多种多样适应→有坚硬的外骨骼
控制动物形态发育的基因的进化→躯体形态差别
动物的种系发生
动物的4个进化分支点
古老的原生生物
无组织→有组织
→两侧对称,使动物有一个“头”,便于最先接触食物、危险等刺激
→产生复杂的体腔,保护内脏,有利于内脏器官能独立生长和运动
→真体腔的两个进化分支
无脊椎动物的门
多孔动物门
海绵动物 营固定生活
中空多孔囊,由松散的细胞连接而成,没有形成真正的组织,1厘米-2米,9000余种
有特化的细胞:如领细胞,具鞭毛,滤食。变形细胞摄取领细胞的食物,消化并输送给其他细胞,运送氧气,处理废物,制造骨骼纤维
刺胞动物门
刺胞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消化腔只有一个出口
食肉类,其触手具有刺细胞,用于防御和捕食。海生,10000种,海蜇、海葵、水螅、珊瑚属
身体结构可有两种变形,刺胞动物有其中一种或两种都有
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
赢浮游生活的水母型
如海蜇、海葵、水螅和珊瑚
扁形动物
是最简单的两侧对称动物。三胚层,无体腔。吸虫纲动物多为寄生虫。1mm-20m,海水、淡水、潮湿陆地上生活20000种
涡虫,自由生活,非寄生
血吸虫
绦虫 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体内。通过体表吸收宿主肠道内的养分
许多重复体节构成
没有消化道
线虫动物门
线虫,圆柱形体型,身体两端逐渐变细
有完整的消化道、口和肛门
假体腔
种类多,90000种。几毫米到几米。大多生活在水、土壤或寄生在动植物体液中
有的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有的为农业害虫
约50种为人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等
软体动物门
身体分为三部分
肌肉足,用于运动
内脏团,包含大多数内部器官
外套膜,覆盖在内脏团外面,隐藏在壳(如果有壳)下
许多种类用齿舌来获取食物
15000种,主要有三个纲
腹足纲 外多有一螺旋状的壳,有明显头部,触手末端右眼。如蜗牛、蛞蝓
双壳纲 有两片可以开、合的壳,用肉足挖掘和固着,如牡蛎、蛤,多生活在水的泥沙中
头足纲 灵活,运动快速,嘴位于足的基部,而足演化成很长的触手用于捕食。下颌和齿舌摄食,食肉类
少数有壳
多数无壳
很小,或有内骨骼,如乌贼
甚至无壳,如章鱼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为身体分节的蠕虫,身体沿长轴分为许多重复的部分。约15000种,1mm-3m。生活在海洋、淡水或湿润泥土中。分三个主要纲
多毛纲 多生活在海洋,在海底爬行或穴居。附肢上有坚硬的刚毛,帮助寻找食物。附肢可增大表面积增强气体交换。如沙蚕
寡毛纲 食取土壤,如蚯蚓
蛭纲多数自由生活,食肉。少数外寄生,如水蛭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身体分节,具有分节的附肢。体节和附肢发生了特化,具有多种功能,用于行走、摄食、收集信息、交配、防御,导致了其进化上的适应性。鉴定100万种,分布生物圈所有栖息地
体被几丁质(蛋白质和甲壳质)的外骨骼,保护躯体,为附肢的肌肉提供支点,但在附肢与身体的连接处很薄
蜕皮:不断长大的节肢动物必须丢弃旧的外骨骼而分泌出一个新的外骨骼
四个主要纲
蛛形纲 4对可行走的附肢,一对特化取食 附肢,上多有毒腺。生活在陆地上。如蜘蛛和蝎子
甲壳纲 几乎全部水生,有许多特化的附肢,虾蟹等,陆生的有球潮虫(西瓜虫)
多足纲 大多身体细长,体长2-280mm。身体分节,体节从11解至几十节不等,可分头、胸、腹3部分。躯干部由许多体节组成,每节有1-2对步足。陆生,栖息隐蔽,已知10000多种,常见的包括蜈蚣、马陆等。
昆虫纲 陆地、淡水、飞翔。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通常有一对具感觉功能的触手和眼睛
具适应各种不同功能的口器
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有三对腿、一或二对翅
昆虫的翅是外骨骼的延伸,不是真正的附肢飞行是其成功地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昆虫的幼虫与成体很相似,只是大小不同
许多昆虫在发育中都经历变态,幼虫与成虫完全不同,是一种分布和繁殖得特化
昆虫种类数量繁多,对其他生物和人类影响巨大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 表面多棘,全部生活在海洋。不动或缓慢移动,如海星
无体节,成体多辐射对称,而幼虫期为两侧对称,有4至6腕,或<=40
身体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疙瘩”,叫做棘状突起,是有钙质的内骨骼突出表面皮肤而形成的
海星有真正的体腔,由体腔的一部分向体外延伸形成一些管子伸出体外,这种伸长的管子叫管足,是海星的运动、感觉器官。管足的末端有一个吸盘,通过管足的移动和管足上吸盘的吸力,海星在海底行走或不动
捕食时,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生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
