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 《大般涅槃经》(下)
《大般涅槃经》在今天名气不大,但观点深刻影响了几大佛学宗派。它有个核心观点:把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作为带来业报的决定性因素。于是用“空见”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真谛,就会发现,杀人和用佛法度人本质上竟然是一样的。
编辑于2023-01-21 16:53:42 河南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6. 《大般涅槃经》(下)
印度国王阿阇世王杀人事件
五逆十恶
五逆
所谓“五逆”,也叫“五无间业”,顾名思义,凡是做了以下五件事之一,就会堕入无间地狱,每分每秒都被刀砍油煎
小乘佛教
这五件事分别是杀害母亲、杀害父亲、杀害罗汉、分裂僧团组织、把佛打伤流血
大乘佛教
破坏佛经和佛教建筑,诽谤大乘佛法,妨碍出家人修行,犯小乘佛教“五逆”当中的任何一种,不相信业报还犯十恶道。
十恶道
“十恶道”指的是十种大坏事,在佛经里常和“五逆”连用,合称“五逆十恶”。
佛教的“十恶道”前三项是杀、盗、淫。
阿阇(shé)世王
“阿阇世”是他名字的音译,佛经里给出的意译是“未生怨”,说他还在娘胎里就带着怨念。父母为什么会给孩子取这种名字呢?因为在他出生之前,就有占卜师来为他占卜,说他将来会杀害他的父亲。
他在长大成年之后,和佛陀最大的对头提婆达多狼狈为奸,设计过各种阴谋诡计打击僧团,还要把佛陀害死。有一次真把佛陀打伤了,流了好多血,这就已经犯下“五逆”当中的两项了。
阿阇(shé)世王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种事情不管怎么看,怎么都算罪大恶极。联系前面讲的内容,我们把动机和行为结果分开看,这件事不但动机是坏的,行为也是坏的,没有任何辩护的余地。
但这位阿阇世王真的饱受良心的谴责,整天坐立不安。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缘故是,他很清楚自己犯下了大罪,死后一定会下无间地狱。
陆续有各派宗教人士拿自家的理论给阿阇世王做心理辅导,但都无济于事。终于在一位名医的劝说下,阿阇世王低下他高贵的头颅,去找被他迫害过的佛陀求助了。
佛陀的劝导
阿阇世王说:“我把我父亲杀了。”
佛陀说:“你父亲?什么是父亲?‘父亲’只是假名,只因为普通人不懂得‘四大’、‘五蕴’因缘和合的道理,妄生分别心,所以才会错误地认为有‘父亲’存在。
让我们把‘五蕴’拆开来一个一个地看看:如果说‘色蕴’是‘父亲’,那么其他‘受、想、行、识’四蕴就不是‘父亲’。如果说‘色蕴’和其他四蕴合成‘父亲’,这不可能,因为‘色蕴’是物质性的聚合体,其他四蕴不是物质性的聚合体,物质和非物质没法聚合在一起。
即便退一步说,‘父亲’就是‘色蕴’,但‘色蕴’是不可能受到伤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蕴’分析下来共有十种,但其中只有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可以被杀。就算这一种是可杀、可害、杀害之后要遭恶报的,但另外那九种不会。既然是九比一的关系,那就说明你并没有杀害你的父亲,自然不会遭恶报、下地狱。”
你要杀人吗?不但无人可杀,也无人可以杀人,“凶手”和“死者”的概念不过是你的分别心给你造成的幻觉而已。
佛陀又换了一个角度,说“色蕴”从时间上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
过去和现在的人都是没法杀害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想杀也杀不掉。 现在则是刹那生灭,把握不住,你才以为是现在,就已经变成过去了,所以现在的人也杀不掉。
只有截断一个人的未来才意味着把这个人真的杀掉了。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既然他的过去和现在不可杀,未来可杀,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的“色蕴”是不确定的。而“色蕴”的不确定也就意味着杀或没杀也不确定,既然连杀或没杀都不能确定,当然有没有报应也不确定,所以杀了人不一定会下地狱。
佛陀继续变换角度说:“你如果真的有罪,各位佛祖也一样有罪。
因为你父亲前世供养各位佛祖,种下了善根,所以今生才能当国王。如果当初佛祖们不受他的供养,他今生就当不了国王。如果他当不了国王,你也就不可能为了篡夺国家政权而谋害他。
小结
阿阇世王弑父夺权,佛陀反而不厌其烦地开导他,要他不必担心会受报应、下地狱。
亲手杀人和借刀杀人
指使手下杀人和亲手杀人,哪个业报更重?
