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
这是一篇关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的思维导图,新闻传播学类资料/大学/新媒体概论第一章/复习/预习/思维导图/全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 认识新媒体
第一节 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
一、新媒体
怎么看待新媒体
技术角度
可以使用户之间或者用户与信息之间进行互动的传播技术,通常以电脑技术为基础。
行为角度
新媒体技术能够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一种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与再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行为更难控制。这也使以前传统媒体不能做的诸多事情在新媒体时代成为可能。
组织结构角度
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的知识空间和传描空间,这一空间使人们脱离了原有的线性和僵化的本土知识形态,形成了一种复杂多元和灵活的知识体验。不同个体可以在同样的传播网络当中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认定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发展方向为更大范围的传播网络化、移动化和智能化。
二、媒介与媒体(传媒)
媒介:介质(工具 渠道 平台)
媒体:机构 传播范围广(自媒体?)
思考:自媒体算不算一种媒体
自媒体:自媒体就是指个人媒体的意思,个人就是一个媒体。
媒体: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指传送文字、声音等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两种观点,我的观点自媒体是媒体,个人可以产出内容,而且可以传递信息
自媒体的是什么样的媒体
媒体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自媒体 We Media 2003年《南方周末》解释博客的兴起
个人微博 公众号等
传媒
传播活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进行的,这种中介今天被称为传播媒介( media 简称传媒)或媒介。 ——《新闻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媒通常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泛指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或者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有工具( Vehicle )、渠道( Channel ),其次是在日常用语中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第二节 新媒体源流
原生新媒体
一、网络媒体(PC端网络)
传播特点
1、全时性
传播过程打破周期性
及时存储
信息接收不受时间限制
2、海量性
传统媒体信息容量受到版面、时间、播出时段的限制。
3、信息文本非线性
4、使用个性化(定制化)
5、交互性
美国传播学者麦奎尔指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就像两人対话一样,是一种协商、互动、交换的活动。
这些特点也涵盖了较后出现的手机媒体
在中国的发展
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由此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开始网络发行,标志着中国媒体进入网络时代。 1995年12月,《中国日报》开全国性日报办网站之先河。
二、手机媒体
1、信息接收的贴身性
2、传播情境的私密性题
3、信息落点明确
4、传播的可延续性强
5、碎片化传播
2003年9月1日,《扬子晚报(手机版)》在江苏移动和联通两个平台上同时发布。这是中国手机报的发端,也意味着中国的传统媒体正式进入手机平台。
数字化的传统媒体
一、数字化报刊
1、报刊的光盘版(第一代电子报刊)
2、报刊的网络版(界面为网站的页面形式)
A.直接将报刊内容移至网页呈现。
B.将报刊版面部分继承,内容上不完全等同于母体内容,更新较之前更为及时
3.报刊的手机版(WAP+APP版)
基于 WAP (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无线应用协议的版本。
APP 客户端版本
二、数字化广播
1.数字音频广播
AM-FM-DAB
手机端APP
三、数字化电视
1.IPTV( Internet Protocal Television ),基于 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
2.有线数字电视( Digital Television ),利用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网络提供广播电视节目、视频内容和其他服务的方式。
带来的传播变化:信息控制力趋向平均
电视广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播的起始点。它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媒介。信息传播者决一切,接收者只能接收到什么算什么……
第三节 补偿性媒介理论
补偿性媒介理论(Remedial Media)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
一、传播媒介发展不同阶段
媒介
电子媒介 以电磁波输送信息(摆脱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依赖)
新媒介
印刷媒介 公元1450前后 古登堡活字印刷术
口语媒介 人类使用的语言(约3.5万年历史)
书写媒介 5000年前,最古老文字诞生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原始媒介 史前时期标记、图式、声光等
传播革命
第一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传播革命:印刷术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电报发明(长距离点对点)
第四次传播革命:互联网相关技术推动的新媒介
二、主要观点
演变中的媒介功能补充
1、对于媒介的演变而言,书写、印刷、电报、录音等是对稍纵即逝的口头传播(思想和谈话)的补救和补偿。摄影、电影等满足了人们留住眼前图景的愿望;广播使即时性的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而电视,以其音画同步为广播无法看到图像的遗憾提供了一种补偿;录像机弥补了迄今为止仍不受控制的电视的技术上的即时性;因特网则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补救了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等的不足;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
新出现的媒介补偿功能作为其重要属性出现并沉淀
媒介特性
单一媒介的特性
印刷媒介(报纸杂志);文字符号的深度理解和传播
广播:声音传播即时与伴随
电视:直观综合的视觉传播
不同媒介之间的特性转换
关于媒介特性的思考
自我思考
即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时期,媒介特性依然能够互换,但对信息传播者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每一种单一媒介的特长属性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市场和受众接受习惯塑造和强化
数字化的转型为不同媒介的特性相互转化和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传播行为中的几个要素
信息采集加工制作的从业人员
信息制作发布的组织机构
信息制作发布的工作流程
信息制作发布的影响
媒介融合
媒介发展过程的融合趋势
功能融合
单一媒介与提供服务一对一的关系被侵蚀
业务融合
多媒体综合传播
机构融合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
数字化为融合提供技术基础
媒体基本结构
辅助机构:咨询、广告代理
控股(持股人、监督机构)
内容来源
受众
支持机构
信息产品: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全媒体
PC个人电脑
手机
移动终端
网络平台输出
视频
音频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