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变量与设计
心理实验,是指通过人为的、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方法。 (1)操纵或者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情境。 (2)基本目的,揭示...
编辑于2022-11-21 21:22:03 江西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变量与设计
含义与基本形式
含义
运用实验的方法,在试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目的是探索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即作出明确的“因果推论”
特点
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创设一定情境
揭示因果关系
因果推论满足三个条件:共变、时序关系、排除其他可能性
保证科学性
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实验程序
基本形式
因素型实验
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 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
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怎样型实验” 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实验范式
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有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
用途
使某种心理现象更清晰、准确的表达
检验某种假设或者新概念
实验逻辑
实验目的
验证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
实验逻辑
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 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
具体过程
无X情况下的Y VS 有X情况下的Y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可证伪原则 波普尔
只有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时,该理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理论
实验研究的前提
研究科学性的保证
可证实原则
强调经验的作用,以经验归纳为基础
观察归纳
可证伪原则
强调理性的作用,以假设演绎为基础,
猜想-反驳(演绎-证伪)
实验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及其操纵
定义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变化
质量变化
种类
作业(课题)变量
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征作为自变量来操纵
环境变量
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
时间
被试变量
被试的特性因素
只能选择而不能任意改变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变量
实验指导语造成
作用时间短暂
操纵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自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 根据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自变量的取值(或操作结果)取几个值就代表有几个水平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刺激呈现方式
因变量及其观测
定义
因为操作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反应变量 依从变量
客观指标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差异
反应正确性
反应难度
生化指标
反应标准
主观指标
口语记录
观测方法
反应控制
指导语
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确定
完全
简单明了
标准化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有效性
客观性
数量化
可辨别性
稳定性
避免量程限制
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定义
与实验目的无关
对被试反应有影响
分类
按特点分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按来源分
被试-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猜想实验目的,并且以自以为满足这一假象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
被观察者直到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
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治疗,但却“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情得到缓解的现象
约翰·亨利效应
控制组意识到自己处于控制组且要和四眼组竞争的情况下,超常发挥
主试-实验者效应
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
设计-顺序效应
练习效应
疲劳效应
空间误差
顺序误差
习惯误差
环境
噪音
亮度
数据处理
控制
消除法
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
恒定法
保持相对稳定,实验仪器、物理条件
随机取样法
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
等组匹配法
根据背式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的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被试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同质
抵消平衡法
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等
统计控制法
事后
实验设计
实验成败关键
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定义
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控制实验条件
安排实验程序
尽可能减少额外变量
常用术语
因素与因素实验设计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主效应: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简单效应
处理效应和误差变异
处理效应:实验的总变异种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异,主效应、简单效应、交互作用都是处理效应
基本类型
被试人数
大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
操纵变量
单因素
多因素
控制严密程度
非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随机化
对照组
前测
是否用相同被试
需要考虑的因素
自变量的确定及呈现方式
因变量指标及测量方法
额外变量
确定被试总体、样本大小、取样方法、分组处理方法
拟定指导语
规定试验次数
安排实验程序
规定使用的仪器及其型号
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评价标准
信度
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
效度
能恰当地解决问题
恰当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种类
按被试分配
被试间设计/独立样本设计/组件设计
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各实验处理之间不相关
优点
避免练习和疲劳效应
缺点
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难以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
匹配法
随机化法
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组内设计
每个被试必须接受所有实验处理
优点
所需被试少
同质
统计更加敏感
适用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缺点
练习和疲劳效应
不适用需较长恢复期
不适用产生效果不可逆
不适用被试变量
混淆因素
位置效应
某个处理只在特定位置出现,那么这种序列位置产生的效应就会与处理本身的效应混淆
延续效应
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
教学方法对成绩的研究
差异延续效应
这种影响还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
甜、不甜的的
平衡设计
安排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就可以将处理归因于自变量而非处理结果的差异顺序
ABBA
单因素
拉丁方法
混合设计
按控制程度
非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随机化原则上选择和分配被试,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可有效操纵实验变量、控制变量的影响
两个半因素
随机化
从总体中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以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干扰
对照组
实验组、控制组
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仪器使用等
前测
适当控制选择因素
没有对照提供基线数据
改变测验敏感性
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联系和疲劳效应
影响外部效度
分类
完全随机设计
完全随机单因素实验设计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侧设计
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
一名被试接受所有-被试内设计
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
区组内以团体为单位
每一区组都应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每一种实验处理在不同组中重复次数相同
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方法能得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内部效度
因果关系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主试-被试
双盲实验法
统计回归
匹配法、协方差分析
被试的个体差异
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 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交互作用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测验反作用
实验安排反作用
重复处理
构想效度
关于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
对于实验研究假设的解释
实验过程操作的单一性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
实验者的期待和被试的猜测
自变量水平选择的误差造成的混淆
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统计功效低
违反统计检验假设
测量信度低
实验处理设施的可靠性
实验背景中随机的无关因素
被试的随机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