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昆虫的头部,昆虫的胸部,昆虫的腹部三个部分,框架清晰,知识点全面,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2-12-02 13:19:04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
昆虫的头部
头部的基本构造:由6个体节完全愈合而成的坚硬的头壳。头壳一般呈半球形
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基本构造
柄节
梗节
鞭节
常分若干亚节
类型
线状(丝状)触角: 触角细长。各节呈圆筒形,除柄节、梗节稍大外,鞭节各亚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如蝗虫、蝽象及一些蛾类等。
鞭状触角: 触角粗长。各节呈圆筒形,除柄节、梗节稍大外,鞭节各亚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天牛特有。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亚节近似圆珠形,大小一致,状如串珠。如白蚁
锯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端部的一角向外突出,形如锯条。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的细枝状物,形如梳子,如雄性绿豆象。
羽毛状(双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状如羽毛。如雄性蚕蛾、毒蛾。
棍棒状(球杆状)触角 : 触角细长,鞭节若干亚节细长,近端部数亚节逐渐膨大。如蝶类。
锤状触角:鞭节端部数亚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例如:瓢虫
膝状(肘状)触角: 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圆筒形亚节组成,并与柄节成肘状或膝状弯曲。例蜜蜂、小蜂等。
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环生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如雄蚊。
刚毛状触角 : 短小如刚毛。柄节和梗节较大,鞭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例如蜻蜓、蝉和飞虱。
具芒状触角: 触角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
触角的功能
主要嗅觉,有的具味觉、听觉等功能。
触角在昆虫的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卵场所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眼和单眼
复眼
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幼虫具有
只有一对
复眼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而成,小眼数目变化很大。蜻蜓每只复眼的小眼可达30000
位于头部侧上方,常卵圆形、圆形或肾形
主要功能: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
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
分类
背单眼: 成虫和不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 0~3个,位于额区的上部。
侧单眼: 完全变态类昆虫幼虫所有。鳞翅目幼虫侧单眼多为6对,且常排成弧形。 膜翅目叶蜂幼虫的侧单眼仅有1对。高等双翅目幼虫无侧单眼。
口器
昆虫用来吃东西的构造称为口器
分类
咀嚼式口器:嚼碎固体食物
结构: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双层的薄片,防止食物外漏
下唇:托挡食物,味觉和嗅觉的功能
上颚:切齿和臼齿,具有握持、切断、撕碎、咀嚼,还有打斗、筑巢、造蜡等功能。
下颚:把持食物;帮助切刮食物;颚须有感觉作用
舌:帮助运送与吞咽食物,有味觉之用。
吸收式口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
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喙管里面包藏2对细长的口针(例如:蝉、蚊子)
虹吸式口器:这类口器的上唇、上颚和下唇的2对唇叶已退化或消失,下颚的内额叶和下颚须也不发达,只有外颚叶极度延长合成1条中空的管子。(例如:蝶蛾类)
舐吸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完全退化,下唇变成粗短的喙。喙的背面有1条小槽,内藏1条扁平的舌,槽面由上唇加以掩盖,喙的端部膨大形成1对富有展缩合拢能力的唇瓣。(例如:蝇类)
锉吸式口器:具有短的圆锥形喙,是由上唇、下颚和下唇形式的,内藏有舌,只有2根口针,由1对下颚和1根左上颚特化而成,右上颚已完全退化,形成不对称的口器。(例如:蓟马类所特有)
刮吸式口器:口器仅为1对口钩,为双翅目蝇类幼虫所特有。 头部全部缩入胸部,取食时,先用口钩刮破食物,然后吸 食汁液及固体碎屑。
捕吸式口器 :上颚延长成镰刀状,下颚的外颚叶相应延长并紧贴于上颚下面构成1对刺吸构造,故又称双刺吸式口器。(草蛉幼虫的口器)
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每一胸节各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前胸:前胸背板常为1块完整骨板,构造简单,其形状和大小在各类昆虫中变异很大。
前足
中胸
中足
后胸
后足
胸足: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窝里的成对跗肢。成虫的足由6节构成
开掘足:蝼蛄的前足。粗而大,胫节膨大,其端部具4齿,跗节短阔呈铲状,便于掘土。
跳跃足:如蝗虫、跳甲、跳蚤等的后足。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便于跳跃。
步行足:基节较大,其它各节细长,适于爬行。如步甲、虎甲、蜚蠊3对足,蝗虫的前足等。
捕捉足:螳螂的前足。基节特别长大,腿节的腹面有一条槽,槽边缘有两排刺,胫节的腹面也有一排刺,胫节弯曲时,与腿节相合,如折刀,便于捕捉。
游泳足 :各节变扁而阔,胫节及跗节生有长毛,适于游泳。龙虱的中、后足。