既然阿阇世王的父亲今生能当国王是善有善报的结果,那他为什么会遭遇人伦惨剧,被亲生儿子谋害了呢?
你应该能够想到,今生的遭遇要到前生去找原因。
佛陀继续对阿阇世王说:“你父亲前世也做过国王,有一次他外出打猎,什么猎物都没有打到,正在生闷气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位仙人。你父亲生出了迁怒于人的心理,觉得自己之所以一无所获,就是因为这个仙人捣乱,于是命令手下把仙人杀掉。
这位仙人看起来并没有修成忍辱神功,所以临终的时候动了真怒,赌咒发誓说:‘我是无辜的。你叫人杀我是犯了心业和口业,等我来世转生,一定用同样的方式弄死你!’你看,你父亲杀了人,这不也没下地狱吗!你又担心什么呢?”
口业 v.s. 身业
心里动的念头和嘴里说的话会造成心业和口业,亲力亲为去做的事会造成身业
佛陀还讲,心业和口业受的报应轻,身业受的报应重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个暴君命令军队屠杀平民百姓,无论杀多少人,自己也不会受很重的报应。这个业报理论,看上去很像是为世俗政权的统治者们量身定做的。
佛陀继续开导说:“你父亲在现世既得到了善果,也得到了恶果。而他的死,只是前世造成的恶业瓜熟蒂落,难道都是你的原因吗?既然不能确定是你的原因,为什么你一定会下地狱呢?”
因果报应论难以自洽的地方
张三被李四杀了,动机很单纯,就是谋财害命,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李四就是张三致死的主因,该负全责。但从生生世世的因果来看,张三一定是因为前生造了孽才在今生遭了报应,作为凶手的李四只是适逢其会,充当了业力操纵下的傀儡而已。
李四真的要为行凶负责吗?或者说,李四的行凶真的构成恶业,会遭到业力的报应吗?答案无论是“是”还是“否”,都会推导出很难让人接受的结论。
四狂
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一样吗?
现在请你想象自己是一名法官,判决一起杀人凶案。案情很清楚,凶手因为喝醉了酒,稀里糊涂地把亲妈杀了,酒醒以后哭天抢地,投案自首来了。这是不是要判过失杀人罪呢?
这个醉酒杀人的案子和阿阇世王弑父的案子可以算作同一类案件吗?
佛陀仔细解释说:“众生有四种癫狂状态,分别是贪狂,药狂,咒狂,本业缘狂。我的弟子里边就有四狂之人,他们为非作歹的话,我都不算他们犯戒。”
药狂
“药狂”应该是说一个人吃错了药,精神错乱了,喝醉酒就属于临时性的“药狂”
咒狂
“咒狂”大约是说一个人被下了咒,发疯了
本业缘狂
天生的疯子
贪狂
是克制不住贪欲而出现的癫狂状态。
我们应该把购物狂和疯子一视同仁吗?应该免除购物狂的法律责任吗?
佛陀会说“应该”,因为他说阿阇世王就是“贪狂”患者,太想得到父亲的财富了,实在控制不住,就是想要要要!这和购物狂有什么区别吗?“双十一”没剁手不是他的错,这是病!
