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编辑于2022-11-21 09:49:5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理论名称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联结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条件反射
①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②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③获得,消退
系统信号
①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③记忆痕迹衰退说
①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另一种是后天习得的 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得出的三条学习率(练习,效果,准备率) ③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否认在动物连接的过程中观念的作用 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
①把重点放在外在的行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机,需要的满足等内在的心理活动 ②强调环境条件和刺激,但并不否认人们具体的需要,价值,信念等内在的自我奖励机制 ③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
过程
主义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①耐心教导,当心教学 ②不吝啬与表扬,赞赏 ③注重辨别学习
①因材施教,平等对待 ②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③循序渐进,体会试错的过程 ④张驰有度
认识学生的行为,矫正学生的某些行为提供方法
班杜拉观察人类的学习模式,并提出不同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说
加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理论名称
概念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
起源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 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主要观点
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公式: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与认知结构(T)之中, 才能引起对刺激的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与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外界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心理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 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
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 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生产的前提。
重视强化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 本事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主张人的学习的 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观
①对于知识的意义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 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 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 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 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推翻、取代。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试用版本世 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
②对于知识的应用
试用版本对于知识的应用,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 应用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 人们在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 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重建和创造。例如,在思维定势的实验中,要求个体利用螺丝将
③两条不可能同时抓住的绳子绑在一起
此时,个体就应在这一特殊问题情境中,重新组织 有关螺丝刀功能的知试用版本识,利用螺丝刀的重锤功能,将两条绳子绑在一起。
知识就是参与实 践的能力,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境性决定了学习是终身的活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更重 要的是对知识的猜测、质疑、检验和批判。
学生观
①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把学生看成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 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 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②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时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无产者,而是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 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而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 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在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试用版本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 知识的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是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生观更 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③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自我调节的学习者(self-regulated learners)是指那些拥有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知道如何 以及何时应用这些策略的学习者。比如,他们知道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几步或 尝试其他不同的方案;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略读或精读以达到深层理解;知道如何写作以说 服他人、如何写作以提供信息等。
不仅如此,自我调节的学习者还受学习活动本身所激励,而不受分数或其他人的赞赏 所驱动。他们能够坚持一项长期的工作,直至完成。当学生不但拥有有效的学习策略,而 且还有动机去坚持使用这些策略,直至满意地完成活动时,他们就更可能成为有效的学习 者,更可能具有终身学习的动机。
教师观
①老师的重要性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更愿 意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帮试用版本助者、合作者。
②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 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能逐步深人;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逐 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富有挑战性 的、真实的、复杂多样的学习情境,鼓励并协助学生在其中通过做实验、独试用版本立探究、讨 论、合作等方式学习;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 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
③教学的特殊性
建构主义者还认为,教师在复杂内容的教学过程 中,应注重用多种途径来表征
教学观
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 程。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 的知识经验,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试用版本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传统观点往往把学习看成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而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 会情境,建构主义强调对知识的理解需要群体的协调、对话,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 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以,它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由于经验背景的差 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不相同,因此,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 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从而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理解。因此,教学 就是要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③学习的情境性
试用版本传统教学观念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化”的观念,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 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情境而学习。然而知识是不可 能脱离具体情境而存在的,学习者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结合,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 发现问题。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 型,引导学生探索,提倡师徒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真实情境的学习等。
精神分析主义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
名称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观点
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是无意识结构同肉体相联系的本能和欲望,是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是由社会灌输伦理观所形成的结构,按至善原则用来约束“自我”, 是遵循理想原则。
”自我”是意识结构,是认识过程感受外界,满足本能要求,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现象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指的能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指的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但是不可逾越。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防止潜意识中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中。潜意识支配人的一生。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名称
新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观点
强调人格结构整体性,称“心灵”
意识
是人格结构最顶层。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觉知的人格结构,是与生俱来的。 是心灵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保证人格统一性,连续性,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
位于表层,以“情结”表现。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它决定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集体潜意识
存有祖先经验,特定反应,先天遗传。主要内容是原型,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 深藏心灵,不在表层,以梦、幻觉、神经症、幻想等表现
卡伦·霍尼
名称
社会文化理论
主要观点
强调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作用, 对个体常态行为和神经症的形成起着定性作用
神经症性格
依从: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在潜意识中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攻击(敌意):指个体对人持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以此来应对自卑和焦虑
离群(退缩):指个体不与人亲近,表面独善其身,潜意识中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自我认识
现实的自我: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综合,即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正的自我: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到达的地步,即人格发展的潜力
理想化的自我: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名称
精神分析个体心理学理论
主要观点
追求优越
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认为追求优越有两重性, 既可以激励别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成长;也会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起来
自卑与补偿
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 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者向上意志的尽本动力。 认为人生本不完整是有缺陷的,自卑可以摧毁一个人使其自暴自弃和发生精神疾病, 但是也能使人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如此可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的矛盾
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对潜意识内的压抑的本我进行引导,使之在教育中得到升华
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进行终身教育与激励教育,有助于强大自我的形成
将培养成熟的心里防御机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以人格理论为基础教学观,倡导人格化的教学,强调人格是是知识学习,品德形成,创造力发展等心理基础,由此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手段
对儿童早期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罗杰斯
主要观点
封闭的、静止的学习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它的生存期,但现代社会是急剧变化,开放的,最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对经验持续开放,并将自己的发展与时代变化相结合。
理论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
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人生而具有学习的潜力
意义学习发生在学习内容与个体的学习目标相关时
具有威胁性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学习者的抵制
当外部威胁降低时,学习者比较容易察觉并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当自我的威胁很小时,学习者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从而促进学习
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大多是意义学习
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意义学习
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是最深刻的
当学生以自我评价为主,以他人评价为辅时,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是现代社会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