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知识梳理,包括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学校制度的确立、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三部分。
这是一个关于第七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 (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二、学校制度的确立三、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七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
一、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文教政策
秦代“以法为教、以史为师的”文教政策
背景
采取的文教政策
统一文字
严禁私学
吏师制度
社会教育
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初背景
文教政策(与秦朝截然相反)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武帝背景
董仲舒“对贤良策”中的三大建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背景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统治者个人爱好
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选士制度
汉代至隋唐的选士制度
汉代的选士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荐举制度、汉唐之间、把人分为九等
实质并非按才能,而是按门第定高低,按等选用
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隋唐的选士制度——科举
背景: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士族门阀垄断的官吏选任
始于:隋朝
发展:唐朝
二、学校制度的确立
官学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太学
太学的兴办与发展
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宫邸学
贵胄学校
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
行政单位——郡国
地方官学——郡国学、东汉时发展极盛
汉景帝时期“文翁兴学”
汉平帝时期,郡国以下各级行政单位均设学校
意义
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多元发展
太学管理制度的加强,西晋创办国子学
魏蜀吴三国
魏:设立太学,恢复“五经课试法”
蜀、吴:有兴学之举,分别有中央关学与地方关学
两晋时期
学校不振;中央管理松弛、缺乏名师
西晋:继续行办太学,创办国子学
东晋:时有兴学的举动
专门的学校的产生
文学、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刘宋四学
地方关学的完善,复杂多样的教育内容
南朝
宋:“四馆”、“总明观”——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齐:国子学一度得到极大发展
梁:重用儒家学着、五所中央官学、博士分赴州郡立学、律学
陈:太学、律学、学校没落衰弱、学校类型多样化
北朝
北魏:太学规模可观 有州郡立学制 但学校教育实效有限
北齐:只设国子学,国学衰落 国子寺 重州郡立学,仅政令
北周:设太学、麟趾学、露门学、专门学校 设地方官学、县学博士学校教育发达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备
中央官学
国子寺
国子监
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中央附设学校
隋朝:州县学、两起两落
唐朝:州、府、县各设学
私学
两汉时期的私学
书馆
蒙学阶段的教育多依靠私学
书馆教育分两个阶段
前期:识字教育、书法教育、数学常识
后期:儒学基础,注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
教学方法:口授背诵,体罚严重
经官(又叫精舍或精庐)
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是著名学者聚徒讲学之所
教师——著名学者,如,董仲舒、王充、郑玄等学生——“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著录弟子”
教学方法:以次相传
私学产生的原因
私学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南朝:统治者支持、开办者成分复杂、教学内容多元、家学发展、蒙养教育
北朝:一度受挫后有较大发展,规模数量设置地域均有发展,内容拓展,较少受玄学影响
隋唐时期的私学
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私学的两个阶段
初级——识字启蒙、生活理论常识教育(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
高级——专经传授或专业知识技术传授
私学教学内容:《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总述
学校体系形成
隋代中央有五学,地方有州县学,但稳定的学校体系尚未组成
唐代逐步形成中央与地方衔接,官学与私学并存,官学为主干,私学为重要补充的学校教育体系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确立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及法规
入学、礼仪、教学、考核、惩罚、休假等有法可依
专业教育的重视
添设算学、医药等专科,培养专门人才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相结合
中央管理机构下设的事务部门担负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
三、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贾谊的教育思想
民主思想为基础,主张礼治和仁义教化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四个阶段,早期教育
品德修养 “六德”“六行”“六艺”“善体”、积渐,习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西汉儒学代表人物
儒学两次改造的关键人物之一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仁气”“贪气”
人性与善的关系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
作用 内容 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
王充的教育思想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
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正性 随性 遭性
人分三等
肯定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对改造人性和社会的作用
教育目标“文人”“鸿儒”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论士大夫的教育 其教育思想全部内涵
教育的重要性:人性论——个人前途 “利”的角度
教育目标:治国人才——统治人才 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德与艺 农业生产知识
论儿童教育:重要性 重视儿童教育 尤其注重早教 原则与方法 严与慈相结合 切忌偏宠 内容 语言教育 道德教育
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立行 勤学 切磋 眼学
韩愈的教育思想
著作颇丰《韩昌黎全集》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不满宗教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人性三品 上中下 性与情相结合 五德七情
教育的作用:由人性决定教育作用 规定教育权利 决定教育内容
论学校教育与措施:治国人才靠教育培养,主张发展学校教育 用德礼而重学校 训练官吏为任务 整顿国学 恢复发展地方学校
论教学:目的和内容“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 文与道 手段与目的;学习的典范;独创与流畅 论学习 勤学
论师道:《师说》 唯物主义认识论 基本任务 求师标准 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