犯了贪狂病杀了自己的父亲,这和醉酒的时候杀了自己的母亲有什么区别吗?两者都不是故意的,都不存在任何犯罪动机。
阿阇世王之所以惴惴不安,相信自己故意杀人,相信自己会下地狱,只是因为他智慧未开。
‘杀人’这回事也是一样的,俗人以为是真,佛祖知道那是假。
小结
《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对阿阇世王的开导,重点是佛陀认为阿阇世王无罪的四个理由:
(1)被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自己的业报,不是凶手的错。
(2)如果是指使手下去杀人,自己的双手并没有沾上鲜血,那么自己就只造了心业和口业,没造身业,受的报应会很轻。
(3)谋财害命是一种癫狂行为,属于“四狂”之一,凶手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就像醉酒的时候杀人,不是理智下的故意,不该承担责任。
(4)所谓“杀人”,只是缺乏佛教智慧的凡夫俗子生出的错觉,其实既无人可杀,也无杀可为。
杀人和成佛竟然是一回事
杀人就像涅槃
如果有一名强盗,作息很有规律,总是在晴朗的白天和有月光的夜晚出去抢劫,那么报应应该怎么发生呢?
佛陀说:“这个人每到晴朗的白天和有月光的夜晚就出去抢劫,不出太阳和不出月亮的时候就不去抢劫,虽然是因为太阳和月亮导致他出去犯罪,但太阳和月亮其实是没有罪的。”
佛陀话锋一转,对阿阇世王说,“杀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角色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虽然杀人的行为是因你而起的,但你并没有犯下杀人罪。”
佛陀说:“凶手被爱情左右,这才杀了人,如果真有报应的话,应该报应在爱情的头上。那么同样的道理,阿阇世王是被贪欲左右,不由自主,如果真有报应的话,应该报应在贪欲头上,阿阇世王本人不该遭受任何报应。”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很巧妙地借助了“十四无记”对涅槃的态度,对阿阇世王说:“你看,涅槃非有非无但又是有的,杀人这种事也一样,非有非无但又是有的。对于杀人之后感到懊恼的人来说,不存在杀人这回事;但对于毫无悔意的人来说,杀人这回事就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如果不求甚解的话,你会认为佛陀一心劝善,教人悔改。但如果因果报应是环环相扣的话,那就意味着当你杀了人,你的杀业会引发恶报,你杀人之后的悔改又会引发其他报应。即便能引发善报,但并不是说这份善报就能抵消先前那份恶报。
我们看阿阇世王父亲的前世,因为供养诸佛,得到善报,转生为国王。同样因为迁怒杀了无辜的仙人,得到恶报,转生之后被亲生儿子杀了。每个报应都是单独的,各算各的账。
常见,我见和空见
按照传统的业报理论,无论是原始佛教的理论还是慧远大师的“三报论”,凶手即便放下屠刀,真心悔改,也必须把先前造的恶业消除净尽才行,这就是所谓的“消业”。“消业”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业力带来的报应一个个承受完毕。
如果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岂不是说先前杀人造的恶业一下子都消失了?不但恶业消失了,该受的恶报都不用再受了,还能瞬间成佛?
佛陀接着讲:“你到底杀没杀人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受果报的人说你杀了,有‘空见’的人说你没杀。哪些人是受果报的人呢?怀着‘有见’和‘常见’的人受果报,而消除了‘有见’和‘常见’,怀着‘空见’的人就不受果报。”
如果你领悟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看到的是“五蕴皆空”,那你的眼光就是“空见”,能透过表象看到世界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不恒常,无自性”,也就是“空”。
佛陀对“杀人”就是这么解释的,他继续对阿阇世王说:“凡夫俗子判断一个人是死是活,要看他还有没有呼吸,把人弄断了气就叫‘杀人’。各位佛祖也会和这些凡夫俗子一起把这种现象叫作‘杀人’,但这只是随俗的说法。
从真谛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就是五蕴的因缘和合,这些因缘的本质就是无常,就是空和苦,空就是无我。
既然‘无我’,你又能杀得了谁呢?所以杀人,杀的就是无常、苦、空和无我。
佛陀:杀掉无常就会得到涅槃,杀掉苦就会得到乐,杀掉空就会得到实,杀掉无我就会得到真我。请你认真想想,杀掉无常、苦、空、无我,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吗?我既然没有下地狱,你为什么会下地狱呢?”