脊椎动物谱系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有下述四大特点
位于背部中空的神经索
脊索,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索之间柔软的条状物。在成人中以脊椎骨之间的软骨盘的形式存在
鳃裂,咽部的鳃状结构
肛后尾,位于肝门后面的尾巴
脊索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身体分节,譬如,肌肉和脊椎骨分节
半索动物
代表:柱头虫,中背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领索可能是动物的神经中枢,有巨大的神经细胞;消化道前端的背面都有1个小盲囊,有人认为它与脊索相同。
半索动物栖息于太平洋沿岸浅海泥沙中,生活方式与蚯蚓相似。最长的个体可以超过两尺。雌雄异体,变态发育;胚胎、幼体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背神经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
尾索动物
幼虫具有典型脊索动物的结构,脊索出现在幼虫尾部,变态以后,除了鳃裂以外,失去了脊索动物的其他结构,神经索变小成为圆形的神经节。 如 海鞘
头索动物
脊索从头部延伸到尾部,如:文昌鱼,外形像小鱼,体侧扁,长约5厘米,半透明,头尾尖,脊索纵贯全身,构成身体中央的支柱。神经索前端略膨大,但无大脑。血液沿腹侧向前流,沿背侧向後流,但无明显的心脏。 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吃浮游生物。
鱼类
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在距今约5.4亿年的寒武纪早期
早期的脊椎动物为无颌类,如七鳃鳗,嘴做吸盘,吸附在大型鱼身上,吸取血液
4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颌鱼。它们还有两对鳍。现代鱼可分为两类
软骨鱼 骨骼较软,由软骨构成。如鲨鱼
鲨鱼没有敏锐的视力,但嗅觉灵敏。头部的电传感器可检测到微小的电场变化。侧线系统对水压很敏感。需要不断游水来呼吸。不到1000种
硬骨鱼 骨骼钙质化。有侧线系统、灵敏的嗅觉和良好的视力,约30000种
有鳃盖,使鱼静止时就能够进行呼吸
鳔(由简单的肺进化而来),调节鱼的浮沉和提供更多氧气
可分为
肉鳍鱼类,肌肉鳍条,内有骨骼,用肺呼吸。如:肺鱼
辐鳍鱼类,鳍无肌肉、有细小辐射状的鳍条支持
两栖类
两栖类多数能适应水中和陆上两种环境。多数种类离不开水,因为卵没有壳。如:蝾螈、蛙。约4000种
水中产卵,蝌蚪生活在水中,有鳃,无腿,吃藻类,有侧线系统和一条长尾。完全变态成为蛙
蛙,四条腿,用肺呼吸。有一对外耳,没有侧线。以昆虫为食
两栖类从具有肺和鳍的鱼类演化而来
陆生的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统称为四足动物
爬行类
爬行类具有更多的陆生适应性:鳞片中有角蛋白,防止水分散失。用肺呼吸。羊膜卵含有大量水分,外被壳
用生活方式来调节体温。为外温动物
中生代是爬行类繁盛的时期。如:恐龙 包括蛇、蜥蜴、龟、鳄鱼等,约6500种
鸟纲
鸟类在爬行类繁盛的中生代进化产生。爬行类特征有:羊膜卵、腿上的鳞片。1.5亿年前的侏罗纪,始祖鸟化石,是鸟类的一个旁支,与现代鸟类可能有共同祖先。
约8600种,大多数物种能飞行,表现出适应飞行的特征(减轻重量):蜂窝状骨骼、某些内脏器官的缺如。没有牙齿,食物在沙囊里研磨
恒温
羽毛由角蛋白组成,可绝缘、保温。→飞行工具
胸部肌肉发达→飞行动力源
哺乳纲
起源于距今2.25亿年的爬行类。恐龙灭绝后,哺乳类开始繁盛:近千种哺乳类有翅膀;数十种水生,如蓝鲸
哺乳类具有两大特征
毛发,使身体绝缘而保温
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崽
哺乳类分为3类
单孔类 卵生的哺乳动物,如鸭嘴兽、针鼹。三叠纪期间从其他的哺乳动物分支出来
有袋类 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妊娠期短,出生后需要在母体的育儿袋中进一步发育。袋鼠、树袋熊、负鼠。生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中部和南部
真兽类 又称胎盘类,母体与胚胎之间的联系更长更密切,约有4500种
和进化的联系:地球的新危机
地球新危机
文明进化的速度使人类成为生命史的新力量,我们改变环境以满足人类需要。环境变化速度太快,超过了生物进化速度好几个数量级,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10万年的50倍。
人类自身正造成地球生命史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破坏性可能最大
主要原因:栖息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口增长过快
人类的祖先
灵长类动物的进化
