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民族音乐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民间音乐、第二章民间歌曲、第三章民间歌舞、第四章说唱音乐等。
编辑于2022-12-10 13:47:17 四川省中国民族音乐
第一章 民间音乐
分类
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
民间器乐
戏曲音乐
特征
1. 形态方面
音的带腔性
音调的五声性
节拍、节奏的灵活性
织体思维的单声性
2. 创作方面的即兴性、口头性、集体性
3. 地域性
4. 流传变异性
5. 人民性
6. 审美方面
"和"的精神
"线"的形态
"虚"的意境
地位: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新音乐的基础,是中国音乐的基础,占绝对优势
第二章 民间歌曲
基本特征
1. 与人民具有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2. 在创作上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流传变异性
3. 音乐形象准确生动,结构短小,手法简练
4. 风格色彩鲜明
汉族民歌的分类
劳动号子
分类
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黄杨扁担»
工程号子——«打硪歌»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作坊号子
渔船号子
特点
分节歌形式
一领众和
山歌
分类
一般山歌(最基本、最典型)
陕北信天游——«脚夫调»
山西山曲儿(酸曲儿)——«桃花红,杏花白»、«走西口»
甘肃、宁夏、青海 花儿
四川晨歌(神歌)——«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
特点
1. 对唱、独唱较多
2. 即兴性、多采用比兴手法
3. 句体简单
4. 节奏自由
5. 曲调辽阔奔放
小调
分类
吟唱调(实用性强、带有目的性)
儿歌——«猜调»
叫卖调——«卖汤圆»
谣曲
诉苦歌
情歌——«绣荷包»
生活歌——«打酸枣»
嬉游歌
时调(最规范、最成熟)
孟姜女调——«孟姜女»
剪靛花调
鲜花调(茉莉花)——«茉莉花»
对花调
绣荷包调——«绣荷包»
无锡景调——«无锡景»
妈妈娘糊涂调
叠断桥调
银纽丝调
特点
1. 独唱、齐唱为主
2. 唱词固定、多衬词
3. 节拍规整
4. 曲调委婉流畅
5. 结构多样(两句体和"起承转合"四句体)
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歌种
蒙古族
长调和短调——«嘎达梅林»
维吾尔族
情歌
朝鲜族
抒情谣——«阿里郎»
哈萨克族
冬不拉弹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藏族
山歌(哩鲁)
酒歌(昌鲁)——«北京上的金山上»
彝族
"四大腔"
其他少数民族
壮族
单、双声民歌
壮戏、师公戏
天琴
京族
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
独弦琴
瑶族
盘王歌、历史歌、劳动歌、知识歌
布依族
«好花红»
土家族
民歌、曲艺、民间乐器
第四章 说唱音乐
发展
唐代以前萌芽
唐代形成
宋代成熟
元明曲折
清代鼎盛
分类
鼓词类
京韵大鼓——«林冲发配»、«重整河山待后生»
弹词类
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林冲踏雪»、«杜十娘»
渔鼓(道情)类
河南坠子
琴书类
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牌子类
四川清音——«鲜花调»、«布谷鸟儿咕咕叫»
走唱类
二人转
板诵类
山东快板
杂曲类
天津时调
特点
1. 唱词上的情节性
2. 唱腔上的念诵性
3. 表现方法上的叙事与代言相结合
4. ps:主要由念白、唱腔(主要手段)、伴奏音乐构成
念白:散白与韵白
唱腔:
I. 半说半唱
II. 唱中带说
III. 似说似唱
唱词体系:
I. 诗赞系
II. 乐曲系
唱腔结构
板腔体
曲牌连缀体
单曲体
主插体
第三章 民间歌舞
概述
夏商周三代的民间歌舞
古乐舞:祭祀、崇拜天地和祖先仪式的组成部分
汉魏至唐时期的歌舞
百戏中的乐舞——«盘鼓舞»、«巾舞»、«袖舞»、«总会仙倡»等
隋唐时期的散乐——«舞马»
宋元明清时期的歌舞
维吾尔族"木卡姆"、藏族"囊玛"、纳西族"白沙细乐"
类别与舞种
声乐类
采茶舞歌
舞蹈——«采茶灯»、«十大姐»
音乐——«采茶谣»、«十二月采茶»、«梁祝»等
花鼓调
«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
