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财政收支存在平衡、结余和赤字三种结果。市场经济下,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
编辑于2022-12-02 21:00:46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的内涵:(财政收支平衡/预算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收大于支——财政结余 支大于收——财政赤字 收支相等——财政平衡
1||| 科学的财政平衡观: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或大体的平衡,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2||| 树立动态平衡的观点,不拘泥于静态平衡或一个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平衡
3||| 财政平衡只是一种局部平衡,它应该服从于宏观经济总体平衡 C+S+T+M≡C+I+G+X G-T≡(S-I)+(M-X) 理解为: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账户赤字
预算赤字:这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列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决算赤字:这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
赤字政策:这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4||| 不仅要关注中央政府的收支平衡,也要研究各级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
5||| 应该注意将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区分开来---虚假平衡:1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2 收入空转(即先缴后返)等方式形成的财政收入虚增
财政赤字(财政结余)的计算口径
1994-1999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收支核算制度作了一些修正。重要内容之一是财政收支不再包括公债收支,这段时间财政赤字(或结余)口径为: 财政结余或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是指中央财政通过超收收入和支出预算结余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下年度年初预算时调人并安排使用,或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单设科目,安排或补充基金时在支出方反映,调入使用基金时在收入方反映。
硬赤字(结余)=(正常收入+债务收入)-(正常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此方法将债务支出视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如果把年度债务收支计入支出财政收支范围,仍然收不抵支而存在差额,那么这个差额便称做财政硬赤字
掩盖了财政赤字的真实情况
财政支出扩张
难以分析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软赤字(结余)=正常收入-(正常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不把年度债务支出计入支出财政收支范围,在此前提下,收支相抵形成的差额,叫做财政软赤字,债务利息的支付是列入经常支出的 大多数国家或组织所采用,如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4-1999年修正(不再包括公债收支)为 财政结余或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不反映公债利息支出,人为地压低了赤字规模
借新债还旧债的本金和利息,导致债务规模越滚越大
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
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
财政赤字更为常态,赤字率不超过3%
中国财政赤字的动态
中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企业改革之后和企业进入市场后一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效益不高,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制约财政收入增长
财权分散,分配秩序混乱,预算外的基金和收费不断增长,加重企业负担,侵蚀税基
来自非国有经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少
收入
财政支出效率低,规模失控
民生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支出
连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动用历年财政结余 只是一种潜在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
发行货币或向银行透支 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开征新税或提高税率 决策程序繁冗 竭泽而渔,不具有可持续性
举借内外债 最普通 最可靠 最常用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
财政政策目标和财政政策手段是构成财政政策的两大基本要素
政府以一定的财政经济理论为依据,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规定的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的基本规则。这一定义表明:1 财政政策是政府尉氏县特定目标而制定的 2 财政政策包括多种财政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3财政政策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规定的运用财政政策手段的基本规则,而不是任何一项运用政策手段的决策4财政政策以一定的财政经济理论为依据的
按财政政策手段划分
税收政策 主要通过宏观税率和具体税率的确定、税种选择、税负分担配(包括税负转嫁)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等规定来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宏观税率(即税收收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财力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支出政策 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其中前者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或投资支出,而后者则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将货币收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政府投资政策 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基础设施投资)
国债政策 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国债最初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挤出效应 货币流动效应 管理效应)
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本身具有内在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政府可以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式,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
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划分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 它的载体主要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前者扩张效应更大一些 (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政策收支规模的变动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经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达到供求平衡。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 (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中性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
总量调节政策 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及其总量对比关系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
结构调节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及其他措施影响社会供求的政策
作用范围
一般政策
个别(特殊)政策
适用时间
长期政策
短期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
政府通过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长远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财政政策的近期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相对稳定
收入合理分配
经济适度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
货币政策概述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中国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客观需要量的范围内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 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的贷款 2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各专业银行要将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 3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过程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中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不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传导过程差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进行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措施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财政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行为
政策调整时滞差异 货币政策调整时滞比较短,财政政策的调整时间比较长
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 货币政策侧重于对总量的调整,财政政策侧重于对结构的调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适宜:社会总供给不足,需求过热时) 制止和压缩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同时抑制经济增长
紧的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旨在抑制社会需求的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手段来限制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以紧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等市场经济手段以及近信贷计划等行政计划手段减少货币供给,进而达到紧缩的目的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控制需求 保持经济增长
弊端:财政政策过紧,会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过松,易产生通货膨胀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结构性调整
弊端:长期使用会增加财政赤字,产生债务风险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扩大需求 刺激经济 增加就业 通货膨胀
适宜: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通货紧缩时
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1998年,中国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到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2005年,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2008年 稳健财政政策 积极财税政策 “结构性减税”
09年到12年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09-10)/稳健货币政策(11)
十八大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金额稳健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大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