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提出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关键。分析问题:明确问题、表征问题。提出假设: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验证假设:寻求证实或证伪的证据。(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科一 职业道德,内容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科一 第一章:职业理念,教育观(5+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生观(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观(4+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科一 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的教育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
定义
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
成分
给定信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限制或障碍(中间状态)
种类
按照问题组织程度
结构良好(有结构)问题与结构不良(无结构)问题
根据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
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根据解题者具有相关知识的多少
语义丰富的问题与语义贫乏的问题
问题解决
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关键。 分析问题:明确问题、表征问题。 提出假设: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验证假设:寻求证实或证伪的证据。(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景(表征方式)
问题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已有的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
过去积累的经验使其对解决问题做好的一种准备,也就是遇到问题,人们倾向于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
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而看不见其他方面的功能。(梅尔的摆荡结绳实验)
动机情绪
动机强度(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情绪对问题解决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人际关系
团体内的相互协助和互相帮助,积极作用;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解决。
原型启发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个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核心
发散思维
基本特征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能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学校的气氛、社会文化
智力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个性
高创造性的人具有的个性特征: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幽默感;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独立性。
年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改变传统的评定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版本一)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开始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