二人台
«打金钱»、«五哥放羊»
器乐类
花鼓灯
«十八番»、«十番»、«小五番»
秧歌
传统秧歌
"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地秧歌"、"跑秧歌"
«得胜令»«隔指曲»«水浪吟»«小白马»«斗鹌鹑»
芦笙舞
综合类
藏族囊玛
维吾尔族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傣族象脚鼓舞
«跟骨调»«依拉恢»«孔雀调»«喊扎调»«戛秧调»«象脚鼓舞乐曲»
第五章 民族器乐
独奏
吹奏
竹笛
梆笛(北方)——«牧民新歌»«喜相逢»
曲笛(南方)——«鹧鸪飞»«姑苏行»
唢呐——«百鸟朝凤»
管子——«江河水»
笙——«凤凰展翅»
拉弦
二胡
刘天华«良宵»«月夜»«苦闷之歌»
华彦钧«二泉映月»«华春风曲»
京胡
板胡
弹拨
琵琶
弹拨乐器之王
«夕阳箫鼓»«十面埋伏»
古琴
«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潇湘水云»
古筝
«渔舟唱晚»
打击乐器
云锣、锣、鼓、木鱼等
合奏
丝竹乐
江南丝竹
丝竹板、清客串
广东音乐
«赛龙夺景»«步步高»
潮州弦乐
福建南音
南曲、由曲
鼓吹乐
南方
浙东锣鼓
北方
西安鼓乐、河北吹歌、绛州鼓乐
弦索乐
清锣鼓
民族管弦乐合奏
«春江花月夜»
第六章 戏曲音乐
概述
含义 中国特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传统戏剧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区别
渊源不同
表演方法不同
音乐创作方法不同
"唱"的体系不同
特征
综合性
程式性
虚拟性
戏曲音乐
唱腔音乐
抒情性唱腔
叙事性唱腔
戏剧性唱腔
伴奏音乐
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
发展历程
春秋出现,元代成熟,新中国成立至今辉煌
剧种和声腔
川剧,徽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壮剧
明代南戏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明代四大腔
梆子腔,昆山腔,高腔,皮黄腔
唱腔的结构形式
曲牌体
高腔
昆腔
板腔体
梆子腔
皮黄腔
"新四大声腔"及其代表剧种
昆腔
高腔
川剧«秋江»
梆子腔
豫剧«花木兰»
皮黄腔
京剧«贵妃醉酒»«娘子不必太烈性»
新兴地方剧种
评剧«刘巧儿»
越剧«记得草桥两结拜»
黄梅戏«女驸马»
吕剧
中国民族音乐
第一章 民间音乐
分类
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
民间器乐
戏曲音乐
特征
1. 形态方面
音的带腔性
音调的五声性
节拍、节奏的灵活性
织体思维的单声性
2. 创作方面的即兴性、口头性、集体性
3. 地域性
4. 流传变异性
5. 人民性
6. 审美方面
"和"的精神
"线"的形态
"虚"的意境
地位: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新音乐的基础,是中国音乐的基础,占绝对优势
第二章 民间歌曲
基本特征
1. 与人民具有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2. 在创作上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流传变异性
3. 音乐形象准确生动,结构短小,手法简练
4. 风格色彩鲜明
汉族民歌的分类
劳动号子
分类
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黄杨扁担»
工程号子——«打硪歌»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作坊号子
渔船号子
特点
分节歌形式
一领众和
山歌
分类
一般山歌(最基本、最典型)
陕北信天游——«脚夫调»
山西山曲儿(酸曲儿)——«桃花红,杏花白»、«走西口»
甘肃、宁夏、青海 花儿
四川晨歌(神歌)——«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
特点
1. 对唱、独唱较多
2. 即兴性、多采用比兴手法
3. 句体简单
4. 节奏自由
5. 曲调辽阔奔放
小调
分类
吟唱调(实用性强、带有目的性)
儿歌——«猜调»
叫卖调——«卖汤圆»
谣曲
诉苦歌
情歌——«绣荷包»
生活歌——«打酸枣»
嬉游歌
时调(最规范、最成熟)
孟姜女调——«孟姜女»
剪靛花调
鲜花调(茉莉花)——«茉莉花»
对花调
绣荷包调——«绣荷包»
无锡景调——«无锡景»
妈妈娘糊涂调
叠断桥调
银纽丝调
特点
1. 独唱、齐唱为主
2. 唱词固定、多衬词
3. 节拍规整
4. 曲调委婉流畅