抱握足:跗节特别膨大,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雄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第一跗节特别大,内侧有数列整齐的刚毛,胫节宽扁,外缘有密集的长刚毛,能把全身粘来的花粉收集成团状携带回巢。蜜蜂后足。
翅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基本结构:3缘、3角:前缘、后缘、外缘,肩角、顶角、臀角。 褶线将翅分为3~4个区: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
膜翅:膜质,薄而透明,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
缨翅:膜质透明,翅脉退化,翅緣具缨状长毛。如蓟马的翅。
毛翅 :膜质,翅面被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鳞翅:膜质,翅面被鳞片,多不透明。蝶和蛾的翅。
鞘翅:全部骨化前或角质,坚硬,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半鞘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的前翅。
棒翅(平衡棒):呈棍棒状,能起感觉和平衡体躯的作用。双翅目昆虫的后翅。
覆翅:革质,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蝗虫和叶蝉类的前翅。
半覆翅: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大部分竹节虫的前翅。
翅脉与脉序
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横分布的条纹,有气管的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面起着支架作用。翅脉分为纵脉与横脉。
翅脉的变化表现为翅脉的增多、减少及合并。
脉序(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脉序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特征。目前,较普遍采用的脉序是Comstock & Needham(1898)提出的假想原始脉序,其翅脉命名系统叫康-尼系统。
昆虫的腹部
基本构造:在现代昆虫中,至多11节,一般有9~10节。部分双翅目和膜翅目青蜂科的可见腹节只有3~5节。每一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两骨板间由侧膜连接。各腹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通常情况下,背板下延盖着侧膜。而相邻腹节间则相套叠(后一节的前缘套入前一节的后缘内)。
功能:成虫的腹部能伸缩和弯曲,以帮助呼吸、脱皮、羽化、交配和产卵等活动。
昆虫的外生殖器:昆虫用以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
产卵器
膜翅目叶蜂幼虫口器与鳞翅目幼虫基本相似,下颚、下唇和舌也形成复合体,但复合体中央端部无突出的吐丝器
咀嚼式口器的取食特点:取食固体食物,取食后寄主组织器官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鳞翅目幼虫口器是发达的咀嚼式口器,上唇、上颚发达;下颚、下唇、舌变成一个复合体-吐丝器。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
昆虫的头部
头部的基本构造:由6个体节完全愈合而成的坚硬的头壳。头壳一般呈半球形
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基本构造
柄节
梗节
鞭节
常分若干亚节
类型
线状(丝状)触角: 触角细长。各节呈圆筒形,除柄节、梗节稍大外,鞭节各亚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如蝗虫、蝽象及一些蛾类等。
鞭状触角: 触角粗长。各节呈圆筒形,除柄节、梗节稍大外,鞭节各亚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天牛特有。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亚节近似圆珠形,大小一致,状如串珠。如白蚁
锯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端部的一角向外突出,形如锯条。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的细枝状物,形如梳子,如雄性绿豆象。
羽毛状(双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状如羽毛。如雄性蚕蛾、毒蛾。
棍棒状(球杆状)触角 : 触角细长,鞭节若干亚节细长,近端部数亚节逐渐膨大。如蝶类。
锤状触角:鞭节端部数亚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例如:瓢虫
膝状(肘状)触角: 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圆筒形亚节组成,并与柄节成肘状或膝状弯曲。例蜜蜂、小蜂等。
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亚节环生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如雄蚊。
刚毛状触角 : 短小如刚毛。柄节和梗节较大,鞭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例如蜻蜓、蝉和飞虱。
具芒状触角: 触角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
触角的功能
主要嗅觉,有的具味觉、听觉等功能。
触角在昆虫的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卵场所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眼和单眼
复眼
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幼虫具有
只有一对
复眼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而成,小眼数目变化很大。蜻蜓每只复眼的小眼可达30000
位于头部侧上方,常卵圆形、圆形或肾形
主要功能: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
