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28-肝炎病毒
传染源: 病人、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p血液或血制品、医源性传播 :血液和血制品、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文身等p母婴传播: 胎盘传播、围产期传播、哺乳传播p性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
编辑于2022-11-22 22:03:49 山东省理学-8-尿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第五节尿液、..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思维导图,包括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等内容。
概述:l 真菌(fungus):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组成:核膜和核仁(细胞核高度分化)、完整的细胞器(胞浆)细胞壁:几丁质、纤维素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单细胞(少数)或多细胞(多数)l 生存方式:腐生或寄生l 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理学-8-尿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第五节尿液、..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思维导图,包括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等内容。
概述:l 真菌(fungus):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组成:核膜和核仁(细胞核高度分化)、完整的细胞器(胞浆)细胞壁:几丁质、纤维素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单细胞(少数)或多细胞(多数)l 生存方式:腐生或寄生l 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具季节性、爆发性;急性、不发展成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血液/体液(肠道外)传播 散发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I.生物学性状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直径 27~32 nm ·抵抗力较强: 60℃条件下可存活12小时,100℃ 5min灭活,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贝类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
Ⅱ. HA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隐性感染者 (显性 ~5%) ·传播途径——粪 — 口途径、密切接触 ·潜伏期 ——15~50d (平均30d) 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粪便大量排出病毒,传染性强
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黄疸;转氨酶;血胆红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特殊人群重症);不转变成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免疫力持久 特异性体液免疫: 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维持两个月左右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HAV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Ⅲ. 微生物学检查 抗-HAV IgM检测:早期、快速诊断 抗-HAV IgG检测:了解既往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RT-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HAV RNA
Ⅳ. 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卫生宣传、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消毒病人污染物 ·预防接种: 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 我国为高流行区:HBV携带率:7.18% HBV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HBV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 ·肝硬化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90% HCC与 HBV慢性感染有关
Ⅰ. HB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见3种类型颗粒: ①Dane颗粒:球形颗粒,42nm,完整病毒颗粒,具传染性 ②小球形颗粒:中空颗粒,22nm,由病毒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 ,无感染性。 ③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长100~500nm
Dane颗粒的形态与结构: S蛋白 (小蛋白): HBsAg M蛋白(中蛋白): 含HBsAg 和PreS2Ag L蛋白 (大蛋白 ):含 HBsAg、PreS1Ag 和 PreS2Ag
(二)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 Ø dsDNA,3200bp,不完全双链DNA Ø 含4个ORF:S区、C区、P区、X区 S区:由S基因、PreS1和PreS2基因组成 S基因—HBsAg PreS1基因— PreS1 (前S1) PreS2基因— PreS2 (前S2) C区:由前C和C基因 C基因编码核心蛋白HBcAg Pre-C与C基因共同编码Pre-C蛋白 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 P区:编码DNA聚合酶 +逆转录酶+RNase H X区:编码X蛋白HBxAg(可反式激活广泛的启动子) 影响细胞周期,肝癌发生相关
HBV的抗原组成: 1.HBsAg(HBV表面抗原)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可诱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2.Pre S1、Pre S2 抗原性强,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 PreS1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 存在于急性期患者血液中,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
3.HBeAg (HBV e抗原) 非结构蛋白, 一般不出现在HBV颗粒 游离存在于血中,肝细胞胞质和胞膜 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抗HBe 与受染肝细胞表面 结合,通过补体介导杀伤肝细胞,清除病毒
4.HBcAg (HBV衣壳蛋白) 主要存在于HBV核衣壳表面,亦可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核、胞质和胞膜上,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抗原性强,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抗HBc 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六)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 耐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 100℃加热10min可灭活 常用消毒剂: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