5. 结构多样(两句体和"起承转合"四句体)
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歌种
蒙古族
长调和短调——«嘎达梅林»
维吾尔族
情歌
朝鲜族
抒情谣——«阿里郎»
哈萨克族
冬不拉弹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藏族
山歌(哩鲁)
酒歌(昌鲁)——«北京上的金山上»
彝族
"四大腔"
其他少数民族
壮族
单、双声民歌
壮戏、师公戏
天琴
京族
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
独弦琴
瑶族
盘王歌、历史歌、劳动歌、知识歌
布依族
«好花红»
土家族
民歌、曲艺、民间乐器
第四章 说唱音乐
发展
唐代以前萌芽
唐代形成
宋代成熟
元明曲折
清代鼎盛
分类
鼓词类
京韵大鼓——«林冲发配»、«重整河山待后生»
弹词类
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林冲踏雪»、«杜十娘»
渔鼓(道情)类
河南坠子
琴书类
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牌子类
四川清音——«鲜花调»、«布谷鸟儿咕咕叫»
走唱类
二人转
板诵类
山东快板
杂曲类
天津时调
特点
1. 唱词上的情节性
2. 唱腔上的念诵性
3. 表现方法上的叙事与代言相结合
4. ps:主要由念白、唱腔(主要手段)、伴奏音乐构成
念白:散白与韵白
唱腔:
I. 半说半唱
II. 唱中带说
III. 似说似唱
唱词体系:
I. 诗赞系
II. 乐曲系
唱腔结构
板腔体
曲牌连缀体
单曲体
主插体
第三章 民间歌舞
概述
夏商周三代的民间歌舞
古乐舞:祭祀、崇拜天地和祖先仪式的组成部分
汉魏至唐时期的歌舞
百戏中的乐舞——«盘鼓舞»、«巾舞»、«袖舞»、«总会仙倡»等
隋唐时期的散乐——«舞马»
宋元明清时期的歌舞
维吾尔族"木卡姆"、藏族"囊玛"、纳西族"白沙细乐"
类别与舞种
声乐类
采茶舞歌
舞蹈——«采茶灯»、«十大姐»
音乐——«采茶谣»、«十二月采茶»、«梁祝»等
花鼓调
«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
二人台
«打金钱»、«五哥放羊»
器乐类
花鼓灯
«十八番»、«十番»、«小五番»
秧歌
传统秧歌
"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地秧歌"、"跑秧歌"
«得胜令»«隔指曲»«水浪吟»«小白马»«斗鹌鹑»
芦笙舞
综合类
藏族囊玛
维吾尔族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傣族象脚鼓舞
«跟骨调»«依拉恢»«孔雀调»«喊扎调»«戛秧调»«象脚鼓舞乐曲»
第五章 民族器乐
独奏
吹奏
竹笛
梆笛(北方)——«牧民新歌»«喜相逢»
曲笛(南方)——«鹧鸪飞»«姑苏行»
唢呐——«百鸟朝凤»
管子——«江河水»
笙——«凤凰展翅»
拉弦
二胡
刘天华«良宵»«月夜»«苦闷之歌»
华彦钧«二泉映月»«华春风曲»
京胡
板胡
弹拨
琵琶
弹拨乐器之王
«夕阳箫鼓»«十面埋伏»
古琴
«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潇湘水云»
古筝
«渔舟唱晚»
打击乐器
云锣、锣、鼓、木鱼等
合奏
丝竹乐
江南丝竹
丝竹板、清客串
广东音乐
«赛龙夺景»«步步高»
潮州弦乐
福建南音
南曲、由曲
鼓吹乐
南方
浙东锣鼓
北方
西安鼓乐、河北吹歌、绛州鼓乐
弦索乐
清锣鼓
民族管弦乐合奏
«春江花月夜»
第六章 戏曲音乐
概述
含义 中国特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传统戏剧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区别
渊源不同
表演方法不同
音乐创作方法不同
"唱"的体系不同
特征
综合性
程式性
虚拟性
戏曲音乐
唱腔音乐
抒情性唱腔
叙事性唱腔
戏剧性唱腔
伴奏音乐
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
发展历程
春秋出现,元代成熟,新中国成立至今辉煌
剧种和声腔
川剧,徽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壮剧
明代南戏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明代四大腔
梆子腔,昆山腔,高腔,皮黄腔
唱腔的结构形式
曲牌体
高腔
昆腔
板腔体
梆子腔
皮黄腔
"新四大声腔"及其代表剧种
昆腔
高腔
川剧«秋江»
梆子腔
豫剧«花木兰»
皮黄腔
京剧«贵妃醉酒»«娘子不必太烈性»
新兴地方剧种
评剧«刘巧儿»
越剧«记得草桥两结拜»
黄梅戏«女驸马»
吕剧