化石记录表明:灵长类动物起源于距今6500万年的白垩纪后期,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早期的灵长类体型小,栖息在树上
有灵活的肩关节,可吊在树上
一些灵长类中,指甲代替了爪子,非常灵活
眼睛集中在前部,重叠的视野增强了知觉;良好的手眼协调
成年动物照顾幼小,大多每次产仔1个
灵长目的分类
原猴类,最早的灵长目化石。现代原猴有狐猴、懒猴、树熊猴和跗猴
类人猿类
新大陆猴,包括狨科和卷尾猴科,有长而能缠绕的尾。有辅助攀悬树木作用;大多数种类鼻中隔宽阔,左右鼻孔开向两侧,故名阔鼻猴
旧大路猴,包括猴科的狒狒、短尾猴。尾亦不能缠卷,双侧鼻孔靠紧,方向超前或朝下,故名狭鼻猴
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长臂猿(树栖)、猩猩(树栖)、大猩猩、非洲黑猩猩。除一些长臂猿外,其余体型比猴子大,长胳膊、短腿、没有尾巴。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法高度社会性
人类出现
人类与类人猿的历史只有500-700万年
黑猩猩不是我们的亲本种,更像堂兄弟
人类发生的系谱更像分支的树枝,而不是一架梯子。人类的进化历史中,曾有很多种属分支,最后走到绝境。常有不同的人科动物种群同时存在
人类的很多特征并不是同步的进化:如直立行走和发达的脑。不同的人类特征(如直立姿势、两足行走)以不同的速度进化。所以,人类直立行走的先祖中,有的虽然直立行走,但是脑只有类人猿的那么大
人的级系分类
动物界 Kingdom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哺乳纲 Class Mammalia 真兽亚纲 Subclass Eutheria 灵长目 Order Primates 类人猿亚目 Suborder Anthropoidea 人科 Family Homonidae 人属 Genus Homo 人种 Species sapiens
南猿和两足行走的“古人”
在人属出现以前,南方古猿属的几种人科动物就在非洲稀树草原上行走了——直立行走出现400万年前(证据)
阿法南猿——露西:东非320万年前的化石,两足站立,说明发达的大脑出现以前,两足行走特征就出现
所有南猿物种在140万年前灭绝了
人类进化时间表
能人和创造力的进化
东非发现的距今250万年的化石,首次发现脑增大的证据。脑容量介于南猿和智人之间。证据:发现能人打造的简单的石头工具——狩猎采集
直立人和人类在全球的分布
180万年前,能人的后裔直立人从非洲向其他洲扩散。可能与食物中肉的比例占大有关,需要较大领地。 直立人比能人高,脑容量也大些,智慧使他们能在更冷的北方生存:穴居、生火、皮毛制成衣服、制造较精细的石器
直立人的地区性后裔尼安特人生活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距今约3万5千年到13万年。眉骨较高,下颌不利于发声,平均脑容量略超过现代人。 熟练制造工具,能参加一些需要抽象思维的仪式,如葬礼。
智人的起源
古代智人:最早的化石距今约30万年——是尼安特人后裔,非洲发现
非洲出土的距今10万年的古智人头盖骨和其他骨头与现代人十分相似;以色列近似年代也有类似发现
法国克鲁马农山洞出土的现代人化石距今约3万5千年
克鲁马农人-现代人-古智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古老的智人类群→现代人,人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人类起源的地域多样性在100万年到200万年前就开始了(种群间通婚解释了遗传的相似性)
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out of Africa hypothesis),也称取代假说。走出非洲的尼安特人和其他古人类,在进化上没有前途。约10万年前,现代人从非洲扩散开来,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智人
子主线粒体基因和Y染色体序列的研究→人类的种群在遗传上非常均一
现代智人起源假说
多地域模型
取代假说(一元发生模型)
文明的进化
直立姿势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解剖学变化。足、脊柱、骨盆发生构型变化
脑的增大是第二个变化。头盖骨及其内容物生长时间增长。发育增时导致双亲照顾后代的时间相应增长,使得幼儿有从上一代的经验中受益的能力。这就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一代代积累的经验传递,方式是语言、文字、说话
文明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200万年前非洲草原上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游牧民族,制造工具、组织公共活动、对劳动进行分工,出现古代艺术
1万到1.5万年前非洲、欧亚、美洲,农业的发展产生永久居住和最早城市
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新技术指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