当佛陀的开导进行到这一步,阿阇世王终于释怀了,再也不为自己杀了亲生父亲而感到惴惴不安了。我们也满怀惊讶地看到:原来杀人和成佛是一回事?!
小结
佛陀对阿阇世王的全部开导内容,你会发现:用“空见”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真谛,会发现杀人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杀人和用佛法度人,本质上竟然是一样的。
佛陀为什么要替阿阇世王打圆场
阿阇世王杀人事件背后的关系攻略
谢灵运和孟顗(yǐ)
谢灵运:虽然孟顗(yǐ)你比我虔诚,比我努力,但我比你聪明,所以我可以活得潇潇洒洒,尽情享受荣华富贵;然后,我会有一天通过智慧领悟佛法的真谛,轻轻松松就成佛了,你这种笨人笨办法我才看不上!
谢灵运的思路和《大般涅槃经》的意思是一致的。既然业力不是一种确定不移的力量,那么无论是积德行善,还是烧香拜佛,都不如深入学习佛法,然后豁然开朗来得有效。
印度人确实有一种说法,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这部书里讲过,要么读经,要么禅定,可以二选一,殊途可以同归。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既不去参禅打坐,也不去积德行善,更不去烧香拜佛,都没关系。只要他关起门来认真读书,把佛经读透了,就完全可以进入涅槃,解脱成佛。
顿悟成佛
竺道生应该就是从这个意思上,提出成佛是可以“顿悟”的。今天我们一提到“顿悟”就会想到禅宗,其实竺道生才是开山鼻祖,而“顿悟”的理论依据,完全可以从《大般涅槃经》里面提炼出来。
阿阇世王后续
我们可以看一下阿阇世王后来的转变:他被佛陀开解之后,一下子解开了所有的心结,再也不担心自己会下地狱了,然后摇身一变,从迫害佛教的最大黑手变成了佛教的政治盟友。
对于佛教僧团来说,组织里边多一个学员未必能有多大的好处,但政治盟友里边多一个国王,意义绝对不同。
是的,佛教在印度本土一度战胜了婆罗门教,这就是阿育王的力量所致。
而在阿育王之后,笈多王朝的政策又把佛教死死压制住,复兴了传统的婆罗门教。
至于阿阇世王,后来果然成了佛教的护教法王,直到佛陀涅槃之后,还特别能为佛教压得住场面。
《大般涅槃经》是佛教伸向世俗政权的一根橄榄枝,积极寻求结盟。
小乘佛教重视个人修行,僧人必须斩断一切世俗羁绊,到远离尘嚣的地方寻求解脱。
但大乘佛教很有入世的倾向,既然入世,头等大事就是处理好自家和王权的关系,诸如到底谁听谁的,僧团该不该有自治权,僧侣和政治领袖见面的时候谁该给谁磕头敬礼。
另一方面,王权和教权并不总是冲突的,它们彼此需要,王权需要借助教权来巩固统治,稳定人心,教权也需要借助王权来除魔卫道,保障特权。
教权和王权的输赢也很像是一对情侣的输赢,真正的“赢”不是灭了对方,而是收了对方。
佛教借用了印度传说里边“转轮王”的概念,把支持佛教的国王称为转轮王。
转轮王的七宝
你该记得《金刚经》提到过转轮王,共有四位,分别是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铁轮圣王,各自拥有金、银、铜、铁四种像轮子一样能够转动的法宝。
转轮王七宝
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zàng)宝、兵宝。
“七宝”当中,轮宝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只神奇的轮子,自己会飞,边飞变转,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孩子玩的“飞碟”差不多大。轮宝转到哪里,哪里的国家和人民就会归附转轮王,反抗者都会轻易被轮宝摧毁。
“七宝”是转轮王的标志,当你看到“七宝”出现,就该知道转轮王出世了。
转轮王的四德
天下最长寿
天下最强壮,从来不生病,没有大小便。
容貌最端正。
珍宝最多。
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扶持佛教的国王就是转轮王
所以我们看中国历史,凡是支持佛教的皇帝,基本上都有转轮王的身份。比如玄奘大师就把唐太宗和唐高宗都称为转轮王,即便在元朝和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里,成吉思汗、忽必烈等等也都是转轮王。
舍利
舍利原本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只是“遗骨”的意思。
