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包括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道德对象的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德育主体及其作用,德育主体的素养及其提升。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创作”,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过程和特点,文学创作地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题条件和追求等。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而文学价值的生成包括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
“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四章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新信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
新星善论是德育主体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从转化理论到生长或构建理论要做到
第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生动特性,是因材施教,发挥其主体性的最大前提。
第二,我们必须努力清除转化或宽泛意义上的灌输理论留下的障碍。
第二节 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
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做综合的理解。
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当与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
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
第三节 道德对象的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个性与德育
个性包括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三个方面的内容。
德育中因材施教
第一,应当根据个性际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
第三,应当做到德育于“心育”的统一。
第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第四节 德育主体及其作用
德育主体的概念
新保守主义-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德育主体的两种形态
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
权威主义:对德育主体的权威主义理解,反映了道德教育外在形式上的部分真实。对增强德育主体的教育信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经验主义等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模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权威主义的教师观应当得到洋气。
中立主义:中立主义的价值立场的确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学习主体性的一面。对客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立主义的道德主体观念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对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的科学界定。
调和的立场:综合权威主义和中立主义而出现的调和立场。代表杜威,威尔逊,贝克。
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应当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德育主体个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
第三,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德育主体的素养及其提升
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
道德素养
专业素养
教育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
德育师资的培育
德育主体的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