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
分类
背单眼: 成虫和不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 0~3个,位于额区的上部。
侧单眼: 完全变态类昆虫幼虫所有。鳞翅目幼虫侧单眼多为6对,且常排成弧形。 膜翅目叶蜂幼虫的侧单眼仅有1对。高等双翅目幼虫无侧单眼。
口器
昆虫用来吃东西的构造称为口器
分类
咀嚼式口器:嚼碎固体食物
结构: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双层的薄片,防止食物外漏
下唇:托挡食物,味觉和嗅觉的功能
上颚:切齿和臼齿,具有握持、切断、撕碎、咀嚼,还有打斗、筑巢、造蜡等功能。
下颚:把持食物;帮助切刮食物;颚须有感觉作用
舌:帮助运送与吞咽食物,有味觉之用。
吸收式口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
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喙管里面包藏2对细长的口针(例如:蝉、蚊子)
虹吸式口器:这类口器的上唇、上颚和下唇的2对唇叶已退化或消失,下颚的内额叶和下颚须也不发达,只有外颚叶极度延长合成1条中空的管子。(例如:蝶蛾类)
舐吸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完全退化,下唇变成粗短的喙。喙的背面有1条小槽,内藏1条扁平的舌,槽面由上唇加以掩盖,喙的端部膨大形成1对富有展缩合拢能力的唇瓣。(例如:蝇类)
锉吸式口器:具有短的圆锥形喙,是由上唇、下颚和下唇形式的,内藏有舌,只有2根口针,由1对下颚和1根左上颚特化而成,右上颚已完全退化,形成不对称的口器。(例如:蓟马类所特有)
刮吸式口器:口器仅为1对口钩,为双翅目蝇类幼虫所特有。 头部全部缩入胸部,取食时,先用口钩刮破食物,然后吸 食汁液及固体碎屑。
捕吸式口器 :上颚延长成镰刀状,下颚的外颚叶相应延长并紧贴于上颚下面构成1对刺吸构造,故又称双刺吸式口器。(草蛉幼虫的口器)
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每一胸节各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前胸:前胸背板常为1块完整骨板,构造简单,其形状和大小在各类昆虫中变异很大。
前足
中胸
中足
后胸
后足
胸足: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窝里的成对跗肢。成虫的足由6节构成
开掘足:蝼蛄的前足。粗而大,胫节膨大,其端部具4齿,跗节短阔呈铲状,便于掘土。
跳跃足:如蝗虫、跳甲、跳蚤等的后足。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便于跳跃。
步行足:基节较大,其它各节细长,适于爬行。如步甲、虎甲、蜚蠊3对足,蝗虫的前足等。
捕捉足:螳螂的前足。基节特别长大,腿节的腹面有一条槽,槽边缘有两排刺,胫节的腹面也有一排刺,胫节弯曲时,与腿节相合,如折刀,便于捕捉。
游泳足 :各节变扁而阔,胫节及跗节生有长毛,适于游泳。龙虱的中、后足。
抱握足:跗节特别膨大,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雄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第一跗节特别大,内侧有数列整齐的刚毛,胫节宽扁,外缘有密集的长刚毛,能把全身粘来的花粉收集成团状携带回巢。蜜蜂后足。
翅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基本结构:3缘、3角:前缘、后缘、外缘,肩角、顶角、臀角。 褶线将翅分为3~4个区: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
膜翅:膜质,薄而透明,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
缨翅:膜质透明,翅脉退化,翅緣具缨状长毛。如蓟马的翅。
毛翅 :膜质,翅面被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鳞翅:膜质,翅面被鳞片,多不透明。蝶和蛾的翅。
鞘翅:全部骨化前或角质,坚硬,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半鞘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的前翅。
棒翅(平衡棒):呈棍棒状,能起感觉和平衡体躯的作用。双翅目昆虫的后翅。
覆翅:革质,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蝗虫和叶蝉类的前翅。
半覆翅: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大部分竹节虫的前翅。
翅脉与脉序
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横分布的条纹,有气管的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面起着支架作用。翅脉分为纵脉与横脉。
翅脉的变化表现为翅脉的增多、减少及合并。
脉序(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脉序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特征。目前,较普遍采用的脉序是Comstock & Needham(1898)提出的假想原始脉序,其翅脉命名系统叫康-尼系统。
昆虫的腹部
基本构造:在现代昆虫中,至多11节,一般有9~10节。部分双翅目和膜翅目青蜂科的可见腹节只有3~5节。每一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两骨板间由侧膜连接。各腹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通常情况下,背板下延盖着侧膜。而相邻腹节间则相套叠(后一节的前缘套入前一节的后缘内)。
功能:成虫的腹部能伸缩和弯曲,以帮助呼吸、脱皮、羽化、交配和产卵等活动。
昆虫的外生殖器:昆虫用以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
产卵器
膜翅目叶蜂幼虫口器与鳞翅目幼虫基本相似,下颚、下唇和舌也形成复合体,但复合体中央端部无突出的吐丝器
咀嚼式口器的取食特点:取食固体食物,取食后寄主组织器官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鳞翅目幼虫口器是发达的咀嚼式口器,上唇、上颚发达;下颚、下唇、舌变成一个复合体-吐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