早在佛陀之前,印度就已经有了火葬的传统,而当时的火葬,主要靠木材生火,温度并不很高,遗体烧得并不彻底,没有被烧尽的骨骼就是舍利。
只要被火葬,就必定有舍利,和死者生前的修为无关。
浮屠
有专门的盒子存放舍利,大约像是今天的骨灰盒,然后会建一座塔把这个盒子供养起来。
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遵照习俗把他火葬,遗骨就是舍利。因为佛陀的威望很高,所以他的舍利被国王们请去建塔供奉。舍利被越传越神,塔也就越建越高。
塔的梵文音译是浮屠,所以民间才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
小结
《大般涅槃经》是佛教伸向世俗政权的一根橄榄枝,积极寻求结盟。
行善未必有善报,作恶未必有恶报
佛性在哪里
业力是伴随着无常、苦、无我、不净的。
立地成佛
那么一旦这些东西不在了,变成“常乐我净”了,业力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你先前做过的各种坏事,无论多坏,从此都不受恶报。这就叫“立地成佛”,也可以叫“顿悟成佛”。
顿悟
我们可以从《大般涅槃经》那些很反常识的逻辑里边,顺水推舟地推演出来禅宗最爱讲的“顿悟”。如果你单独去读《六祖坛经》,把书读破也读不出“顿悟”的理论逻辑何在,读不懂为什么业力突然能断。
慧远“三报论”
三报论
如果你今生做尽了坏事,那么当你死后,灵魂离开了你的身体,投胎到另外的某个身体上。
这个身体也许是人的身体,也许是猪的身体,是人就注定受罪,是猪就注定挨刀。
如果没受罪,没挨刀,这当然也是可能的,但到了下一世,或者再下一世,反正总要有一世,你要把该遭的报应遭完。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你逃避业力的作用,无论你多么虔诚地赎罪、礼佛,通通没用。
这种理论已经很能迎合中国人的世俗心态了,所以接受度很高,唯独最后一点,也就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你逃避业力的作用”,这有点违背人之常情。
地藏系
所以后来又有地藏系的经典来颠覆这个道理,让人相信不但祈祷是管用的,而且帮别人祈祷也是管用的。业力不再是“自作自受”,亲朋好友的祈祷都能消除你的罪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人死之后才有所谓法事、道场,亡灵才能被祈祷的力量超度。
佛性
我们只要用“四法印”来检验“三报论”,一下子就会发现它违背了“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人怎么会有不灭的灵魂呢?这是无稽之谈,异端邪说
你应该会注意到一个问题:涅槃学标榜的“佛性”难道不就是又有常又有我吗?它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点区别是:灵魂是寄居在身体上的,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灵魂就是汽车的驾驶员。但佛性不是某种“事物”,而是某种“性质”。比如我们说任何一块铁都有“刀性”,意思是任何一块铁都有被打磨成刀的潜质,仅此而已。
《大般涅槃经》有过解释,简单讲,佛和凡人看起来都一样,都是血肉之躯,也都是“五蕴”的聚合体。所不同的是,凡人的“五蕴”有着无常、苦、无我、不净这些特征,只要让这些特征消失,凡人的“五蕴”就变成了佛的“五蕴”,而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就变成了相反的常、乐、我、净。人在这时候就已经算是成佛了,等肉身一死,就彻底进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轮回。
定业和不定业
如果因果齿轮是锁死的,那就意味着机械决定论,意味着人不存在自由意志
《大般涅槃经》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阿阇世王杀人事件里,佛陀反复强调“法无定相”的道理,也就是在强调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意味着行善不一定有善报,作恶也不一定有恶报。