Ⅱ. 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病人、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p血液或血制品、医源性传播 :血液和血制品、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文身等 p母婴传播: 胎盘传播、围产期传播、哺乳传播 p性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
致病机制:免疫对HBV双重性:清除病毒,造成肝细胞损伤
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基因变异 →抗原性改变 →机体免疫应答改变
HBV与原发性肝癌HCC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 ① 90% HCC感染过 HBV,感染人群比未感染人群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217倍; ②动物实验可诱发动物产生原发性肝癌,如新生土拨鼠感染与HBV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后,经3年饲养100%可发生肝癌,而未感染鼠则无一发生肝癌。 ③肝癌组织有HBV DNA整合,整合的基因片段有50%为X基因片段,广泛的反式激活,促进细胞转化。 以上各点说明HBV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原因病毒
Ⅲ. HB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血清标志物: ·两对半检查--乙肝五项:HBV抗原、抗体检测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Pre S1Ag、 Pre S2Ag ·血清HBV-DNA检测
HBV的抗原抗体检测: HBsAg(HBV表面抗原)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献血筛查指标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感染后最先出现 急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 HBsAb 抗HBs 保护性抗体 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者 HBeAg (HBV e抗原) 非结构蛋白, 一般不出现在HBV颗粒 游离存在于血中,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复制减弱或停止 抗HBe 与受染肝细胞表面 结合,通过补体介导杀伤肝细胞,清除病毒: (+)机体获得免疫力,复制减弱,传染性低 HBcAg (HBV衣壳蛋白)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抗HBc 出现早,滴度高,急性期 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传染性强 抗HBc-IgG,HBV感染标志, ·高滴度:急性,低滴度:过往感染
两对半检查 HBsAg, HBsAb,HBeAg, HBeAb,HBcAb • 大三阳:HBsAg(+), HBeAg (+) ,HBcAb (+) • 小三阳:HBsAg (+), HBeAb (+), HBcAb (+)
Ⅳ. HBV的防治原则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筛选供血员 病人污染物消毒,个人卫生:(食具、牙刷等)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HBsAg基因工程疫苗 被动免疫: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尚无高效药物,常用抗病毒药:α-干扰素、中草药,拉米夫啶-DNA聚合酶(逆转录)等(难清除)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全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 - HBsAg阳性母亲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87.8%,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 意外暴露: HBI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包膜蛋白,呈高度变异性,免疫逃逸导致感染慢性化,免疫力不稳定、不持久。 Ø 疫苗困难
感染极易慢性化,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 40%~50%的丙肝患者可转变成慢性肝炎 • 20%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
Ⅲ. 微生物学检查法 RT-PCR法检测病毒RNA 抗体检测:抗HCV-IgM,抗HCV-IgG Ⅳ.防治原则 (无疫苗) 献血员筛选等 首选治疗方案: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疗法; 新直接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可治愈)
. 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传染病。 2. 肝炎病毒有5种类型,即 HAV、HBV、HCV、HDV、HEV。 3. HAV与HEV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特征为季节性、急性、爆发性,不发展成慢性肝 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 HBV与HCV主要经血液和体液等胃肠道外途径传播,除可引起急 性肝炎外,主要呈慢性感染,并与肝硬化及原发 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4. 肝炎病毒的宿主范围狭窄,除HAV和HEV外,其他肝炎病毒体外培养困难。 5. 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免疫病理作用有关,除HCV外,其他肝炎 病毒一般不直接损伤肝细胞。 6. HAV、HBV和HDV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预防,HC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HEV疫 苗已在我国研制成功,但尚未广泛使用。 7. 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抗病毒药物可供治疗外,其他病毒性肝炎乏高效的药物用于 治疗。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Ⅰ. 重要生物学性状 为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不能独立复制,只有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出完整病毒。 有包膜,包膜蛋白为HBsAg,由HBV编码 基因组:-ssRNA,1.7kb,编码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 HD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亦可存在于感染早期的血清中
Ⅱ. HD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必须与HBV共感染才能致病(HBV疫苗可以预防HDV感染) 感染类型: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易发展成重型肝炎 Ⅲ. 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原抗体检测 HDAg检测: 可作为HDV感染的早期诊断 抗-HD IgM检测:有早期诊断价值 HDV RNA检测
重点掌握: 1. 甲~戊五种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基因组特征、传播途径、 主要疾病及致癌性 2. 五种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预防措施 难点 1.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2.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3.乙型肝炎五项标记物检查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