《大般涅槃经》再次请出佛陀来强调不确定性的积极意义,佛陀说:“正因为因果报应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修行佛法、追求解脱才有意义。”
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业力可以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两种,“定业”数量少,“不定业”数量多。而即便是“定业”,也必须凑齐各种因缘才能形成果报。
比如阿阇世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严格来说,这种杀业不但属于“定业”,而且会导致“定业”当中的“现报”,立刻就要下地狱。但他一来真心悔过,二来找佛陀寻求帮助,这就使“下地狱”这个果报的达成条件始终凑不齐,所以他就没有下地狱。
小结
这一讲讲到《大般涅槃经》对因果报应的全新解释,业力被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两种,“定业”少,“不定业”多,即便“定业”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在这样的解释里,人的自由意志,或者说主观能动性,终于找到了落脚之处。
佛陀的临终遗教:常乐我净
方便法和究竟法
先用一些浅显但有缺陷的道理,也就是“方便法”,让他们听懂;等他们有基础了,再给他们讲讲终极真理,也就是“究竟法”。
一般来说,每个教派都说自家的理论是“究竟法”,别家的是“方便法”。
大乘说小乘只是“方便法”。小乘更狠,直接提出一个很决绝的说法,叫作“大乘非佛”,认为大乘佛教根本就不是佛教。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既可以归入般若系,也可以归入涅槃系。
在涅槃系里,它地位崇高,属于第一经典,成书时间大约在佛陀涅槃的七八百年之后。但在佛教内部来看,这个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文内容发生的时间:那是佛陀马上就要进入涅槃的时刻。
涅槃
简单讲,“涅槃”和“成佛”是一回事,从此不再轮回了。“涅槃”又分成“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佛陀在悟道的时候就已经正式成佛了,但肉身还在,这是“有余涅槃”,等到肉身死去,这才进入“无余涅槃”。
《大般涅槃经》的内容,就是从佛陀马上要进入“无余涅槃”讲起的。意味着佛陀讲完《大般涅槃经》的内容之后,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的世界,再也没机会教导世人了。所以,《大般涅槃经》就是佛陀的晚年定论,临终遗教,究竟法中的究竟法。
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是涅槃境界的四大特征,是《大般涅槃经》的核心要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常的,而涅槃是恒常不变;
世界是苦海,没有一件事不是苦的,而涅槃是离苦得乐;
世俗的“我”是假象,是“五蕴”的因缘和合,是不由自主的,而涅槃的“我”是真实的、永恒的、拥有绝对的自由;
世界是“不净”的,再漂亮的美女也只是革囊众秽、红粉骷髅,而涅槃意味着绝对的干净,是一种圣洁的状态。
归纳一下,人的特点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但只要通过修行进入涅槃,就会变无常为恒常,离苦得乐,离无我而有我,离不净而圣洁。
《大般涅槃经》提出了“众生都有佛性”的命题,佛性既然是佛性,当然也应该具备“常乐我净”的特征。
但如果你骨相清奇,慧根深厚,又得到高人的指点,突然间大彻大悟,发现了自己的佛性,或者说,突然间把潜藏在自己体内的佛性开发出来了,那么在这一瞬间,你就应该进入涅槃状态了。换言之就是成佛了,你也就自然“常乐我净”了,而原先的那些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就离你而去了。
小结
相对于传统的佛学义理,《大般涅槃经》有两个革命性的观点:一是众生都有佛性,二是佛性和涅槃都有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常乐我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